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三寶
(南京市溧水區中醫院/揚州大學醫學院臨床學院醫學影像科,江蘇 南京 2112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SIJ)及脊柱關節為附著點產生的結締組織慢性炎癥性疾病,該病起病隱匿,早期以骶髂關節病變為主,后發展至脊椎[1,2],其骶髂關節病變的檢出對AS 診斷、分類及病情監測均具有重要意義。既往研究多以X 線攝片檢測骶髂關節病變作為AS 診斷依據,但該方式僅可檢測到關節結構的變化,難以呈現其早期活動性炎癥損傷,在AS 診斷中具有較大局限性[3,4]。研究發現[5,6],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在出現明確關節破壞之前,發現活動性炎癥損傷,同時檢出X線無法顯示的關節軟骨變化、骨髓水腫及脂肪沉淀等表現,對AS 疾病的早期診斷具有積極作用。本研究結合2017 年5 月-2021 年12 月南京市溧水區中醫院確診的60 例AS 骶髂關節病變患者臨床資料,探究MRI 診斷AS 骶髂關節病變的影像學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5 月-2021 年12 月南京市溧水區中醫院確診的60 例AS 骶髂關節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2 例,女18 例;年齡27~74 歲,平均年齡(52.87±6.32)歲;病程1~21 個月,平均病程(9.64±4.83)個月;AS 分級:0 級(完全正常)11 例、Ⅰ級(疑似硬化或侵蝕)12 例、Ⅱ級(輕度異常)14 例、Ⅲ級(重度異常)12 例、Ⅳ級(嚴重異常,大部分或全部強直)11 例。所有受檢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活動受限及雙側骶髂關節疼痛等癥狀。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受檢者均同意且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AS 相關診斷標準[7];②紅細胞沉降率≥20 mm/h 或C 反應蛋白≥3 mg/L;③檢查配合度佳。排除標準:①晚期中軸型脊柱關節炎患者;②合并外周關節炎癥及感染性疾病者;③存在近期手術史或骶髂關節外傷史者;④存在精神障礙者;⑤X 線、MRI 檢查禁忌證者。
1.3 方法 所有受檢者均于2 d 內完成X 線與MRI檢查,結果由2 位或以上資深影像學醫師共同評估。
1.3.1 X 線檢查 采用數字化X 射線攝影儀(SIEMENS Ysio MX)進行檢測,設置KV66.0,自動曝光,受檢者取仰臥位,X 線中心定于恥骨聯合上方,取患者腰椎、骨盆正位片及腰椎側位片。
1.3.2 MRI 檢查 采用西門子1.5 T 超導MR(Magnetom Avanto)進行檢測,患者取仰臥位,通過體線圈,應用斜冠狀位從前向后進行掃描,T1WI SE 序列:TR/TE:500 ms/20 ms;T2WI SE 序列:TR/TE:5844 ms/130 ms;STIR 序列:TR/TE:5957 ms/130 ms;層厚4 mm;層數12;矩陣448×448。
1.4 觀察指標 比較X 線與MRI 對病變關節的檢出情況、影像學檢出效果、分級檢出效果以及不同MRI 評分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MRI 評分采用加拿大脊柱關節炎研究協會(SPARCC)骶髂關節評分[8],包括髂骨、骶孔外側骶骨中6 個連續的斜冠狀層面,每個層面最高12 分,總分72 分,分數越高表示骨髓水腫越嚴重;病情嚴重程度采用Bath 強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數評分(BASFI)與晨僵時間進行評估,BASFI評分[9]包括疲勞、脊柱痛、外周關節痛、局限性壓痛,共10 分,分數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多組間比較行F檢驗,采用Spearman 相關性分析各指標間的關系;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X 線與MRI 的病變關節檢出效果比較 X 線片共檢出病變關節36 例,檢出率為60.00%,其影像學征象:骶髂關節骨質密度增高,關節間隙增寬,且邊緣模糊,其內可見密度減低區,呈“串珠狀”,部分可累及雙側髂骨面及全關節,使關節間隙變窄;MRI共檢出病變關節53 例,檢出率為88.33%,其影像學征象:關節軟骨改變,伴炎性水腫,T1呈低信號T2則信號增高,關節積液可見斑片狀長T1長T2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滑膜增厚側關節腔間隙輕微增寬,關節面下脂肪沉積T1WI、T2WI 呈帶狀高信號。MRI 對骶髂關節病變的檢出率高于X 線(χ2=12.570,P=0.001)。
2.2 X 線與MRI 的影像學檢出效果比較 MRI 對關節面侵蝕、關節面骨質囊變、關節軟骨腫脹的檢出率高于X 線(P<0.05),見表1。

表1 X 線與MRI 的影像學檢出效果比較[n(%)]
2.3 X 線與MRI 的分級檢出效果比較 MRI 對0 級、Ⅰ級、Ⅱ級強直性脊柱炎的檢出率高于X 線(P<0.05),見表2。

表2 X 線與MRI 的分級檢出效果比較[n(%)]
2.4 不同MRI 評分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比較SPARCC 評分>45 分患者BASDAI 評分、晨僵時間大于15~45 分及<15 分(P<0.05),見表3;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SPARCC 評分與BASDAI 評分、晨僵時間呈正相關(r=0.472、0.407,P=0.001、0.001)。
表3 不同SPARCC 評分患者的BASDAI 評分與晨僵時間比較(±s)

表3 不同SPARCC 評分患者的BASDAI 評分與晨僵時間比較(±s)
AS 為常見風濕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確,早期多伴有骶髂關節病變,隨著病情進展可逐漸累及頸椎,引發關節活動受限、畸形、僵硬等癥狀表現,以青年男性最為高發,早期發現與及時治療是降低其致殘風險的重要方式[10]。X 線片為該病常用影像學檢測手段,可通過骶髂關節病變的檢出,為AS 診斷提供相應參考,但其對早期病變檢測的敏感性較差,應用價值有限[11]。MRI 作為一種多參數多方位成像的影像學檢測技術,其對軟組織及關節軟骨信號的改變較為敏感,可通過多層面充分顯示骶髂關節病變及其周邊骨組織的受損程度,對早期骨髓水腫、滑膜水腫、脂肪沉淀等病變均具有較高檢出作用,有利于AS 疾病的準確診斷[12]。研究顯示[13],骶髂關節炎是AS 疾病的早期病變特點,其在MRI 檢測上的主要表現為骨髓水腫,以髂骨側較為多見,通過T1WI 低信號及T2WI 高信號等征象特點可準確檢出其早期病變情況。隨著病情進展,血管翳逐漸形成并侵蝕關節軟骨,引發軟骨變性及骨化,導致骶髂關節軟骨連續性中斷、融合、消失,以致軟骨下骨板及松質骨被相繼破壞,出現炎癥細胞浸潤,進而導致死骨、鈣鹽沉著等情況,此類中期病變在MRI 檢測中主要表現為骨質硬化、侵蝕,其T1WI、T2WI 均呈低信號[14]。當AS 進展至晚期,關節軟骨已被分化成熟的骨小梁骨質所取代,喪失了正常的營養代謝,其關節腔也逐漸消失,該階段在MRI 上主要表現為脂肪沉積的異常信號,其T1WI、T2WI 均呈高信號[15]。可見,MRI 可實現AS 疾病的早期診斷與分級評估。
本研究結果顯示,MRI 對骶髂關節病變的檢出率高于X 線(P<0.05),提示MRI 在AS 骶髂關節病變中具有較高診斷價值,其檢測作用優于X 線,這與洪春扣等[16]研究一致。分析認為,骶髂關節X 線檢測易受到雙側關節面遮蓋或重疊等因素的干擾,以致于無法準確識別關節的早期病變情況;同時,X 線密度分辨率較低,其檢測結果易受到腸氣、腸內容物的影響[17]。與之相比,MRI 的分辨率及靈敏度明顯較高,且能克服X 線的檢測缺點,避免重疊干擾,準確顯示出病變部位,因而檢出率更高[18]。在影像學征象的檢出結果中,MRI 對關節面侵蝕、骨質囊變、關節軟骨腫脹的檢出率高于X 線(P<0.05),與周萍麗[19]的研究結果相吻合。同時,MRI 對0 級、Ⅰ級、Ⅱ級強直性脊柱炎的檢出率高于X 線(P<0.05),可見MRI 對早期AS 病變的檢出作用高于X 線。這是因為低級別AS 患者的病變部位多集中在關節滑膜的軟骨部分,常規X 線通常無法準確檢出其形態變化,只有后期骨性關節侵蝕破壞、關節面下骨質硬化及關節間隙變窄時方可顯示;而MRI 在軟組織的檢測方面分辨率較高,因而早期檢測效果更為顯著[20]。此外,SPARCC 評分>45 分患者BASDAI 評分、晨僵時間大于15~45 分及<15 分(P<0.05),經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SPARCC 評分與BASDAI 評分、晨僵時間呈正相關(P<0.05),可見SPARCC 評分可準確反映骶髂關節的病變程度,其分值可隨著AS 病情嚴重程度的加重而提升,對該病評估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MRI 對AS 骶髂關節病變具有較高檢出價值,其相關評分(SPARCC 評分)與AS 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可為該病診斷與評估提供有利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