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艾,史友寬
(河南大學 體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合作倡議(簡稱“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上得到了高度關注。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簡稱《愿景與行動》)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闡釋,并指出要發揮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獨特優勢,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發展,構建面向東盟區域的國際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1]。2019年是落實《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的開局之年,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關系也已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體育交流與合作作為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中國—東盟合作的重要支撐,“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體育賽事的舉辦更是為雙方良好關系的穩定發展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
綜上,分析廣西所舉辦的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的發展現狀,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提出相應對策,對于優化中國和東盟各國體育賽事交流平臺、促進中國—東盟體育賽事交流的進一步發展、提高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拓寬和加深中國—東盟的人文交流、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意義。
廣西堅持開放辦體育的理念,不斷加強與東盟國家的體育交流與合作。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編制的《中國—東盟體育合作交流總體規劃(2011-2020)》為廣西與東盟國家體育交流合作的良好開局打下了堅實基礎。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創辦了“中國—東盟”系列品牌賽事,每年舉辦中國—東盟系列重大賽事達20多項。
但由于2020年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形勢不明朗,計劃將在廣西舉辦的多項中國—東盟體育賽事被取消。因此,經綜合考量,本研究以“2015-2019年度中國—東盟體育賽事”為主要內容,對其數量、區域、項目及特點進行分析。
經調查發現,2015-2019年在廣西共舉辦了75項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從圖1中可以看出,5年來廣西每年舉辦的中國—東盟體育賽事數量呈上升趨勢。

圖1 廣西2015-2019年中國—東盟體育賽事數量趨勢圖
從圖2得知,廣西2015-2019年中國—東盟體育賽事舉辦的區域涉及到南寧、防城港、賀州等地區。其中,南寧市是舉辦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數量最多的城市,其次為防城港和桂林,各舉辦體育賽事7項;河池、來賓、貴港與玉林4個城市從未舉辦過廣西-東盟系列體育賽事。

圖2 廣西2015-2019年中國—東盟體育賽事舉辦區域的分布情況圖
南寧市舉辦體育賽事數量最多的原因有以下2點:第一,南寧市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擁有多種特色的文化資源,民族傳統文化氛圍濃厚,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和北部灣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第二,南寧市非常重視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的開拓,近年來隨著賽事知名度的提高,南寧市體育產業發展迅速,也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能夠為重大賽事的舉辦提供更優質的服務[2]。
此外,研究發現2015-2019年絕大多數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的舉辦地都是在中國。其實,早在2014年,就有研究指出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都是在中國且由中國組織舉辦,東盟國家組織舉辦的體育賽事交流活動極少,中國人員能夠去東盟國家參加體育交流活動的機會不多,不利于雙方體育的共同發展[3]。直到現在,這樣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說明東盟國家對體育賽事交流活動的參與度不夠,東盟各國不夠重視通過體育賽事這一交流手段促進雙邊關系的發展。
從圖3可以得知,廣西2015-2019年中國—東盟體育賽事涉及內容廣泛,主要包括戶外休閑類、民族傳統體育類、大小球類、健身運動類、智力類、搏斗類等,一共涉及25項體育運動。其中,關于戶外休閑類和民族傳統體育類體育賽事舉辦的次數最多,同為19次,其次為球類運動。戶外休閑類包括自行車、馬拉松、釣魚、攀巖、徒步;民族傳統體育類包括醒獅、龍舟、武術、氣功、太極。

圖3 廣西2015-2019年中國—東盟體育賽事涉及項目類別圖
有研究表明,自唐代以來,廣西與東盟國家就已經開始了自由的民間體育交往。新中國成立以后,廣西與東盟各國之間的民間體育交流的規模擴大、涉及項目越來越豐富[4]。本研究探討廣西2015-2019年中國—東盟體育賽事發現,其體育賽事交流具有周期性、廣泛性和發展性3大特點。
(1)周期性特征。周期性單項體育賽事是指根據一定的期限,有時間、有規律地舉辦單個運動項目的體育賽事活動[5]。從廣西2015-2019年中國—東盟體育賽事的舉辦情況來看,南寧·東盟國際龍舟邀請賽、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中國·東盟國際山地自行車越野公開賽、中國—東盟國際瑜伽文化節等體育賽事每年都會舉行,屬于周期性單項賽事。
(2)廣泛性特征。具體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第一,體現在體育賽事交流所涉及的國家。東盟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10個成員國。自2003年起,我國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與東盟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廣西2015-2019年中國—東盟體育賽事均有不同的東盟國家參加,體育賽事交流在該區域具有廣泛性的特點。第二,體現在體育賽事所涉及的運動項目。隨著時間的推移,廣西每年舉辦的中國—東盟體育賽事的數量越來越多,運動項目越來越豐富,廣西2015-2019年中國—東盟體育賽事涉及的運動項目包括自行車、龍舟、汽車、瑜伽、馬拉松、武術等25項。
(3)發展性特征。第一,從數量和內容來看,廣西舉辦中國—東盟體育賽事的數量及賽事所涉及的運動項目不斷增加;第二,從部分體育賽事來看,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暨中國—東盟媒體汽車拉力賽自2006年創辦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了12屆,成為了中國與東盟國家體育交流與合作的良好平臺;第三,從政治引領來看,廣西作為面向東盟各國的“橋頭堡”和國際大通道,將著力打造面向東盟的重要區域賽事中心,其體育賽事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自“一帶一路”倡議發布以來,一系列有關中國—東盟國家政策文件的出臺促進了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例如,2016年10月《廣西參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思路與行動》指出體育屬于重點合作領域,要拓寬和加強體育交流與合作,舉辦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等一系列國際大型體育賽事[6]。2017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旅游局印發《“一帶一路”體育旅游發展行動方案》,強調要在沿線國家和地區舉辦馬拉松、自行車、戶外挑戰等一系列體育賽事,并和沿線國家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賽事旅游[7]。2017年11月第20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通過并發表了《中國—東盟戰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鼓勵雙方進行人文交流與合作,在語言、文化等領域促進交流、提升理解及深化友誼。2019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體育交流正日益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往的一部分”。以上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均為廣西舉辦中國—東盟體育賽事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為中國與東盟各國體育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保障。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其既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8]。經查閱2019年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并對所得數據進行整理,發現中國的GDP為142 80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其中,廣西GDP約為332.02億美元,全國排名第19[9]。對于中國—東盟的體育賽事交流發展,中國經濟實力較強,在中國—東盟體育賽事交流活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表2為2019年東盟各國GDP排名,除柬埔寨、老撾、文萊3個國家以外,其他7個國家的GDP分別位列世界第16、22、33、34、36、45、71名,可以看出東盟各國經濟發展較為樂觀,足以支撐它們參加一系列國際體育賽事活動。另外,體育被稱為“朝陽產業”的原因之一在于它能夠以綠色服務型經濟產業帶動國家發展,解決就業問題,從而實現經濟增長[10],與中國這樣的世界大國合作舉辦體育賽事能夠帶動東盟各國第三產業的發展。

表1 2019年東盟各國GDP排名表
廣西是我國唯一一個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省區。其地理位置優勢明顯,處于中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華南經濟圈、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我國內陸進入中南半島東盟國家最便捷的海上門戶[11,12]。早在2005年,我國南寧就有了第一條通往東盟的高速公路—南寧至友誼關高速公路,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地區最便捷的陸路通道。隨著時間的推移,廣西與東盟各國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打造了不少便捷的交通樞紐,更是著力構建以南寧為中心,由“鐵、公、機、水”組成的四位一體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形成面向東盟的國際通道和交通樞紐。2020年8月,《關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展推進交通運輸高水平對外開放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同意廣西推進交通運輸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多層次國際樞紐、推動國際運輸便利化、推進智慧交通發展、提升科技興安等5個方面的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全面提速與東盟的互聯互通[13]。可以看出,廣西在舉辦中國—東盟系列賽事之中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在促進雙方人文交流中能夠發揮巨大作用。
廣西具有獨特的優越地理位置,與東盟各國有著悠久的文化交往歷史,雙方也擁有著共同的主流文化。
(1)華人文化。歷史上,華人為了躲避戰爭逃到了東南亞地區,不僅融入到當地的生活中去,也為東南亞地區帶去了中國文明,與當地人的長期聚居創造了一種“華人族群文化特色+區域文化特點”的華人文化[14]。當前,東盟各國華人占比情況為:新加坡(74.1%)、馬來西亞(24.0%)、泰國(14.0%)、文萊(10.9%)、緬甸(3.0%)、越南(1.0%)、印尼(1.2%)、菲律賓(1.2%)、老撾(0.3%)、柬埔寨(0.1%)。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的華人占比能夠在發展國際關系中起到決定性作用[15]。
(2)民俗文化。廣西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文化交流與合作極為頻繁[16,17],在生活民俗、節日民俗、人生儀禮等方面均產生了逐步融合的情況。例如,廣西北海等沿海城市與越南邊境地區均有壯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其在婚姻、飲食、體育娛樂等方面均有相互交融的現象[18]。
廣西民族特色顯著,包括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1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在經過歷史變遷和不斷演變發展之后,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傳統特色民族文化,同時也衍生了具有特別韻味的民族體育形式和內容[19]。有研究表明,廣西少數民族體育運動項目共計294種,其中,壯族民族體育運動項目占比最高,約為45.6%,共計134項[20]。由表2可知,廣西11個少數民族都具有獨特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不少體育運動項目還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常設競賽項目,例如,搶花炮、珍珠球、射弩、陀螺、投繡球、毽球、龍舟、武術、板鞋、頂竹杠等[21]。

表2 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一覽表[22,23]
廣西省2015-2019年經常舉行的中國—東盟民族體育賽事包括中國·東盟國際龍舟邀請賽、中國—東盟獅王爭霸賽、中國—東盟武術節、中國—東盟“太極一家親”系列交流活動、中國—東盟健身氣功交流大賽等系列賽事,約占體育賽事總數的25.7%;涉及龍舟、醒獅、武術、氣功、太極5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約占廣西少數民族體育運動項目總數的1.7%,仍有廣闊的拓展空間。
近年來,廣西所舉辦的中國—東盟體育賽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第一,從體育賽事的參與主體著手。中國—東盟體育賽事的舉辦是為了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的發展,但是這并不阻礙其它國家的參與。因此,應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倡導并邀請其它“一帶一路”合作國家以及地區參與廣西舉辦的中國—東盟體育賽事,促進各國之間體育交流與合作的發展。
第二,從體育賽事的宣傳方式著手。中國—東盟體育賽事的宣傳不能單憑官方平臺的報道,當今自媒體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可以利用自媒體功能與作用加強對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的報道和宣傳,擴大其報道數量,從而加快廣西區域內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的宣傳速度,提高其影響力。此外,廣西少數民族擁有眾多的傳統節日慶典,例如“花炮節”“三月三”“火把節”“搶花炮節”等傳統活動[24]。通過利用各種傳統節日活動與體育賽事相結合,不僅能帶動廣西體育產業和旅游業的共同發展,還能提高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的知名度。
第三,從體育賽事的規模著手。目前廣西舉辦的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僅限于單項體育項目的比賽,賽事規模較小。 除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暨中國—東盟媒體汽車拉力賽、“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蘇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等國際頂級賽事的知名度較高外,其它賽事影響力并不大。因此,在打造單項精品體育賽事的基礎上,加大對舉辦綜合性體育賽事的資金投入,豐富比賽內容,擴大賽事規模,推動中國—東盟體育賽事朝著綜合性、國際性的方向發展。
從圖2可知,南寧市舉辦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共44項,占比約59.5%;其他地區共舉辦30項,占比40.5%。以上數據說明中國—東盟體育賽事的舉辦存在區域分布不平衡的特點。造成此特點的原因可能在于賽事區域布局與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有關[25]。雖說南寧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擁有豐富獨特的風俗文化、便利的交通設施以及舉辦各類體育大賽的體育設施等良好條件,但從大局觀考慮,還應充分發揮各市級地區(如桂林、北海等)的長處和優勢,優化體育賽事區域布局,共同促進廣西體育的發展。
首先,依靠中國—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中國—東盟環上林大龍湖國際山地自行車越野賽等類似于巡回賽,優化其比賽路線,使路線盡可能經過廣西各市級地區,以提高廣西-東盟系列體育賽事舉辦較少甚至從未舉辦過的地區的知名度,幫助此類地區積累體育賽事的舉辦經驗。
此外,廣西其他各市級地區可以通過舉辦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中發展成熟且影響力較大的體育賽事,讓國內外更多的人看到當地的優秀文化和秀麗風景,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吸收更多外來投資,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26]。如此一來,經濟發展落后的市級地區就能夠擁有更多的資金舉辦體育賽事。
最后,中國—東盟系列體育賽事存在“請進來,進不去”的問題,雙方未能深入進行體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因此,在優化廣西舉辦的體育賽事區域布局的同時,將部分中國—東盟體育賽事引進到東盟各國中去,在結合當地體育特色的基礎上,開展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雙邊或多邊體育賽事,構建體育文化傳承發展平臺。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體育賽事是國際間體育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載體,承載著體育文化交流的時代使命,關乎國際間文化、經濟、政治等重要關系。在未來,將著力打造以體育為媒、面向東盟各國的賽事區域中心,意味著廣西將承辦更多關于中國—東盟體育賽事,體育賽事的常態化將越來越明顯。我們應該消解中國—東盟體育賽事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充分利用好體育賽事與東盟國家加強體育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國—東盟體育賽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升體育賽事在國外的占有力,實現中國體育賽事和文化的輸出,促進“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