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晨 上海第十人民醫院結直腸病專科/腸道微生態診療中心主治醫師
專家們一直在尋覓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讓這群“來自星星的孩子”盡可能回歸正常生活,幫他們的父母減輕負擔。通過菌群移植改善自閉癥兒童的腸道環境,可能并不能完全治愈這些孩子,但能幫助他們改善健康與生活方式。為此上海第十人民醫院的醫生們仍在不斷探索,如今已初見成效。
小雨4歲時被確診為孤獨癥譜系障礙,俗稱自閉癥,因受家庭條件等限制,10多年來沒有得到良好的行為或教育干預。今年小雨已經是個16歲的小伙子,七尺身高,但心智還不足8歲,說話含糊不清,總是反復念叨著諸如“饅頭”“我不是”等詞,時不時還揮舞著拳頭。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還能勉強控制一下,現在已經攔不住他了,甚至有時會被他誤傷。除此之外,小雨的身體也不是很健康,他一喝牛奶就會出現過敏反應,排便非常困難,基本3~5天解一次大便,硬得像塊石頭,有時用了開塞露都不太好解,為此小雨爸爸媽媽很是著急。
在偶然一次看到上海第十人民醫院發布的關于菌群移植治療自閉癥的研究項目,得知加入研究項目可以免費獲得菌群膠囊治療后,小雨的爸爸媽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前往該院結直腸病專科進行咨詢了解。在充分了解到腸道菌群與自閉癥密切的關系以及菌群移植潛在的治療價值后,小雨加入了該研究項目。經十院專家團隊全面評估,小雨的自閉癥核心癥狀較重,其中孤獨癥行為量表達到95分,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為38分,糞便16s測序檢測顯示存在嚴重的腸道菌群紊亂。

在接受了第一療程治療后,小雨就出現了些許變化。不僅暴力舉動比以前明顯減少,甚至有一次他還對媽媽說出了“我愛你”幾個字,這可把媽媽開心壞了。此外,小雨的排便頻率變為2~3天一次自主排便,肚子痛的次數變少,會開始關心家里的事情,比如出門前會看電風扇開關有沒有關上,出門買東西時他會自己帶上購物袋。如今小雨已經完成了治療,在許多方面都有所改善,小雨的爸爸媽媽很是欣慰。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譜系障礙”,這是一種與先天基因、后天腸道菌群紊亂密切相關的疾病,尚無特效藥物治療,常規治療主要為行為和教育干預。隨著“腦-腸”軸相關學說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能通過多種途徑對大腦及心理活動產生重要影響。
這些患者多在3歲左右能得到確診,對于兒童的早期干預本身難度就很大,對安全性的要求則更高。盡管菌群移植是一項新技術,但通過標準化的供體篩選和制備方式能保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可為這些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帶來新的治療希望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