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劃
(邵東市融媒體中心,湖南 邵陽 422800)
科技的飛速發展提升了后期編輯制作技術條件水平。畫面、聲音、創新是電視新聞后期編輯制作的主要組成部分。主持人播報電視新聞時要規范用語和專業表達,才能夠發揮聲音的重要作用,并結合電視新聞圖文并茂、聲色俱全的畫面內容來提升新聞節目品質。面對突發事件和現場直播連線觀眾互動等情況時,編輯人員和主持人要共同配合,準確把控節目節奏,確保節目應有的流暢性效果。
標題是吸引受眾的先行軍,標新立異的新聞標題使新聞吸引力事半功倍。受眾在選擇性地獲取新聞時,標題是第一時間直接映入受眾眼簾的內容。因此電視新聞后期編制制作時,制作人員應精選標題并美化標題,以提升標題的醒目效果[1]。例如,標題在編輯制作時一般以紅色、橙色等暖色系吸引受眾,還要綜合考慮新聞的主題和色彩搭配情況,最終使標題顏色醒目清晰;字體略大于正文,要端正、厚重,宋體、黑體、楷體等直線較多的基礎字體較為常見;字幕切換方式要干凈利落,使新聞畫面流暢,通常采取劃像方法將兩個電視畫面漸變過渡。
信息時代下,數字在電視新聞后期編輯制作中的占比日益提升,數字包裝直接關系到節目品質和傳播效果[2]。數字信息貫穿新聞采訪、寫作、制作、包裝等全程,涉及文字、圖像、色彩、動畫、音效等諸多新聞畫面因素。新聞畫面的后期編輯制作中,一般將數字信息以圓柱和餅式劃分、曲線和箭頭指向等多種形式進行包裝,將原始數據真實地表達出來,以簡明扼要、美觀協調、生動有趣的形式,將抽象化的數字信息形象化地表達出來。數字包裝后的電視新聞畫面清晰流暢,受眾直觀感覺效果更舒服,有利于提升節目品質,引起觀眾情感共鳴,進而推動節目內容的廣泛傳播[3]。
2.1.1 同期聲語言
同期聲即同期錄音的簡稱,是指電視新聞畫面拍攝和錄音共同進行的方法,將人聲和動作聲響統一錄制,具有縮短制作周期的優勢,在故事片、教科片等電影或者電視劇節目中使用較為常見[4]。保障聲音內容連貫,遵循視覺匹配規律等,是同期聲語言編輯制作應遵循的基礎原則。例如,聲音要與電視新聞畫面相配合,避免聲音和畫面不同步,影響節目品質。同期聲語言是編輯制作的重點和亮點。編輯人員要規范使用語言,適當結合當下的流行網絡用語,提升節目的親和力效果,避免違規用語和用詞不當等,使節目內容產生歧義,引發受眾反感或者引發錯誤社會輿論導向。編輯人員應堅持真實自然和與整體電視新聞風格相統一的編輯制作原則,嚴謹編輯、制作同期聲語言5]。
2.1.2 主持人語言
主持人作為電視新聞的幕前傳播者,其形象和語言表達能力決定著節目品質。因此,電視新聞后期編輯制作可根據主持人風格,編輯、制作主持人語言,以全面提升節目制作和播出效果。例如,時政新聞嚴肅莊重,具有政治性和信息性等特點,主持人需客觀報道真實新聞,語言必須嚴謹規范,避免受眾產生歧義或者引起不良社會輿論導向;娛樂新聞以趣味性為主,主持人可樹立個性化風格,加強與現場觀眾風趣幽默的互動,可酌情應用網絡流行用語以提升節目效果,主持人語言的運用以歡快為主,可適當加入調侃和自嘲等風格。受現場直播、觀眾互動、突發事件等因素的影響,后期編輯制作的要求越來越高,編輯人員不僅要在前期制作準備,在整個節目播放全程都要隨機應變并與主持人相互配合,才能夠保障最終的節目播出效果,使節目品質不受各類因素影響[6]。
音樂是引起受眾情感共鳴的關鍵。電視新聞相較于電視連續劇和娛樂綜藝節目等其他種類節目,音樂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但在電視新聞后期編輯制作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音樂元素的背景襯托,可有效烘托新聞節目氛圍,增加新聞節目的感染力,進而引起與觀眾的共鳴。例如,新聞聯播作為一檔傳播天下大事的新聞節目,其同名開頭音樂《新聞聯播》在1988 年正式運用以來至今未改,每晚19 ∶00點,音樂準時響起,表示新聞聯播節目正式開始,充滿時代情懷。音樂的后期編輯制作必須使音樂與新聞風格同步,并嚴控音樂時長,配合主持人的語言節奏,精準到分秒同步,以保障節目品質和傳播效果。
摳像技術具體指將圖層中的部分區域變成半透明或者透明狀態,并將得到的圖形疊加到需要的背景中,形成一個自然的整體。開展視頻后期剪輯制作工作過程中,進行摳像操作時,應在相關軟件中導入素材,選擇合適的摳像方式做好處理,調整好主要參數,并嚴格檢驗摳像的實際效果。黑白底色法較為常用,能夠得到較好的效果。之后剪輯人員適當調整圖像的邊緣部分,完成整個摳像流程。
分剪插接剪輯處理方式應用的目的是強化戲劇效果,通常如果拍攝過程存在不足,可以利用此種方式進行彌補[7]。應用原理為,剪輯人員嚴格按照規定依據相應的比例標準分割部分動作的兩個鏡頭,并結合事件的發生順序做好組接工作。分剪插接技術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變原有素材的節奏,在保證符合實際情境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部分鏡頭的剪余部分。
特效制作應用的原理是利用數字技術處理有制作需求的視頻素材,得到理想的效果,采用在視頻中添加特效的方式,改善素材的外觀及呈現方式。剪輯人員主要利用視頻濾鏡技術達到制作特效的目的,通過對濾鏡的屬性進行適當調整,達到控制濾鏡強度的目的。剪輯人員還能夠通過利用轉場效果實現特效制作,即在視頻軌上的兩個視頻之間適當添加轉場效果,可以得到理想的剪輯結果。
在制作廣播電視臺的視頻時,為了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制作人員會利用一些虛擬的場景。由于利用的場景不是真實存在的,無法運用拍攝的手段得到,但是為了得到想要的視頻效果,需要利用后期視頻剪輯處理技術。通常會利用計算3D 技術完成虛擬場景的構建,保證制作出來的視頻與實際需求一致,并做好不同畫面的銜接,獲得真實的效果。
如果在視頻的后期剪輯處理過程中無法直接利用白幀疊化的方式,可以調亮原有素材的gamma以及亮度,完成簡單動畫的制作,之后再進入疊化步驟,在此種狀態下,畫面通常不會出現單調的白色。用此種處理方式呈現的效果與光學變化類似,即使在最白的狀態下,也可以隱約看到畫面內容,避免使用純白的單色。
剪輯人員開展構圖處理工作時,需要保證場景的嚴肅,需要利用不對稱構圖方式,站在視頻剪輯及銜接的角度進行構思[8]。剪輯人員不能過于重視單畫面構圖,需要在考慮電視展示部分的基礎上增強空間立體意識,加強構圖的立體化創建,強化觀眾的視覺感受,提高后期視頻剪輯制作的質量。
如果需要進行處理的聲音為環境聲,則無需逐一對應視頻剪輯制作的畫面。通常情況下,環境聲具有先入后出的特點,在處理的過程中,制作人員應該結合波形圖和畫面的剪切點,適當錯開1~2幀,會得到較為理想的制作效果,不用刻意追求對應波形圖和剪切點。如果現場收音工作是針對大場景開展,剪輯人員應該關注聲音傳入機器的過程中與“環境場景”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延遲,在制作的過程中做好相應的處理。
針對空后期的轉場而言,如果視頻剪輯過程中遇到情緒高潮階段,為了讓觀眾有喘息及回味的時間,需要設置較長的間歇。如果剪輯人員僅利用“淡出、淡入”的方式,很難得到理想的處理效果。為了改善此種現狀,讓此段落有更加自然的結束,可以安排具備一定長度的“空后期”,同時利用變焦點的方式模糊不重要的形象,正確引導觀眾的注意力到突出的形象上。采用此種方式,可以在不切換鏡頭的情況下改變構圖。
在廣播電視臺的視頻中,觀眾不僅對畫面有直觀感受,對聲音呈現的效果也十分敏感。為了強化節目效果,同時提高觀眾的認可程度,剪輯人員應重視音效的處理。開展視頻后期剪輯工作的過程中,剪輯人員應加強聲音特效的科學處理,通過視頻中聲音的優化為觀眾帶來良好的效果。
為了讓剪輯后的視頻具備完整性,剪輯人員應該重視對視頻后期剪輯處理過程中剪輯點的連接處理,從而增強節目效果,提高節目質量。剪輯人員應該保證不同鏡頭連接處的完美,避免在后續觀賞的過程中被觀眾找到破綻,影響視覺效果。合理的剪輯點連接處理可以讓故事情節更加連貫,場景轉換也更加自然。剪輯人員應結合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
地區文化影響著廣播電視節目的創作質量和呈現效果,剪輯人員應該重視不同地區的文化,并認真分析文化差異,將各類文化融入到行業發展中,加強文化與影視創作的深度融合,不斷創新電視臺編輯的后期剪輯處理方式,不斷學習先進的技術,提升自身后期視頻剪輯處理水平,為觀眾帶來更好的節目效果,提高觀眾的認可程度。與此同時,廣播電視臺編輯工作應該將稿件作為重要基礎,融合后期視頻處理技術,提高電視節目質量,提升廣播電視臺的社會影響力。
對于新聞節目來說,時效性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參數。在新聞直播中,很多情況下,記者都是在事情在發生之后的很短時間內到達現場,此時畫面已經直播出去了,需要健全的滾動字幕才能讓記者的語言以字幕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在字幕編輯環節,制作人員需要考慮字幕的編輯效果,并對字幕的表現形式進行分析。電視新聞后期制作的過程中,字幕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字體樣式、大小尺寸、位置設置、編排順序、顏色以及停留時長等,制作人員要結合不同的節目內容,使字母與播出的畫面完全契合,讓觀眾可以準確地掌握新聞的核心思想,以保證電視節目的主題更加突出、畫面更加和諧。電視新聞的字幕應用也應該創新,選擇更加活潑的方式,抓住觀眾的眼球,發揮出新聞傳播的效果。
在新聞后期編輯的過程中,新穎的標識、個性的色彩以及宣傳片都是節目包裝的重點要素。因此在開展后期包裝工作時,需要結合觀眾的喜愛、需求,合理地做好相關的設計,并且以生動優美的字幕方式、標題吸引觀眾。后期有效的包裝,能夠讓新聞主題更加明確,節目分類更加準確,能夠給新聞起到說明、補充、闡述作用,讓新聞具備直接性與生動性。
編輯人員作為后期編輯制作的直接執行者,其創新意識和創作風格直接決定節目質量。因此,編輯人員在專業編輯業務能力的基礎上,還要具有創新意識,才能精進審美能力,站在受眾角度換位思考。例如,提高設計思路、畫面排版、字體格式、色彩搭配、視頻剪輯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和審美能力,以提升新聞節目的內涵和品質,保障深度報道新聞內容的質量和效果;致力于滿足受眾多元化需求,從主動解決受眾實際問題出發,深入新聞現場進行現場考察,以獲取真實可靠的新聞素材,了解廣大受眾的生活和工作困難,以良好的思想政治覺悟,客觀編輯制作真實的新聞信息,為人民謀利益,為社會謀發展,堅持創新和原創,提升后期編輯制作水平。
新聞類節目注重新聞信息的嚴肅莊重,通常需要以行業標準為約束,注重規范用詞和用語,以客觀、真實報道新聞信息為原則,確保受眾的新聞信息知情權。媒體行業本身具有引導社會輿論導向的特點,因此電視新聞節目對整體質量要求極為嚴格,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