張若
“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14日起至17日在臺北舉行第二次實體談判,.美方派出超過20人的團隊抵臺參與會議,被民進黨當局大吹特吹“陣仗創20年來最大規模”。但是在公布的11個議題中臺灣到底能得到什么好處,島內輿論充滿擔憂和質疑。
重點有四大議題
“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第二次實體談判會議,1月14日起在臺北登場。據臺灣《工商時報》15日報道,14日一早美方由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助理貿易代表麥卡廷帶領超過20名談判人員抵達臺“行政院經貿辦”,“這是自臺灣2002年加入WTO,20年來美方規模最大的訪問團”,臺方由“經貿辦”副總談判代表楊珍妮會同多個部門的人員出席。“政務委員”鄧振中雖然不是主談人,但仍是本次談判的幕后操盤手。
臺灣《中國時報》15日稱,4天會議安排相當緊湊,每天談判從上午9時開始,時間視議題進度而定,最后一天預定談到晚6時,會議中交叉討論11大議題,包括貿易便捷化、反貪腐、中小企業、農業以及環境等,臺方則希望以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反貪腐和良好法規實務四大議題為優先。鄧振中會前受訪時反復聲稱臺美雙方的很多看法都有一致性,四項優先議題的文本草案已出爐;若討論順利,可以就若干項目簽署“早期收獲協議”,但具體時間點尚難確定,希望全部11項議題均可在年底簽署BTA(雙邊貿易協議)。
當局只關注“大內宣”
“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于2022年8月啟動談判,同年11月8日和9日在美,國紐約召開首次談判會議,此次在臺北舉行的是新一回合、第二次實體談判會議。臺“中經院”學者顏慧欣稱,美方這次派出如此大陣仗人員參與談判,主要有三個考慮:一是臺灣去年表達希望有機會在2022年年底展開第二回合談判,因美國本身作業關系,在今年初展開,“顯示美方友善響應臺灣訴求”,且展現所謂“雙方經貿關系創下新高點”的意味;二是此時啟動第二回合談判,應有美國本身政策步調的考慮;第三,同樣由美國USTR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下一次談判應在2月進行,美方可能希望借臺美談判加速給盟友提一供一個“樣板”。顏慧欣還聲稱,臺灣應該對自己有更多的期待,可以主動提出自己的要價、要求是什么。
但島內輿論顯然對臺美貿易倡議沒那么樂觀。臺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直言,今年年底完成的困難度較高。臺灣政治天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美國愿意與臺灣協商貿易倡議,當然是有它的政治與經濟目的,而且肯定會以美國的國家利益為第一優先。擁有臺美雙料律師資格的國民黨“立委”李貴敏稱,倡議“只有皮毛”,因為所謂“倡議”與“協議”根本是兩回事,其內容并未經過美國國會的授權,包括關稅減免、市場開放等重要事項也沒有納入過論,所以實在看不出“重大進展”,更讓人擔心的是后續談判,民進黨當局到底準備好沒有,會不會一味配合,反而把臺灣的優勢與籌碼都賠了出去。
“幫臺灣還是幫美國倡議”,口譯工作者王莉薩撰文認為,從倡議的11項貿易議題來看,不僅都是美方比較關注的,而且有對臺灣企業可能會是很大負擔的美國勞工與企業權益,倡議涉及的范圍也與2021年臺美雙方在談TIFA(臺美貿易暨投資框架協議)時相去不遠。既然談的項目差不多、對臺灣的益處有限,TIFA談到最后也沒有什么進展,倡議文有什么值得期待?但臺”行政院長”蘇貞昌很驕傲地稱,能獲得這項倡議是因為臺灣此前已經解決了很多貿易障礙,包含開放萊豬與福食(日本核食品)。文章稱,萊豬與福食本來應該是當局為了裸障民眾健康要盡全力守住的關卡,當初他們扛不住美日壓力強行開放也就罷了,如今還敢把犧牲民眾健康這件事拿來說嘴,對美國因此愿意施舍臺灣一個效益與效力都未知的“倡議”沾沾自喜,簡直就是搞不清楚狀況、價值觀錯亂。
未能納入IPEF的“安慰獎”
更讓島內擔憂的是,臺美貿易倡議不利于兩岸關系發展。去年6月,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一個中國原則是臺灣參與對外經濟合作的前提,中方一貫反對任何國家與臺灣發生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包括商簽任何具有主權意涵和官方性質的經貿協議。同年11月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評論說,民進黨當局出于謀“獨”政治私利,加大與美國的經貿勾連,出賣島內民眾利益,來換取外部支持。其在美牛、核食等問題上的表現已讓大家看清其面目。
中時電子報稱,在經貿領域臺灣也是過度迎合美國政策,只求大內宣,此前臺灣被排除在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外,所謂的“21‘世紀貿易倡議”基本上是彌補臺灣未能納入IPEF的“安慰獎”。文章認為,臺灣當前優先要務應是積極推動加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或是談判簽署美臺BTA,橫空出世的“倡議”打亂了臺灣的布局與節奏,“在俄烏戰局撲朔迷離,臺海軍事沖突概率上升之際,臺灣更須保持戰略定力,徹底排除戰爭的根源,但以民進黨政府的短視近利,只會助長臺灣局勢惡化”。▲
環球時報202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