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晨
(南京審計大學 金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3)
近年來,江蘇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先后推出了《關于深入推進綠色金融服務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這些文件針對江蘇綠色金融的具體發展提出了明確目標和系統規劃。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生產經營等經濟活動能夠直接影響區域經濟是否能夠實現綠色發展。因此,研究綠色金融助力企業綠色轉型的路徑發展對江蘇省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碳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從現有文獻來看,由于“綠色金融”的概念出現較晚,目前的文獻研究集中在對“綠色金融”發展現狀、作用機理的宏觀研究層面。比如憲蓉蓉(2022)、夏詩園(2021)等探究完善當前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尤志婷(2022)、史代敏(2022)、李志鋒(2021)等通過研究綠色金融與經濟發展、碳排放等方面的影響關系來探究綠色金融對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機理;劉艷婷(2022)、朱園園(2021)等基于綠色金融與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關系的研究,從產業視角提出綠色金融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建議。總體來說,目前對綠色金融的探究仍主要集中于宏觀研究層面,從微觀視角探究綠色金融對企業的影響關系的相關研究較為少見。本文結合文獻資料、調查統計結果等提出綠色金融助力江蘇省企業綠色轉型的路徑措施,為江蘇省綠色金融發展、企業綠色轉型路徑發展提供理論與政策參考。
目前對“綠色金融”的理解有兩個維度:一是金融助力經濟綠色發展,金融市場可基于創新金融工具的使用,引導金融資產流向綠色技術發展、節能環保等產業。二是金融業從綠色發展角度出發,在業務經營中需要注重長期發展而不是短期收益,提升對環境風險的認知。在體系建設方面,我國的綠色金已經取得較好的成績,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如2021年綠色債券發行量0.6萬億元,同比增長168%,存量規模1.2萬億元,也位于第一。其他綠色金融工具也在不斷探索階段。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有利于金融市場逐步提升完善,實現我國經濟與生態環境同步可持續發展。
江蘇省擁有全國領先的經濟實力。2021年江蘇省GDP高達11.6萬億元,同比增長近9%,位列全國第二,并不斷縮小與第一大省廣東的差距。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在綠色金融發展上也一馬當先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尤其是綠色信貸,成為江蘇省綠色金融發展的主要動力。2021年江蘇綠色融資余額1.65萬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綠色貸款余額1.57萬億元,占全國綠色貸款余額的10%左右,幾乎覆蓋所有綠色產業領域。目前,全省共設有63家綠色支行,6家綠色低碳轉型金融服務中心。其中,江蘇銀行和興業銀行較為活躍,在成為赤道銀行之后積極在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建設中不斷探索,推出“綠色創新組合貸”“環保貸”“光伏貸”等綠色信貸產品,江蘇在綠色金融發展之路上積極開展綠色創新的試點工作。
近年來,江蘇省政府及相關部門針對區域內綠色金融發展推出了多項政策制度來約束或激勵企業進行綠色轉型。一方面通過政策約束限制高污染企業生產并停產整治,并對多項省內項目建設引入了“環境準入條件”門檻,同時對企業開展“環保信用評級”,督促企業提升自身環保水平。另一方面推出企業獎勵政策如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多個部門推出的“綠色金融33條”,對綠色企業、綠色金融產品推廣頒布了各類獎勵政策,旨在通過政策優惠鼓勵企業向綠色轉型。目前共計已發放各類綠色金融獎補超1.45億元。
雖在國內發展領先,但目前江蘇省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仍面臨許多困難與挑戰。在金融機構參與方面主要為銀行,綠色金融產品結構也較為單一。主要集中于綠色信貸,其他綠色金融產品由于操作實施較為復雜,在江蘇的發展較為緩慢。在綠色金融標準設定方面還未統一,與國際標準也尚未接軌。在資源配置方面,目前的資產主要依靠政府資金,且配置及投資不均衡,多集中于領先企業和大型項目,中小企業的項目融資較為困難。在行業分配上也不太合理,綠色交通等領域獲支持力度大,綠色農業和綠色建筑領域得到的金融支持相對不足。總的來說,江蘇綠色金融體系的全面構建仍需解決不少難題。
在江蘇2021年生產總值分布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47萬億元,同比增長3.1%,占GDP比重4%;第二產業增加值5.18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占GDP比重45%;第三產業增加值5.99萬億元,同比增長7.7%,占GDP比重51%,形成了“三二一”的發展模式。為了加速落實“雙碳”目標,江蘇積極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推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建設,并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品,如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光伏電池等產量分別增長200%、50.4%和32%。省內企業尤其是行業領先企業,積極帶頭響應國家“雙控”行動號召,探索綠色技術創新突破,在生產工藝、產品上向綠色發展轉型。在2020年首批“江蘇省綠色工廠”評選活動中,有97家單位獲批“綠色工廠”的稱號。在2021第二批名單中“綠色工廠”數量增加至186家,除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新興戰略領域的企業上榜之外,第二批名單中還出現了多家鋼鐵、紡織、化纖等曾經“雙高”領域的企業。如江蘇沙鋼,堅持不懈地投入上百億資金用于實施環保節能改造項目,將“綠色發展”作為與“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并駕齊驅的三駕馬車之一,在綠色踐行中實現了“綠色”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由于“綠色發展”具有外部性的特征,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因此,仍有許多企業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對“綠色發展”不夠重視,對綠色技術創新研發的投入不足。“綠色發展”更多被企業視為一種社會責任。尤其是對中小型企業來說,這些企業難以獲得大量的資金支撐且不具備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現有的綠色金融產品對企業的綠色發展支持也比較有限,難以覆蓋到每一家中小微企業。因此,雖然江蘇已有不少企業積極向“綠色”轉型發展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仍有許多中小企業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進程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企業綠色轉型受到內外部的雙重影響。在企業內部,企業管理人員是否具有“綠色意識”能夠直接影響企業是否進行綠色轉型。如果決策人重視可持續發展,會通過企業相關決策使得企業發展向綠色轉型。除此以外,企業自身的綠色技術創新水平也會對企業綠色轉型產生直接影響。只有具備了綠色技術,企業才能進行綠色工藝改進和產品升級。在企業外部,政策和市場等因素也會影響企業綠色轉型。以環境規制為基礎的制度因素能通過獎勵與懲罰機制影響企業決策。市場中的投資者和消費者價值也能直接或間接地通過市場促使企業選擇綠色轉型。綠色金融的發展可在不同維度上助力企業進行綠色轉型(圖1)。

圖1 綠色金融對企業綠色轉型的影響傳導機制
綠色金融對企業綠色轉型的影響傳導機制,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金融市場一直以來都具有信息傳遞的功能。好的市場可以通過各類信息顯示手段迅速傳遞大量準確的信息,幫助解決投資者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也能將政府政策及時準確地通過金融市場傳遞到企業。綠色金融市場在逐步形成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各種手段將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信號進行有效傳遞,加強企業高層的“綠色意識”,進而影響企業的戰略決策向綠色發展轉變。
金融市場對企業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提供金融服務支持,包括資金融通和風險分散。企業進行綠色轉型,無論是產品還是工藝,都需要依靠大量的資金投入進行綠色技術創新或資源重組、技術升級。綠色金融市場可以為企業提供綠色信貸、綠色擔保、綠色保險等金融支持,讓企業在市場上能夠獲取更多資金來源,用于綠色技術的創新,從而實現綠色工藝或綠色產品。此外,對于傳統“雙高”企業,如鋼鐵、電力等涉煤企業,也可以通過融資租賃等方式支持企業進行資源重組和技術升級,進而推動企業綠色轉型。
金融市場同時具有合理引導資金流向和流量的功能,促進資源集中投向高收益單位,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綠色金融可以利用該金融市場功能,推動投融資結構綠色轉型。通過合理分配金融資產服務,加大對綠色產業領域企業的支持力度,優先助力環保節能型綠色企業又好又快地成長。同時對高污染企業逐步融資退出并減少金融支持,倒逼企業進行綠色轉型。
要想政策信號通過綠色金融市場有效地傳達到企業,首先需要完善江蘇省綠色金融市場的制度建設。江蘇省政府可組織相關部門聯合成立專項綠色小組,基于“金談對話”、市場調研、企業走訪等方式深入了解相關問題,在頂層設計上對標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在具體制定中需探索適合江蘇發展并具有可行性的實施細則,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獎懲機制、綠色金融產品認證、綠色信用評級制度等,促進江蘇綠色金融市場建設。只有綠色金融市場逐步完善,才能充分構建市場傳導政策信號的通路,使得綠色發展精神傳遞給企業,通過加強企業管理人員的綠色意識推動企業完成綠色轉型。
江蘇綠色金融市場發展需鼓勵更多的綠色金融支持渠道和方式。金融機構應針對現有的綠色金融體系進行產品創新和升級。在綠色信貸方面,可以創新抵押擔保方式,納入企業的綠色資產,如綠色創新技術和綠色項目合同等。在綠色債券方面,可針對不同企業類型推出差異化的債券產品,既要支持大型優質企業,也要鼓勵中小綠色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在綠色基金方面,政府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形成以政府、行業、企業等不同單位引導的綠色基金項目,共同投資省內綠色產業發展。在綠色保險方面,對于污染責任類險種要進行強制推廣,此外還要鼓勵其他創新險種的發展,通過綠色保險降低企業綠色經營風險。在碳金融方面,需要政府聯動行業機構積極探索與碳交易、碳指標掛鉤的標的性創新產品并逐步完善碳交易市場準則。
為了實現江蘇綠色金融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需要開辟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并提高市場資源管理的配置能力。政府應鼓勵當地的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和基金公司的參與,跨區域引入資本,也可引入境外投資或個人投資等豐富江蘇省綠色金融市場的資金來源,使得市場上可供支配的“資源池”能夠進一步擴大。同時,政府可加快發展與綠色金融發展相關的評級、評估、咨詢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并加強高校與社會的綠色金融人才培養。通過提升機構與人才的專業能力,實現綠色金融市場的資源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