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芷怡,唐曉陽,郭玉清
(無錫市兒童醫院中醫科,江蘇 無錫 214023)
小兒面癱(pediatric facial paralysis)為兒科常見病之一,是由莖乳孔內神經非特異炎癥引發的面神經麻痹疾病,多表現為面部表情肌群運動障礙,對患兒身心健康造成了較大影響[1,2]。目前,西醫多主張早期糖皮質激素及抗病毒藥物治療,但其療效不夠理想,且副作用明顯[3]。而中醫領域中,針灸在面癱疾病的治療中積累了大量經驗,據文獻證實[4],面癱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適合針灸治療的43 種疾病之一,這為該病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單獨借助針灸治療的獲益有限[5],在其基礎上搭配艾灸等中醫手段,可借助其溫熱之力鼓舞氣血,有利于扶正驅邪、疏通經絡,使病癥得解[6]。基于此,本研究觀察針灸聯合艾灸治療小兒面癱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無錫市兒童醫院收治的60 例面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2~7 歲,平均年齡(6.37±2.80)歲;病程1~23 d,平均病程(4.94±1.73)d;貝爾面癱19 例,中耳炎性面癱11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2~8 歲,平均年齡(6.45±2.91)歲;病程1~24 d,平均病程(4.89±1.75)d;貝爾面癱18 例,中耳炎性面癱12 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面癱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均知情且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面癱相關診斷標準;②伴有口角歪斜、眼瞼閉合不全、額紋及鼻唇溝變淺等明顯癥狀,單側患病;③可配合針灸與艾灸治療。排除標準:①中樞性面癱及繼發性面部神經麻痹患兒;②合并其他面部肌肉痙攣患兒;③存在感染性病變患兒;④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病變患兒;⑤治療部位存在皮損情況的患兒。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行針灸治療:患兒取仰臥位,采用針灸針(蘇械注準20162270970,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規格:0.25 mm×40 mm)進行治療,取患側攢竹、陽白、太陽、四白、迎香、顴髎、頰車、下關、地倉、承漿以及合谷穴,全面消毒后以平補平瀉手法進行針刺,進針后留針30 min,每周治療3 次,連續治療4 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艾灸治療:采用溫和灸的方法,取艾條(國藥準字Z32020253,江蘇康美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5 g/支)一端點燃后,懸于施灸部位,高度約3 cm 左右,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對患側翳風穴進行艾灸,以治療后皮膚微微發紅為度,10 min/次,每周治療3 次,連續治療4 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中醫癥狀積分、實驗室指標 [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面部殘疾指數(FDI)。臨床療效:痊愈為患兒癥狀消失,口角對稱、眼裂可正常閉合、額紋及鼻唇溝恢復正常;顯效為患兒癥狀顯著改善,口角歪邪減輕、眼裂能夠閉合、額紋及鼻唇溝改善;有效為患兒癥狀有所改善,口角略歪斜、眼裂可閉合一半或以上、額紋及鼻唇溝改善但不對稱;無效為患兒無變化或出現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中醫癥狀積分:包括口角歪斜、眼瞼閉合不全、額紋及鼻唇溝變淺等,以0 分(無)、2 分(輕度)、4 分(中度)、6 分(嚴重)進行量化評分,分數越高表明患兒癥狀越嚴重。FDI 評分[7]:包括面部殘疾軀體功能指數(FDIP)量表(0~100 分)與社會生活功能(FDIS)量表(0~100 分),FDIP 分數越高表示患兒面部功能越好,FDIS 分數越高表示患兒社會生活能力越差。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 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4.320,P=0.038),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口角歪斜、眼瞼閉合不全、額紋及鼻唇溝變淺)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s,分)
2.3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MDA 水平低于治療前,SOD、NO 水平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MDA 水平低于對照組,SOD、NO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s)
2.4 兩組FDI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FDIP 評分高于治療前,FDIS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FDIP評分高于對照組,FDI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FDI 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FDI 評分比較(±s,分)
小兒面癱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與病毒感染、環境溫度變化、免疫功能低下、非特異性炎癥等原因有關,由此可引發局部組織缺血、水腫等情況,進而導致面神經受壓、損傷,造成面神經功能障礙而發病[8-10]。中醫認為,小兒面癱可歸屬于“面癱”“口僻”“口眼斜”等范疇[11],小兒本為稚陰稚陽之體,其臟腑嬌嫩、絡脈空虛,衛外不固,外邪常乘虛而入,直中面部經絡,使氣血痹阻,面部經筋失調、筋肉失約,故令口眼歪斜,發為面癱[12-14]。由此可見,小兒面癱的發病機制主要為素體虛弱、氣血不充、脈絡空虛、風寒外襲等,對此當以溫經通絡、益氣活血、祛風散寒為主要治療原則[15,16]。針灸為中醫傳統治療手段,具有疏風活絡、扶正祛邪、暢通局部氣血等作用[17],將其應用于面癱患兒治療中,可有效改善面部肌肉肌力,調節面癱局部神經組織,以此緩解充血及水腫癥狀,促使病情改轉歸[18]。于此同時,中醫有云“虛則補之、寒則溫之”,在小兒面癱的治療中,針對風寒外襲等致病因素,需重視溫灸之法的運用,在針灸基礎上可借助艾灸的溫熱之力,深入刺激肌膚組織細胞,以此強化氣血運行,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局部循環,促使面神經麻痹的恢復[19]。二者聯用可發揮溫陽散寒、祛風解痙之效,達到通經絡、理氣血、扶正強身等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灸聯合艾灸可提升面癱患兒的臨床療效,相較于單一針灸治療獲益更高。同時,觀察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針灸聯合艾灸可改善患兒的面癱癥狀,糾正其異常體征。分析認為,針灸取穴包括患側攢竹、陽白、太陽、四白、迎香、顴髎、頰車、下關、地倉、承漿及合谷,以上穴位多為手足陽明及手足太陽經絡腧穴,是治療頭面諸多疾病的常用要穴,經針灸聯合艾灸治療,可發揮祛風解表、活血通絡等作用,由此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于患兒局部神經組織的調節[20]。同時,艾灸加取翳風穴為手足少陽之會,有散風活絡、通竅聰耳、正口僻等功效。氧化應激可加重神經損傷,體內NO、SOD、MDA 指標多與面部神經缺血缺氧受損程度存在重要關聯,因此改善上述指標對患兒面神經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MDA 水平低于對照組,SOD、NO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方案可調節患兒氧化應激指標,有助于神經功能的進一步恢復。此外,FDI 評分中觀察組治療后FDIP 評分高于對照組,FDI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治療有助于提高患兒的面部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這與其面神經功能的恢復存在直接關聯。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艾灸治療小兒面癱療效肯定,可緩解患兒臨床癥狀,改善血清相關指標,促使面部神經恢復,提高面部運動功能及生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