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欣 何鑫蓉 袁宜勤
癌性疼痛為腫瘤科常見的癥狀,據世衛組織統計,每年約50%新發癌癥患者伴有疼痛癥狀[1]。 目前,臨床常以藥物治療為主,其中注射用嗎啡、芬太尼透皮貼及羥考酮緩釋劑等阿片類藥物在臨床較為常用[2,3]。 但是多數研究認為,癌性疼痛患者使用阿片類藥物容易出現藥物耐受性弱,部分患者隨著疼痛程度的增加,藥物用量也呈現遞增趨勢,長期使用很容易引起惡心、嘔吐以及便秘等副作用[4]。 癌性疼痛在中醫學屬于“痛癥”范疇[5],“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是疼痛的基本病機,病因是由經脈阻滯、臟腑失調所致,治療應以通經活絡、化痰逐瘀、調補臟腑達到鎮痛效果。 艾灸能夠活血通絡、調節陰陽[6]。 針刺也是臨床公認的控制疼痛的一種有效手段,已證實其可有效緩解癌痛[7]。 但是艾灸與針刺兩者聯合用于癌痛治療的相關研究較少。 因此,本研究重點分析毫火針聯合背腧穴艾灸治療癌性疼痛患者,并探究其效果。
將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受治療的80 例癌性疼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 例)和治療組(40 例)。 治療組年齡 35 ~72 歲,平均(53.01±5.51)歲;男 25 例,女 15 例;TNM(tumor-nodemetastasis)分期:3 期 17 例,4 期 23 例;腫瘤類型:胃癌 14例,肺癌13 例,肝癌 7 例,其他 6 例。 對照組年齡 34 ~75歲,平均(52.34±5.42)歲;男 22 例,女 18 例;TNM 分期:3 期 15 例,4 期 25 例;腫瘤類型:胃癌 12 例,肺癌 15 例,肝癌6 例,其他7 例。 2 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本研究經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1905-12)。
(1)由腫瘤引起的疼痛,且數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超過3 分患者;(2)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3)預計生存期超過1 個月患者;(4)未經手術治療且以癌性疼痛為主要表現患者。
經影像學、細胞學及病理學檢查符合《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8]《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及《中醫診斷學》[10]中相關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1)臨床診斷:MRI、CT、骨掃描或X 線等證實深部組織轉移或骨轉移。 (2)病理學診斷:術后標本經組織細胞學或病理學證實;腋窩和頸部淋巴結、胸膜、胸壁、骨轉移灶及皮下結節,組織學檢查符合惡性腫塊標準。 活檢標本通過結腸鏡、胃鏡檢查及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等獲取,組織學診斷惡性腫瘤。 (3)細胞學診斷:腹水、胸水及痰等顯微鏡檢查及細胞學標本檢查均符合惡性腫瘤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陰寒凝滯證:主癥:得溫則緩、影響睡眠、痛處固定及遇寒痛重4 項,按照輕、中、重記2、4、6 分。次癥:痛處不紅少熱、形寒肢冷2 項,按照輕、中、重記1、2、3分,總分至少為4 分,符合至少2 項主癥即可確診。
(1)合并嚴重認知功能障礙及精神疾病患者;(2)有藥物成癮史或藥物濫用史患者;(3)不能耐受本研究所用方法及藥物患者;(4)具有非癌性疼痛或疼痛廣泛患者。
對照組患者參考《NCCN 2016 版癌痛防治指南》[11]給予鹽酸羥考酮緩釋片(公司:BARD PHARMACEUTICALS LIMITED;批號:20190506,規格:20 mg)口服,既往未使用羥考酮的患者每12 小時口服1 次,每次10 mg,以往服用過羥考酮的患者在前一天總劑量的基礎上增加50%,分2 次口服,12 小時口服1 次。 在口服鹽酸羥考酮30 分鐘后取背腧穴:雙側厥陰俞、三焦俞、腎俞、肝俞、膽俞,進行溫和灸,每穴位灸5 分鐘,以局部無灼痛、有溫熱感為宜,每天1 次。
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毫火針:根據遠部取穴、近部取穴及病灶取穴相結合的原則行動態觸診取穴法:(1)阿是穴(疼痛附近尋找條索、僵硬、緊張點,一般取2 ~4個點)、外關、曲池、關元、氣海、梁丘、足三里。 方法: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局部常規消毒,使用一次性亳針(0.40 mm × 50 mm)在酒精燈上加熱,將針體燒紅,再垂直刺入穴位15 ~25 mm,留針20 分鐘,期間以捻轉手法行針1 次,每個穴位15秒左右。 隔日治療1 次,一個療程為7 次。 2 組共治療2 個療程。
(1)舒適度,以Kolcaba 的舒適狀況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評估患者舒適度(分別于治療前后),包括心理、社會文化和環境、精神及生理4 方面,采用4 級評分法,共28 個條目,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舒適度越高。 (2)疼痛程度,以數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估患者疼痛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后),其中NRS 為11 點數字評分法,0 為無痛,11 為最痛。 (3)輔助止疼藥減量效果,參考《新編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合并本)》[12]評估患者治療前、治療后24 小時鎮痛藥物減少量:顯效:治療后12 小時,鎮痛藥至少減少50%;有效:治療后12 小時,鎮痛藥至少減少25%,但不足50%;無效:治療后12 小時,鎮痛藥減少不足25%。 (4)免疫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5 mL 空腹靜脈血,以流式細胞儀檢測患者(CD4+、CD8+、CD4+/CD8+)水平。
應用SPSS 19.0 軟件分析,免疫功能、疼痛程度、舒適度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述,行t檢驗;輔助止疼藥減量效果、臨床療效為計數資料,以[n(%)]表述,行卡方檢驗(χ2)。 當P<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比較,2 組治療后各項GCQ 評分明顯升高(P<0.05),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癌性疼痛患者舒適度比較(,分)

表1 兩組癌性疼痛患者舒適度比較(,分)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心理 社會文化和環境 精神 生理治療組40治療前 6.12±0.65 5.78±0.59 5.86±0.61 6.11±0.63治療后 9.78±0.98ab 9.46±0.97ab 9.23±0.94ab 9.15±0.92ab對照組 40治療前 6.03±0.61 5.82±0.62 5.95±0.63 6.15±0.66治療后 8.23±0.84a 8.11±0.83a 8.44±0.85a 8.42±0.85a
與治療前比較,2 組治療后NRS 均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2 兩組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程度比較(,分)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NRS治療組組別 例數40治療前 7.42±1.53治療后 7.51±1.58ab對照組 40治療前 2.54±0.42治療后 3.68±0.57a
治療組輔助止疼藥減量效果為40.00%,對照組為12.50%,組間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癌性疼痛患者輔助止疼藥減量效果比較[例(%)]
與治療前比較,2 組治療后 CD4+、CD4+/CD8+水平明顯升高(P<0.05),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2 組治療后CD8+水平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癌性疼痛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表4 兩組癌性疼痛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CD4+(個/μL) CD8+(個/μL) CD4+/CD8+治療組40治療前 32.46±3.31 34.23±3.45 0.91±0.23治療后 49.58±5.03ab 25.48±2.61ab 1.78±0.42ab對照組 40治療前 33.02±3.37 33.78±3.41 0.95±0.27治療后 41.68±4.23a 28.95±2.96a 1.58±0.34a
癌性疼痛在中國的發生率約為61.6%,是腫瘤患者難以避免的問題,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對患者預后也具有極大的影響。 目前臨床治療癌性疼痛主要采用三階梯鎮痛方法進行干預[6,13],此種方法是以阿片類藥物為主,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即為鹽酸羥考酮緩釋片[14]。 但是臨床研究顯示[13],部分患者對羥考酮存在原始耐受情況,易導致鎮痛效果不足;同時,也有70%左右患者使用羥考酮出現較嚴重的不良反應。 因此,探尋新的、有效的治療癌性疼痛的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近年來,中醫治療癌性疼痛已取得較好效果。 癌性疼痛在中醫學中屬于“痛癥”,《素問·舉痛論篇》曰:“寒氣入經而稽留……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說明外邪入侵機體,若在經脈則易導致氣血津液不流通,若瘀阻脈絡而身痛,即為“不通則痛”,治療應以“通”“調”“補”為主。 背腧穴在中醫中頗受重視,具有鎮痛、調理臟腑功能的作用[15]。 背腧穴首次見于《靈樞·背腧篇》,腰背部輸注五臟六腑之氣的腧穴。 《類經》亦曰:“十二俞……皆通于臟氣。”張玲等[16]研究顯示,背腧穴艾灸可有效緩解疼痛,艾灸能夠通經活絡、培補元氣,背腧穴艾灸可協同羥考酮發揮作用。 另外,“火針”最早出自《傷寒論》中,具有溫經散寒、通經活絡之功效,毫火針是在火針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種針灸法,其不僅能夠以火之力通經絡,對臟腑氣血起調節作用,且具有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等特點[17]。 高新等[18]研究顯示,亳火針用于癌癥晚期疼痛可有效減少止痛藥用量,減輕疼痛。 因此,本研究將亳火針聯合背腧穴艾灸用于癌性疼痛的治療,以探究新的、有效的治療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較,2 組治療后各項GCQ 評分明顯升高,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2 組治療后NRS 均明顯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提示毫火針聯合背腧穴艾灸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提高舒適度,減少止疼藥的使用,效果較好。 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毫火針針刺合谷、曲池、氣海、關元、梁丘及足三里等穴位能夠溫補陽氣,達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效果。 毫火針及艾灸均可通過將熱量傳至病灶,發揮散寒止痛、活血化瘀、溫經通脈的作用,氣血得熱則行,行則通,通則散,進而發揮“通則不痛”的作用。
神經病理性疼痛與免疫活性關系密切,特別是免疫細胞活化產生的免疫因子,在疼痛維持及形成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CD4+、CD4+/CD8+為臨床評估免疫功能的常用指標[19]。另外,免疫因子水平與炎癥觸發感受器信號受體有關,進而產生動作電位,使其形成疼痛信號,引發疼痛[20]。 因此,本研究對癌性疼痛患者免疫功能進行分析,結果顯示,2 組治療后CD4+、CD4+/CD8+明顯升高,CD8+水平明顯降低,且治療組上述指標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提示毫火針聯合背腧穴艾灸可有效提高免疫功能,進一步說明毫火針聯合艾灸背腧穴相關穴位能夠增強人體陽氣,其中氣海、關元還可補腎培元,補先天之本,進而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毫火針聯合背腧穴艾灸治療癌性疼痛可有效減少疼痛及止疼藥用量,改善患者舒適度,提高免疫功能,效果較好。 且兩種方法高效、安全、簡便,具有較高的實用性。但是本研究尚未明確具體治療機制,還需在以后研究中進一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