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臨沂市廣播電視臺,山東 臨沂 276000)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新聞編輯人員的采編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傳統的工作程序中,編輯人員需要事先進行充分的規劃和準備,了解采訪的對象和采訪的內容,才能夠保證新聞傳播的效果。但是,在網絡信息技術時代背景下,編輯工作省略了很多步驟,甚至可以直接通過網絡信息資源獲取相關信息,減少了很多采編過程中調查和取證等步驟,更好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并且保證了新聞采訪的效果[1]。另外,網絡信息資源的應用,還可以提升新聞記者編輯的認識視野,打破記者、編輯認知的局限性,為受眾展現更具深度的報道視角。
記者型編輯在日常的編輯工作中,通過對網絡上的信息搜索、閱讀等過程,可以更好地建立對新聞信息的敏感意識,提升新聞價值度。
網絡信息時代為新聞記者編輯提供了較多的新聞數據資源,幫助新聞記者編輯能夠獲得更多信息。記者在海量新聞信息中,可以及時地調取相關的數據資源和新聞線索,憑借自身良好的工作素養和判斷力,從中篩選出具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在避免出現假新聞信息的前提下,保證了新聞的質量。
傳統的新聞節目錄制和整理過程中,記者編輯會通過攝像機、錄音筆等記錄工具進行新聞采訪。如今,記者編輯可以采用更加豐富、多元化的記錄形式。例如,可以通過錄音轉錄軟件進行語言轉文字,使新聞節目的制作流程更加迅速高效,降低記者工作的壓力。記者編輯只需掌握相關的信息技術使用方法,便可以實現新聞后期制作。
一個新聞報道不是簡單地在編輯接到信息后就開始的,需要在前期進行嚴謹的背景調查,并且根據調查到的背景資料進行相關整合處理,之后再進行新聞信息的其他流程工作。在背景調查過程中,網絡信息技術可以為記者編輯提供充足的素材,高效率、寬范圍地進行背景資料收集,有助于記者編輯收集相關的背景資料,提升工作的效率[2]。
日常的新聞采訪中經常有一些突發的情況,這時候需要記者編輯及時進行處理,其中,處理的工具就包括網絡信息技術和網絡信息查詢等,通過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篩選,解決突發問題中的一些情況。例如,通過網絡信息技術來查詢相關部門,或者通過網絡信息技術調查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知識等,這樣便捷的方式,保證了采訪節目的完成。
新聞記者編輯完成新聞采訪以后,還要將采訪的內容進行整合編輯,最終形成新聞節目在電視或者互聯網上發布。信息技術可以幫助記者編輯更好地進行稿件素材的整理,利用互聯網中充足的信息資源,針對性地查找相關信息,借此豐富新聞采訪內容,帶給觀眾質量更高的新聞節目。
新聞采編過程中,新聞人物和事件的發展都是動態更新的過程,記者編輯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來提升數據收集的精度,增加對細節把握的效果。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篩選和剝離過程,對有用的信息進行整合,能夠使新聞信息的采訪更加精確,提升新聞采編的質量水平[3]。
采訪的提綱需要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感染力,并且與受訪者的個人情況息息相關。一篇優秀的新聞報道需要在問題中引發觀眾對于其他的問題思考,從而更加全面地報道新聞事件,展現新聞事件背后的實質。在新聞采訪中,記者需要在采訪的過程中設定問題,形成多角度、多數據的采訪提綱。這時就需要查詢和參考網絡信息,從而構建出更加立體的采訪框架,幫助自己設定和安排采訪問題,推進采訪工作的開展。
在新聞采訪中,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記者編輯更好地調整采訪預案,針對受訪者的問題及時調整采訪的方向,引導受訪者的狀態,使其積極配合記者編輯的采訪,不影響新聞采訪的基本進程。新聞記者編輯要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工具做好備案、準備,使新聞采訪達到預期,持續推進采訪進程[4]。
完成新聞采訪工作后,記者編輯需要進行采訪后的內容梳理,這是一個需要耐心和細心才能夠完成的任務。稿件的編輯是將采訪到的客觀事實進行表達,帶給觀眾最準確的解讀,引導社會輿論。而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更好地幫助記者編輯進行轉錄和收集,將受訪者和新聞事件加以復現,確保新聞事件能夠完全且真實地呈現在每個受眾的面前,更好地呈現新聞受訪者的心里狀態,拉近受眾與節目之間的心理距離。網絡信息資源和設備可以快速整合采訪內容,奠定稿件撰寫的基礎。
新聞稿件的質量非常重要,記者編輯在稿件的撰寫中可能存在問題,如資料不足,或者對某些新聞內容的分析比較膚淺,造成稿件質量低下。應用網絡信息資源,可以更好地補充稿件的內容,保證新聞稿件的撰寫更具效力、更加真實、具有震撼力,為廣大受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節目。
網絡信息技術為記者編輯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源,極大地方便了記者編輯的采訪、編輯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記者編輯過度依賴網絡信息技術,一切以網絡資源為主,而缺少詳細的準備和籌劃[5]。有的記者編輯甚至在新聞采訪開始前的很短時間內,才倉促地進行數據和資料篩選,開展案頭工作。雖然網絡信息技術提供了便利的工作條件,但是這樣的工作方式很容易使從業人員改變良好的工作傳統和方式,導致后期新聞采訪存在疏漏,使準備的資料和工作難以滿足實際采訪工作的需求,從而降低節目的質量。
網絡信息技術的使用,會使記者編輯產生網絡信息技術“迷失癥”。從業者沉迷在網絡信息技術庫和自媒體等數據信息來源中,使技術帶來的主導思想,壓制了新聞職業精神。特別是手機、電腦、IPAD 等終端產品的應用具有一定的便利性,更使記者編輯對工具產生了依賴性,缺失了如實調查研究等新聞精神和素養。這很容易造成負面效應,降低從業者的工作素養和職業倫理水平。
記者編輯從業人員過分依賴網絡信息技術工具和資源,很容易使其在海量的數據中“迷失”。網絡上的很多信息真假難辨、質量參差不齊,使部分記者編輯逐漸遺失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降低了對新聞價值評估的能力。這直接導致新聞內容同質化問題。從業者缺少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見解,很難深入地進行新聞事件的剖析,造成輿論導向偏離正常方向的現象。
在正常的新聞事件采訪中,記者編輯要在采訪前對新聞事件形成一個基本的預判和看法,然后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過程中,理性地處理各種數據和信息,強化自己的采訪意識和觀點看法。如果發現自己的見解是錯誤的,要重新規劃采編方案,將新的觀點融入新聞采編中。讓新聞的素材和觀點等來源于網絡信息,同時又高于網絡信息,體現記者的獨立見解和工作能力。
在網絡信息技術的背景下,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也為新聞事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新思路。因此,記者編輯等從業人員要積極掌握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統計分析方法、各類型軟件等,將其應用于日常的采訪工作中,但同時也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要對新聞事件的價值、內涵等有著明確的分析,不斷強化新聞報道的水平和質量,為受眾提供更加良好的觀看體驗,引領社會輿論正向積極發展。
網絡信息資源都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應用之上的,而其中的小數據是傳統新聞采集中的人際采集方式。記者要正確認識大小數據的關系,在新聞采編實踐中進行相互印證。記者要具有高度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提升數據采編的說服力,理智看待數據價值并深入分析數據和信息背后的社會現象,在獲得更多數據背后的新聞信源的同時,制作出優秀的新聞作品[6]。
網絡信息技術在新聞采編中的綜合應用是記者轉型的重要表現,也是新聞機構實現媒體融合轉型的重要基礎。新聞行業的從業人員要清楚地認識當前的工作背景,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要加強與技術研發人員之間的合作,提升對互聯網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的認知程度,在獲取更多獨家數據信源方面下足功夫,寫出有分量的報道。從人的角度獲取信源固然重要,但是從網絡信息技術角度獲取信源,是媒體融合時代從業人員必須面對的新聞信源獲取新方式。從傳統的人際獲取新聞信源向網絡信息技術信源轉化,正體現了媒體發展從人際傳播“小數據”向復合傳播網絡信息技術的轉化。
網絡信息技術時代的發展為新聞采編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和數據等支撐,迎合了新聞傳播實踐層面的需求,將更好的作品展示在廣大受眾面前,提升了新聞傳播的效果和受眾的歡迎程度,這是當前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創新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