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王堅
編者按:2022年年末,包括浙江、江蘇在內的多地組織轄區企業“出海”搶時間、搶訂單、搶機遇,全力以赴穩住外貿基本盤,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經濟的強勁活力與內生動力。如今第一批參團企業代表已陸續回到國內,他們有什么見聞和感受?本版邀請相關企業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人們都在問:是不是能來參加廣交會了
去年11月,當地政府的同志找到我們,表示政府有組織企業集體出海搶單的機會,問我們有沒有想法。我們公司本身對海外業務一直非常重視,也有印尼客戶正在溝通洽談中。收到政府的信息之后,公司立即決定搭上這班順風車。
在我們看來,由政府組織出海有兩大優勢:一是所有行程計劃由政府提前安排;二是雖然當時出入境政策還未明朗,但我們相信只要是由政府牽頭組織的肯定沒問題。政府的幫助往往就像老師帶學生一樣,當企業對未來看得還不太清楚的時候,起到開好頭、指好路的作用。像浙江省以商務廳牽頭組織平臺,將海外客戶信息收集到一起,向企業提供線索,甚至有一些客戶是像我們這樣已經在海外經營十幾年都沒有了解、或者了解不充分的。這次出海我對接到一家家電企業,出發前就已處于潛在溝通階段,通過平臺上其他浙江供貨商所提供的信息,我們才知道這是一家在印尼小家電領域排行第一的企業,于是馬上安排與其對接。
經過這一趟出海走訪,我們收獲很大。
三年沒有走出國門,當我們再一次出去后發現,哪怕線上聊天工具再完善、涉及內容再豐富,也比不上與客戶面對面說一句“你好,好久不見”。不僅我們有許多問題需要面對面向對方了解,對方同樣也有很多問題等待我們解答。比如中國政府推出了哪些新政策,我們企業最近又拿出了什么新產品,一些行業在中國最新的發展走向等等。只有當雙方面對面坐下談之后,一些互動和信息交換才能展得開。
這次我們與當地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客戶完成了現場簽約。給我們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是,在交流中當地客戶普遍反映去年全球經濟大環境不好,同時他們非常期待中國企業能給當地帶來商機,希望我們過去投資設廠。這一趟我們也考察了當地的營商環境、相關配套和政策,發現了一些機會。
2020年年初,所謂中國制造業大規模外移的說法一度甚囂塵上,我當時就很懷疑,因為我們是做原材料-的企業,如果整些據說轉移過去的地方很火熱,從那里來的訂單應該上升才是,然而現實當中并不是這樣。這次我出海之后發現,所謂外移的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應該承認,包括我們在內中國企業的訂單相較疫情前確實有所回落,然而問題是中國企業減少的這部分訂單并沒有被國外企業拿走,是全球宏觀形勢導致蛋糕整體變小了。比如我接觸的一些越南客戶去年上半年訂單的確很多,但到了下半年又由于海外訂單大幅減少而一落千丈。我此行參觀的一家生產蛋糕模的印尼頂尖企業,其產品在歐美市場廣受歡迎,疫情前頂峰期企業有一兩千名員工、月產量120多萬臺。這次我走訪這家企業發現,由于缺少歐美訂單,去年我們只給他們發了一次貨,到年底都沒有用完,目前工人大部分遣,散,只保留核心員工大概80人。這還只是從訂單和人工的角度去觀察,不涉及當地產業鏈配套及創新情況。不止這一家企業,我在當地走走看看,沒有看到熱火朝天的出口景象。當地企業與我們交流時也分布,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俄烏沖突削弱了歐洲消費者的購買力;二是美聯儲加息及通貨膨脹、美國這兩年搶購囤積中國貨的庫存至今沒有消化完,以及美國本地電商的崛起。
這些利空因素什么時候消化完我們不好作預測,但有一點很清楚,就是海外客戶對中國的迫錫期待。我遇到的幾乎每一個客戶都在問,“中國什么時候開放?”我回答他們說,中國已經優化調整了防疫政策,而且準備充芬。他們的第一反應是,“那我們是不是可以來參加廣交會了?”他們表示今年一定要來看看中國的工廠和市場,甚至拜托我幫忙了解使領館的簽證政策變化。我也參加過美國芝加哥以及德國法蘭克福的行業展會,這是我第一次遇到這樣踴躍的情況。客戶認為,廣交會是整個行業中門類和供應商最為齊全的展會,他們要來尋找供應商,同時學習中國企業的技術、購買先進產品,他們怎么可能離得開中國?
所以,世界需要中國,這是我這次出海最大的感受。
我們同樣需要世界。1月底,我們就要踏上去德國、土耳其、俄羅斯和美國的行程,為公司未來幾年的發展制定對策。我們看好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同時會更加堅定地走出去,了解海外需求,思考我們能提供什么樣的服務。▲(作者是浙江鵬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
“坐商”不如“行商” 我們對中國制造更有信心
我們公司之前在南美、歐盟、中東和印度市場上投入比較多的精力,對東南亞市場不是特別關注。但我們發現,這幾年國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而東盟有龐大的人口和市場,其氣候條件與我們的產品比較契合。這與東盟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我們的產品在款式、價格、品質等方面比較有競爭力,這時候切入東盟市場是個好時機。因此當地方政府詢問我們是否有意愿出海搶單時,我們立即表達了意向。
作為生產者,出海后能通過與客戶面對面溝通,更加清晰地了解當地市場實際情況和用戶需求,還能發掘與我們比較匹配的客戶,通ⅸ?合作共享他們酎市場資源和渠道。我們企業在鐘表行業深耕多年,通過出海訪問和溝通,我們感到很有收獲,跟一些當地客戶達成了深度合作意向。
鐘表是精密制造行業,國外同行比較少。高附加值企業集中在瑞士和日本,其產品以做品牌為特色。由于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即便是在中姻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比如印度也難以得門而入。中國產業鏈相對完善,在產品設計、模具制造、生產工藝、裝配工藝等方面形成配套,才有資格成為這個市場的玩家之一。
實際上,海外對中國產品特別是應用類產品的需求是比較大的。這些年外移的一些產業,主要以相對低端低附加值的門類為主,普遍技術含量低,不需要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不需要過硬的產業鏈支撐,只要有機器就能開工。之所以要外移,更多是追求低附加值以及規避美國的高關稅。
現在,海外有一些對中國制造的負面聲音,但實際情況是海外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既沒有減少,也沒有其他國家目前有能力對中國形成明顯替代。畢竟,客戶是根據終端消費者需求來采購的。訂單不是一錘子買賣,消費者作為產品最終的使用者永遠是糊弄不了的。也許某塊市場暫時會被來自某個國家或者企業的產品占領,但如果沒有過硬的品質支撐,即便價格再低也毫無意義。
一個國家制造業的提升永遠離不開產業鏈配套支撐。經過幾十年生產工藝和產業鏈方面的沉淀,中國制遵是有競爭力的。后續具體企業如何發展壯大,還需要更多在深度上下工夫。通過這次出海我們感受到,以往我們都是以“賣貨”的思維、所謂你有訂單我生產的模式來經營,這個思路要變。以往重視廣度,以后要更加重視深度。要在某個國家某塊市場上選擇專業背景對口的客戶,以戰略合作的方式支持它擴展市場,利用客戶的銷售渠道與資源,結合我們的研發和制造能力,雙方深度合作,同時化解一些不良競爭。要做好行業細分市場,在某一個類別上做到極致,讓企業品牌標簽更鮮明,形成術業有專攻。
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對企業的支持和幫助非常重要。政府敢想敢干,思路放得開,能從企業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企業需要的方式引導創新和市場擴展,優化當地營商環境,企業就如魚得水。比如去年企業出海辦簽證相對比較困難,浙江當地政府就創造了很多機會鼓勵企業大膽走出去,不做“坐商”做“行商”。我想所謂“敢為天下先”,就是像這樣敢于從“無”中生“有”。▲(作者是浙江卓越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
環球時報202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