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瓦穆斯出生于19 3 9年12月18日,他長期致力于癌癥起源的研究,1989年因在癌癥遺傳基礎方面出色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2 0世紀70年代,瓦穆斯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醫(yī)學院教授邁克爾·畢曉普合作研究時發(fā)現(xiàn),動物的致癌基因不是來自病毒,而是來自動物體內正常細胞內所存在的原癌基因。位于細胞核內的原癌基因正常情況下是不活躍的,不會導致癌癥;當受到物理、化學、病毒等因素的刺激后被激活,成為致癌基因。20世紀8 0年代,哈羅德·瓦穆斯從癌癥研究投身到艾滋病的反轉錄病毒的研究,由他擔任主任委員的科學顧問委員會提議將引起艾滋病的病源命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1931年12月,田波生于山東省桓臺縣夏莊,他在病毒研究領域屢有突破,19 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 院 院 士。2 0世 紀9 0年代,田波開始重視我國醫(yī)學病毒學領域存在的巨大問題,例如乙型肝炎的廣泛流行、艾滋病毒正在帶來的威脅以及新發(fā)突發(fā)病毒存在的風險。他首次從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癌組織中分離出與熱休克蛋白gp96結合的病毒特異肽,并發(fā)現(xiàn)了熱休克蛋白參與病毒抗原加工的機制,為研制抗乙肝病毒藥物提供了理論基礎。他的實驗室研發(fā)了針對艾滋病毒的多種抑制劑。在SARS爆發(fā)之后,他的研究組又迅速研究出高效抑制SARS病毒侵染的病毒膜融合抑制劑,為當時條件下的“非典”防控和社會穩(wěn)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