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靜/文
敦煌石窟的壁畫中存在了很多藝術技法,可以很好的體現傳神寫照的理念,讓人的神態、動態、神情等各個方面都得到完美的體現,也是一種藝術的精髓展現。敦煌石窟中的壁畫,在經歷幾千年歷史變遷之后,依舊讓人為止震撼,它的美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藝術性,更在于它將人類的情感和生活都賦予其中。同時,為我們研究民間美術以及美學思想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價值。
敦煌壁畫既是一種信仰藝術,又是中國文化融合的典范,它不但對當代藝術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得到了藝術史上的廣泛認可。敦煌壁畫在寫生、造型、色彩的運用上都極富藝術氣息。例如,曹仲達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去勾勒了衣服的褶皺,“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體現了他的作品中人物的衣服就像是從水中走出一般,所以得名“曹衣出水”。與此對應的“吳帶當風”往往“于焦墨痕中,略施微然,自然超出縑素”的雄渾奔放,墨彩兼備的畫風。在敦煌壁畫中都有很好的體現。這些作品在敦煌壁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為后人對中國藝術學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大量的歷史、文化、藝術信息都在敦煌石窟壁畫中有所體現,它不僅詳實的記載了各個時代的宗教信仰、社會體系、民俗事件,對于歷史價值、文化產業以及藝術發展也有重要作用。壁畫的類目分為尊像畫、情節畫、漢族古典故事畫、類別畫、佛教歷史畫、人物畫、圖形裝飾畫[1]。根據壁畫描繪的內容又可以將其分為圖案紋飾、人物類型、動物、植物、以及服飾、交通工具、建筑等。它們通過各種各樣的色彩、線條等元素的相互組合,藝術的綜合體可以更好地在布局上體現出來,通過線條描繪壁畫的造型,用敷彩的技藝為觀看的人群呈現更好的視覺體驗,展現壁畫的藝術形式。
壁畫藝術元素提取是數字敦煌價值挖掘的體現形式之一,能為文化遺產創新設計提供基礎數據依據,使其形式更加豐富、多樣。以數字敦煌高清圖像為基礎數據作元素提取。利用圖形圖像處理軟件結合輪廓對圖像特征提取、或者自動提取。敦煌壁畫線稿具有長短異同、井井有條、張弛有度的特點,并且描繪出了壁畫的形、神、體積等。線描提取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壁畫中原始線描去提取,另一種則是加入提取者主觀因素的壁畫線描繪制;為了更好地提取敦煌壁畫中的元素,我們可以去設置圖像的反差、再去除部分圖像的顏色,只提取所需的線條,最終可以實現對敦煌壁畫原始線條的分析以及提取。在此基礎上進行補繪,達到線條流暢、完整的效果。從而更好地為藝術創作提供實踐經驗。
由于敦煌壁畫融合了異域特色,堪稱中國畫顏料的藝術瑰寶,充分展示了礦物色在中國畫創作中的運用。敦煌壁畫在現代工筆重彩的大背景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繼承,中國畫在顏色的映襯下又有了新的發展。大山水繪畫的主要任務就在于傳承其特有的筆墨色彩。在課堂上,既要提高學生的畫技,又要使他們對顏色和材質的性質有較好的把握,并且還要豐富課堂的教學;能夠把獨特的西北特色藝術元素引入教室,營造出具有獨特的西部特色和獨特的文化韻味。
敦煌石窟的造型以其獨特的視覺感受為特色,以其線條流暢、鮮艷的顏色觸動心靈,突出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色墨并用,與中西方色彩理念相融合,呈現出明顯的壁畫特色。現代中國繪畫要有新的發展,就必須不斷完善其教育手段和方法,但不僅僅是簡單地復刻,還必須對繪畫內在本質進行深刻的探索;而敦煌的壁畫,是數千年來最早的優秀繪畫,能夠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傳統美術,而學習這些傳統的技藝,可以使我們在立足于傳統的同時進行創造性的創作;
敦煌繪畫對現代重彩繪畫的發展起到了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自從敦煌壁畫被發掘后,各種壁畫開始出現在大眾眼前、令人驚嘆,特別是在色彩上的影響力更大;在顏色運用上,突出了顏色的表現性和材質的豐富性,為中國傳統的繪畫增添了一種全新的活力。中國古代有一種“以線為骨,以色為肉”的繪畫思想,它與顏色之間相輔相成,彼此依賴。
敦煌壁畫由于年代較長,環境的變化和人為毀壞,使得壁畫的顏色漸漸褪去,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斑駁效果、渾然天成;這樣一來,線的作用相對來說就會減弱,在當代的重彩畫中,畫家又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形成了一種“沒骨”的重彩繪畫。在大部分工筆重彩繪畫中,用黑線來回避顏色的銳利,都是極淺極薄的,現代重彩畫家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著繼承和革新;力求以自己的方式創作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作品。
舉例來說,從國外回來的張導曦,擅長使用金屬片來表現畫面,豐富畫面。其18公尺的巨型創作《魚米江南》,使金屬箔材質的特性最大化突出,將各種金屬箔與礦物色沉穩的底色、豐富的色彩變化加上水的流動效果,把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荷花的姿態表現的淋漓盡致。箔的金屬材質符合荷花的內涵氣質,增強了畫面的裝飾性美感,整個畫面色彩絢麗、高貴典雅[2]。
現代重彩藝術家力求傳承敦煌壁畫色彩的精華,注重色彩的表現、材料的運用,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技法,力求與時代特點的融合。不管是胡明哲“沒骨”的作畫,張導曦的“金屬片”,唐勇力的“脫落法”,都是對傳統的傳承,以當前生活為素材依據,展現了一大批現代的重彩畫。傳承不只是簡單地傳承和模仿,它要在傳統中進行革新,去除其糟粕,使之更好地發展。
比如《五百強盜成佛圖》如圖 1,描寫了一幅因果的傳說,作者把各種時空的角色都集中在一幅畫里,記錄了事情的始末、發展和高潮,一環套著一環,把感情和場景融為一體,上面的人和下方的靜止景象,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反差,讓人遐想無窮。繪畫中的顏色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由于受到“時間”觀念的制約,中國傳統的繪畫更重視主觀情緒的表達,從而產生了較強的主觀意識,使得作品的顏色更具動感。敦煌壁畫采用的是一種傳統的顏色技法,沒有繁瑣的步驟,而是注重于顏色的裝飾性,運用各種顏色的反差與重疊;讓自己的色彩相互協調,凸顯出一種協調的色彩,與單色形成鮮明的反差。

圖1 《五百強盜成佛圖》
與西方油畫比較起來,中國畫的特色就是注重線條的塑造。線條是中國繪畫最顯著的特征,也是繪畫藝術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現代繪畫藝術多以“茍簡之風”為標志,而敦煌壁畫中的線描、鐵線描、水墨等都體現了工筆的精妙多變,顯示出一種飄逸的節奏,微妙的動態,使得整個畫面顯得細膩而富有節奏性,這種手法明顯打動了張大千。在敦煌,他用了兩年多的工夫,苦練筆法,終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得他的畫有一種“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感覺。張大千筆下的宮娥,從仿照明清時期的嬌柔之態,到仿效敦煌的富麗堂皇之感,亦是極為顯著的改變。
敦煌壁畫中,婦女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而在唐代的佛教壁畫中,婦女的形象尤為突出。張大千的宮娥畫色彩變化最為直接和強烈。明清時期的文人畫家多偏愛素雅的淺紅色,而敦煌的繪畫則色彩豐富,張揚大膽。這一特征在張大千的“仕女”作品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張大千在用色上脫離了以往的格局,單國霖認為“大千變以前以淺色為主要色調,以明麗、濃烈、石藍、朱砂見長等,以平涂或著色方式涂抹于裙子、花紋及背景上的石雕;形成華麗的裝飾品。”從他后來的繪畫中可以看到,他的繪畫風格既具有敦煌繪畫中那種豪邁的風格,又可以窺見仇英和唐寅的筆跡。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張大千雖然為敦煌繪畫中絢麗的唐風格所折服,但他并未拋棄近現代和明清兩種繪畫方式,尋求兩者的優點。他相信,傳統乃更新之根本,古代畫家的杰出作品并非固守于其上,而在于將技法提煉后與當代美學與時態相結合。藝術家要綜合前輩的優點,不斷地推陳出新,找到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受敦煌壁畫的藝術和創作手法的熏陶,再加上他不間斷的寫生實踐;從而使張大千的繪畫水平更上一層樓,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張大千在敦煌壁畫方面的整理與研究,對敦煌繪畫的繼承和發揚,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美術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敦煌壁畫中的色彩在今天也是不過時的,對于色感比較弱的人來說,可以說是救星,無論是彩塑還是壁畫中的色彩都可以直接拿來套用。它的色彩搭配更是豐富多彩。以及敦煌壁畫中的藻井圖案,在現代設計中也是廣泛應用,比如,常沙娜設計的人民大會堂的宴會廳頂部圖案就是運用了藻井圖案。還有最近幾年所起的民族風服飾也有很多敦煌元素引用其中。敦煌壁畫的再生應用對于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敦煌輝煌作品中,手中捧著一朵鮮花,盡管微不足道,卻集于一處;它將會在佛教藝術史上,在中國古代的花鳥畫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還有常書鴻先生作為中國近代留學藝術家中的佼佼者,同時也是中國油畫本土化的探索先驅之一。他的繪畫風格從最正統的西方古典主義學院派油畫逐步演變成帶有強烈民族氣息的中國油畫。常書鴻先生的油畫風格的發展變化其實就是中國油畫發展和逐漸民族化歷程的一個縮影和代表,他是研究敦煌藝術的專家,為敦煌石窟藝術能夠讓子孫后代看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實,他曾經嘗試在他的油畫作品中融入中國傳統元素,這也為他日后民族藝術情懷的形成與油畫民族化的探索奠定了思想基礎。這些與他在敦煌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
敦煌繪畫在現代繪畫中的應用,是中國藝術轉型時期的一種必然趨向,也是最具有“中國氣派”的一種藝術形態。中國畫的繪畫主題反映了古代繪畫藝術的高超技巧和藝術境界,體現了對民族美學的尊重,體現了對中國畫發展的“真善美”的追求,也反映了新中國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
引用
[1] 安慧莉,吳健,俞天秀,等.敦煌壁畫藝術元素提取與應用[J].美術大觀,2021(8):130.
[2] 劉其俊.唐代敦煌壁畫色彩探究及對當代創作的影響[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