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麗
(華東政法大學 商學院,上海)
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文明和人類物質生活飛速發展,伴隨著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步伐的加快,承載著巨大壓力的地球早已千瘡百孔,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紛紛出現。如大量稀有物種滅絕,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過量,海洋遭受嚴重污染等。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非傳統安全挑戰①。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逐步意識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國上下都在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運行中的新鮮血液,同時也是污染環境的主體,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在企業制定發展戰略時,應當考慮綠色發展,從而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但是由于實施環境戰略的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并會增加企業成本,導致沒有積極性。因此,站在企業角度厘清影響企業采取積極環境戰略的因素具有現實意義,能夠從源頭上緩解中國所面臨的環境困境。
企業綠色環境戰略指的是在綠色發展的企業價值觀指引下,企業采用綠色技術、實施綠色生產經營活動和培育綠色企業文化等整體性規劃。在外部壓力和自身社會責任下,企業為實現降低對自然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有效利用有限生態資源和改善環境的戰略目標,通常會采用綠色技術、綠色設計、變革組織結構、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等措施,完善或變革企業經營活動,力求取得環境保護和企業績效的共贏。該戰略屬于企業在環境管理領域的戰略決策,反映了企業環境責任管理過程及程度,是企業環保意識和道德觀念在管理層面的體現。但是具體到戰略的執行,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傳統的生產經營觀念會對此產生顧慮,擔心過多的成本投入,將大幅度降低企業利潤。
在現有文獻中,Hunt和Auster依據環境戰略的不同,將企業劃分為初始者、消防員、企業公民、實用主義者和積極主義者②。Murillo-Luna等根據企業環境管理積極程度,把企業歸類為被動型、環境規制型、利益相關者型和總體環境質量型四種類型③。最具代表性的是Sharma和Vredenburg的分類方法,將環境戰略分類為反應型環境戰略和前瞻性環境戰略④。因此,鑒于現有文獻,本文將環境戰略分為積極型環境戰略和消極型環境戰略,即在環境戰略的概念下包含了以下兩類環境行為:(1)企業忽視法律法規的存在依舊選擇傳統的生產模式并承擔污染環境的罰款;(2)企業為了減少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損害,遵守法律法規并主動采取措施節能減排。
從代理理論視角出發,從企業內部看,經營者和所有者的目標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大多數公司采取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管理制度,導致經營者和所有者利益實現途徑不一致。經營者效用的滿足是通過職工薪酬和在職消費情況實現的,而公司經營利潤越多,所有者取得的效用滿足程度就越大。從企業外部看,公司治理機制不完善,尤其是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這給經營者侵蝕所有者利益提供了有利條件。以上兩個方面表述的是經理人對股東“內部人控制”問題的成因。由于內部人控制問題的存在,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是經營者違背忠誠義務,如侵占公司財務、賬務作假、經營決策短視等侵蝕損害所有者權益等行為。二是經營者違背勤勉義務,如偷懶、對外信息披露不完善、決策缺乏創新性等隨意應付所有者。但無論出現哪種情況,都會導致經營者在選擇環境戰略時只考慮自身利益,從而侵蝕所有者利益。為應對上述情況的出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預防,首先是職工薪酬激勵計劃,通過實施利潤分享計劃和股份讓贈計劃,讓有能力的經營者有機會分享到公司經營利潤,從而盡可能地站在公司視角下進行戰略選擇。其次,公正公開的競爭上崗和末位淘汰制度可以篩選出真正有實力的經營者管理公司。此外,在契約締結視角下,經理人市場的作用也很重要,在完善的管理者市場中管理者工資重估是完全的事后結算形式。當然除了上述方法之外,還可以通過完善公司治理體系,加強監事會監督職能、加強內部審計工作等來促使經營者做出的環境戰略選擇符合企業可持續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從內部利益相關者角度看,投資者、經理層和員工是企業內部主要利益相關者,三方有著不同的追求,投資者追求的是股息紅利,經理層追求的是銷售額最大化,員工追求的則是收入和職業穩定。優秀的員工和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優質管理者是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潛在動力,而企業有意識的環保行為可以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意愿,會對那些有較強環保意識的員工和高級管理者具有吸引力,從而在市場競爭上占據優勢地位。經理層也可以精確地把握產品定位,以實現銷售額最大化。此外,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時,除了會關注企業本身的價值,還會考慮企業面臨的潛在環境事故風險以及未來可能承擔的環境重建的環保成本。
管理者環保意識、綠色技術、企業組織和企業文化等都會對企業環境戰略的選擇造成影響。首先,在環境保護問題上,環境風險和環境市場機會的管理認知決定環境問題的重要性,進而決定企業的環境反應⑤。企業將環境因素納入戰略決策中,而具體的戰略層次則是由管理者環保意識的強弱程度決定。一般來說,關鍵管理者的環境意識越強,就越能夠采取積極的環境戰略,通過環境戰略的實施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從而提高企業業績。其次,不斷提升的環境準則以及越發成熟的綠色技術對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企業選擇積極的環境戰略。最后,企業環保文化及環境組織的構建也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企業的戰略選擇,當然這一影響發生的前提是管理者具有相應的環保意識,并積極開展環保宣傳,在企業日常經營中采取環保行動,推動生產技術的綠色化,培養員工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營造企業的環保氛圍。總而言之,管理者環保認知、綠色技術和企業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織,共同影響企業環境戰略的選擇。
政府部門環境規制是影響企業環境戰略選擇的重要因素,完善的政策有利于企業做出恰當綠色環境戰略,企業會更有動力去促進自身綠色技術創新,企業必須提高在綠色市場中的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最終贏得更高的經濟收益⑥。政府部門實施環境規制必須多進行多方面考量,從戰略的角度出發積極履行自身環保職責。而從博弈論的視角看,企業的環境戰略可以進行如下的選擇。政府在發布環境規制政策之后,政府和企業同時采取行動,政府部門的行動是(嚴格監管可放松監管),而企業的行動是(積極型環境戰略或消極型環境戰略),并滿足以下假設條件:政府部門選擇嚴格監管的概率為x(0 表1 政府部門和企業的支付矩陣 根據演化博弈理論,分別計算出政府部門和企業的期望收益與動態復制方程F(x)和F(y): 構造雅可比矩陣J為: 令F(x)=0,F(y)=0,能夠得出該模型5個均衡點:假設雅克比矩陣的行列式和跡分別記為DetJ、TrJ,若平衡點對應的矩陣中DetJ>0且TrJ<0,則平衡點為ESS。若平衡點對應的矩陣中DetJ>0且TrJ>0,則平衡點為不穩定點。若平衡點對應矩陣中TrJ<0,則平衡點為鞍點。表2是平衡點ABCD所對應的行列式和跡的情況。 表2 均衡點ABCD相應的行列式和跡的計算公式 當均衡點為E時,此時可求得: 由于R2-C2-R1+C1-T1-T2、T2-C3和T3-C3的正負情況不確定,因此需要進一步分情況進行討論,共需要考慮8種情況下政府部門和企業策略選擇的穩定性。本文在此處省去了分類討論的細節,將其中的一種情況展示出來再進行深入分析,即R2-C2-R1+C1 表3 雅克比矩陣的局部分析結果 從上表和圖中可見,點A和點D是相對穩定的匯入點,同時鞍點E的變化方向收到博弈雙方收益等因素的影響。在上述分析中暗含著基本假設條件時企業積極應對利潤小于消極應對的利潤;若是企業在實施積極型環境戰略時,不斷改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從而致使企業的成本下降,最終實現了積極應對環境問題的獲益超過了消極應對的收益,那么政企雙方的博弈就會進入到一個新的層面上。從上圖可以看出,當T1變大時,鞍點E(x*,y*)向左移動,區域CDBE的面積會逐漸增大,則博弈雙方會趨向于選擇嚴格監管,積極型環境戰略的演化穩定策略。當T2變大時,鞍點E(x*,y*)會向左下方移動,博弈雙方同樣會趨向于選擇嚴格監管,積極型環境戰略的演化穩定策略。當T3變大時,鞍點E(x*,y*)會向下方移動,博弈雙方傾向于選擇嚴格監管,積極型環境戰略的演化穩定策略。當R2-C2-R1+C1或C3變大時,鞍點E(x*,y*)會向右平移,此時博弈雙方更傾向于選擇放松監管,消極型環境戰略的演化穩定策略。從演化博弈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政府對積極響應環境問題的企業給予綠色補貼,能夠較為有效地幫助企業進行綠色生產,并且補貼的金額越大企業綠色生產的意愿也越大。此外,政府通過對消極應對的企業征收罰金能夠促使企業生產綠色化,并且罰金越高,企業綠色化生產的動力越足。但是為了避免政府以罰代管問題的出現,處罰與激勵政策應當相互配合。值得注意的是,補貼和處罰金額的設置應當滿足補貼與處罰金額之和大于企業考慮環境問題后改變生產方式而造成收益的損失金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們逐漸開始追求起高品質的生活,也逐步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消費市場中環保綠色產品的比重不斷增加,消費趨勢也傾向于綠色消費,人們樂意為具有環保屬性的產品支付額外費用。為滿足消費者對于環境友好產品的需要,企業通過實施積極型環境戰略將會獲得良好的企業聲譽,建立企業自身競爭優勢,取得產品溢價收益。但是如果某一企業因為消極對待環境問題,消費者可能會因為企業不抵制環境污染的事實降低需求,從而阻礙企業發展。 從市場邏輯的視角出發,企業作為有限理性的主體,自身的利益會驅使企業展開行動。當市場發出需要重視環境問題的信號時,企業會綜合考慮履行環境責任所須承擔的成本,并將社會壓力的大小考慮在內。因此,受到市場邏輯制約的企業會在經濟效率的基礎上履行環保職責。如果企業選擇實施積極型環保戰略,即企業積極主動地投入更多的資金于綠色技術創新中,推動產品的轉型升級使之能滿足消費者保護環境的需要,從而在社會公眾面前樹立了一個積極承擔環保責任的形象,那么被貼上綠色標簽的企業通過新聞媒體等宣傳,進一步鞏固綠色形象,最終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事實上,在市場邏輯的約束下,企業不得不關注經濟交易以外的利益相關者訴求,如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等,但企業的出發點仍然是謀求自身未來利益最大化⑦。 本文首先總結環境戰略的概念和分類,然后從企業內部、外部規制和市場三個角度出發分析環境選擇的影響因素。本文認為在所有的影響企業環境戰略選擇的因素中,管理者認知、政府環境規制和相關利益者壓力對于企業選擇積極型環境戰略的助力最強。置身于各種約束之下的企業,面對環境保護問題,必須要充分考慮自身的資源和能力,選擇合適的環境戰略,提升競爭優勢,最終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目標。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一是提高管理者認知的復雜性。在承認管理者認知會影響企業環境戰略選擇的基礎上,管理者應當積極獲取外部有效信息,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增加對環境問題和承擔環保責任認知的復雜性,從而準確并快速地依據所獲取的信息進行戰略決策和布局。二是完善環境規制制度。政府部門采取嚴格環境規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使企業選擇積極型環境戰略,政府部門應當在搭配使用懲罰和激勵措施下合理控制監管成本,使得由嚴格政策實施產生的正社會效益更大。三是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培養公眾的環保意識能促使企業積極尋求改變,關注環境動態,注重產品綠色創新,以求在競爭性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 注釋: ①張瑾華,陳強遠.碳中和目標下中國制造業綠色轉型路徑分析[J].企業經濟,2021,40(8):36-43. ②Hunt C.,Auster E.R..Proac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avoiding the toxic trap[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0(2). ③Murillo-Luna J.L.,Garcés-Ayerbe C.,Rivera-Torres P.Why do patterns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e differ?A stakeholders’pressure approac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11):1225-1240. ④Sharma S.,Vredenburg H.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ly valuabl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8):729-753. ⑤楊德鋒,楊建華,樓潤平等.利益相關者、管理認知對企業環境保護戰略選擇的影響——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12,24(3):140-149. ⑥孫昕冉.環境戰略對企業經濟績效的影響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1,(10):13-16. ⑦緱倩雯,蔡寧.制度復雜性與企業環境戰略選擇:基于制度邏輯視角的解讀[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1):125-138.






(三)市場因素
四、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