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玲,楊帆,褚田芬,于國光,鄭蔚然*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溜溜果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蕪湖 241200)
青梅(PrunusmumeSieb.et Zuec)又稱“酸梅子”“果梅”等,為薔薇科李屬[1]。中國是世界上青梅種質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已有3 000 a的栽培歷史[2],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蘇、廣東、福建、臺灣等地,當前我國青梅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青梅中含有大量的檸檬酸、兒茶酸、苦味酸、酒石酸和多種氨基酸,還有維生素、礦物質、黃酮等[3-5],具有刺激食欲、消除疲勞、改善腸胃、保護心血管等功效。隨著人們對青梅營養價值的認識,青梅及其制品已成為科研開發和市場消費的熱點[6]。
為了防治病蟲害,在青梅的種植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使用化學農藥,而農藥殘留是影響青梅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青梅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現狀值得進行分析研究[7]。農藥最大殘留限量(MRLs)是食品農藥殘留評價和監管的重要依據,對于確保食品安全和促進經濟貿易、限制非法和濫用農藥有著重要作用[8]。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是我國目前唯一現行有效的農藥殘留限量國家標準[9],其針對青梅的具體農藥殘留限量較之前版本有了更加全面的規定,本文以其農藥殘留限量數據為基礎,分析青梅的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現狀,對于科學指導生產安全用藥、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3月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農業農村部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并于2021年9月3日正式實施,規定了食品中2,4-滴丁酸等564種農藥的10 092項最大殘留限量,標志著我國農藥殘留標準制定邁上新臺階,食品質量安全走上新征程。
GB 2763—2021附錄A規范性資料對食品類別及測定部位做出規定,青梅屬于水果(核果類),需進行全果檢測(去柄和果核);GB 2763—2021中的青梅、水果、核果類水果3個食品類別的限量均適用于青梅限量標準。根據GB 2763—2021的分類(圖1),關于核果類的限量標準有120項,較2019版(79項)新增41項(表1);青梅的限量標準有5項(二氰蒽醌、螺螨酯、嘧菌酯、溴氰菊酯、亞胺唑)、水果類限量標準僅1項(保棉磷),均與2019版一致;2021版青梅相關的限量標準共126項,包括正式限量標準86項,臨時限量標準40項,其中溴氰菊酯、倍硫磷、螺螨酯等殺蟲劑(包括殺螨劑)有83項,草銨膦、抑草蓬等除草劑有25項,二氰蒽醌、亞胺唑等殺菌劑有15項,殺蟲/除草劑有1項(戊硝酚),殺螨/殺菌劑有1項(樂殺螨),熏蒸劑有1項(溴甲烷)(圖2)。

圖1 GB 2763—2021和GB 2763—2019青梅農藥殘留限量數量比較
相比2019版,GB 2763—2021對核果類水果中的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規定修改了2項指標(表2),其中殺螟硫磷由臨時限量被修訂為正式限量。乙酰甲胺磷的最大殘留限量值由0.5 mg·kg-1修訂為0.02 mg·kg-1(表2),使得乙酰甲胺磷在核果類水果上的限量標準更加嚴格。
截至2022年8月11日,國內在青梅上登記使用的農藥只有1項(5%亞胺唑,日本北興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登記)[10],可見青梅上能使用的農藥產品極其匱乏。這也說明在很多情況下,青梅種植者憑經驗使用未批準登記用藥,“違規用藥”的行為比較普遍[11]。面對青梅上用藥登記少的情況,相關部門應加快相應農藥產品對環境和健康的風險評估,規范其使用范圍、防治對象、推薦劑量、安全間隔期等。

表1 GB 2763—2021新增農藥及其最大殘留限量規定

圖2 GB 2763—2021和GB 2763—2019青梅不同農藥殘留類型數量比較

表2 臨時限量轉正式限量的殺螟硫磷農藥及修訂最大殘留限量的乙酰甲胺磷農藥
《農藥管理條例》第3~5章規定,農藥生產應取得農藥登記證和生產許可證,農藥經營應取得經營許可證,農藥使用應按照標簽規定的范圍、安全間隔期用藥,不得超范圍用藥。根據《食品安全法》和農業農村部農藥管理司網站信息[12],當前禁止(停止)使用的農藥有46種,在部分范圍禁止使用的農藥有20種,其中在青梅和果樹上禁限用農藥有39種。當前,青梅和果樹上禁限用農藥的最大殘留限量相對比較嚴格,一般設置在0.05 mg·kg-1以下。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對青梅及核果類水果規定了包括二氰蒽醌等的126種農藥,其中臨時限量40項,正式限量86項。相比較2019版,青梅及核果類水果中規定農藥增加41種,修訂了2項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規定。目前,在青梅上只有亞胺唑農藥有登記,其余農藥均未登記;128項農藥殘留限量標準中共有28種農藥只有限量標準,沒有檢測方法標準。
現階段,青梅登記農藥數量極其匱乏,為滿足市場需求,解決“無藥可用”難題,政府應鼓勵符合條件自愿承擔單位申請登記試驗(藥效試驗),加強試驗監督管理,進行集中申報和評審工作,提高評審效率,為青梅用藥登記和使用創造條件[13]。農藥生產企業應該響應國家政策,加快農藥登記的步伐,盡快將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在青梅上登記。
加快青梅檢測方法標準制定。優先制定或修訂青梅中已有限量標準農藥的配套檢測方法,同時對于參照方法展開驗證試驗,確保限量標準“有法可依”[14]。同時,根據青梅上農藥的使用情況,建立農藥殘留檢測方法評價機制和檢測方法標準體系,推動我國農藥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各級主管部門應加強對新標準的宣傳貫徹,積極做好農藥的科普工作;生產主體應采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掌握防治的關鍵時期和環節,及時制定科學的應對措施,使之切實符合新標準的要求,同時逐步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青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