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錚,雷玲,張志慧,劉琳,3,于國光,鄭蔚然,3*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常山縣農業農村局,浙江 衢州 324000;3.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學會,浙江 杭州 310021)
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對實現可持續社會具有重要作用。農業生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綠色生產(AGP)是綠色經濟發展的動力[1]。不同于傳統的農業生產,農業綠色生產的理念綜合考慮了經濟、環境、社會發展等諸多因素,是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農業生產過程中化學投入品的過度使用和處置不當導致了大面積的面源污染和碳排放[2-3],嚴重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和耕地質量。農業綠色生產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包括改進農業技術和可持續生產實踐,如少耕或免耕技術、有機肥料的使用、輪作、間作和廢棄物資源利用等[1,4-5]。
常山胡柚(CitrusaurantiumLinn.)起源于常山縣青石鎮澄潭村,系柚子與其他柑橘天然雜交而成的雜柑類地方特色品種,栽培歷史悠久,是我國珍貴的柑橘種質資源[6]。目前,衢州市胡柚種植面積約8 667 hm2,其中常山縣種植面積7 067 hm2、其他縣(市、區)1 600 hm2,年產量12.5 萬t。2003年常山胡柚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2018年通過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是常山農業支柱產業之一。面對農業現代化和綠色發展的要求,運用綠色生產技術,對提升常山胡柚質量安全水平、推動產業化永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7]。
常山胡柚產地應選擇水源清潔、立地開闊、通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排水保水性良好的地塊。年平均溫度宜保持在16.5~22 ℃,極限最低溫度不低于-7 ℃,1月平均溫度不低于5 ℃的地方栽培[8]。
常山胡柚品種為蕓香科植物柚與酸橙的自然雜交品種,應優先選擇適合當地栽培環境的優質、豐產、抗逆性強的品種。胡柚嫁接苗以枳殼為砧木,苗木質量應符合《柑橘嫁接苗》(GB/T 9659—2008)的要求。
非容器苗一般春季在3—4月定植,秋季在9月中旬—10月中旬定植。容器苗周年均可定植。
每667 m2栽植37~41株,山地株行距(3.5~4.0)m×4.0 m、平地株行距4.0 m×(4.0~4.5)m。
平地可挖穴定植,定植穴長寬各1.0 m,深0.5 m以上,穴內分層施有機肥50~70 kg,栽植深度以根頸高出畦面5~10 cm為宜[9]。山地應筑水平梯地,梯地面寬應在3.5 m以上,秋冬挖定植溝,寬1.0 m,深0.8 m,在定植溝內回填有機肥150~200 t·hm-2,后覆土填實,高出地面20~30 cm。
在秋梢停止生長后,從樹冠外圍滴水線處開始,由內向外擴展,深度20~40 cm,回填時混以綠肥、秸稈或腐熟的人畜糞尿、堆肥、餅肥等有機肥,表土放在底層,心土放在表層,澆足水分。土壤pH<5.5時,加施土壤調理劑。
夏季在干旱來臨前及時進行樹盤覆蓋,冬季在冷空氣來臨前覆蓋。培土一般在冬季進行,可培入無污染或經無害化處理的田泥、塘泥、河泥及其他肥沃土壤,注意不要蓋住嫁接口。
按《肥料合理使用準則 通則》和《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規定執行,測土配方進行施肥,根據胡柚的目標產量,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配合施用生物菌肥、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施用氮、磷、鉀肥,平衡施用鈣、鎂、硫、硼和錳等中、微量元素。
胡柚對水分較敏感,尤其是花期、新梢生長期和果實膨大期,土壤含水量宜保持在20%~30%。采前20 d內應適當控制水分供應,提高胡柚的內在品質。推薦使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模式。應根據土壤性質及含水量要求,確定排水或灌水操作[10](表1)。在多雨季節應注意及時開溝排水。

表1 土壤排灌水的參考值
以整形培養樹冠為主,合理布局側枝群,樹形緊湊,枝葉茂盛。2月底—3月中旬進行疏樹、疏大枝等整形修剪,修剪時以大枝修剪為主,疏去1~2個直徑3 cm以上遮陰嚴重的直立大枝,開好“天窗”[11]。
以擴展樹冠、培養主枝和延長副主枝、布局側枝群為主。使枝梢分布均勻,通風透光,生長健壯,并促發春秋二次新梢。春季發芽時,及時抹去樹冠內膛的徒長枝。
保持生長結果相對平衡,綠葉層厚度120 cm以上,樹冠覆蓋率80%~85%。修剪因樹制宜,刪密留疏,控制行間交叉,保持側枝均勻,冠形凹凸,上尖下大,通風透光,立體結果,防止大小年結果。
花果管理是胡柚生長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葉花比在2∶1以下的樹應采取保果(花)措施,應適當疏除春梢營養枝條并進行摘芯,謝花期和幼果期保果。疏除病蟲果、畸形果、特大果和特小果,多果樹應控果促梢,7月上旬—8月底進行胡柚疏果。第1次疏去病蟲果、畸形果、小果;第2次按留果標準疏去特大果、粗皮果等多余的果實[11]。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總方針,綜合防治以農業防治、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為主,化學防治為輔。注重同時期多病蟲害協同防治技術,綜合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同時合理配施增效助劑技術,以改善農藥的潤濕、附著、滲透和沉積性能,降低噴霧藥液漂移,或提高其生物活性,減少農藥的有效成分用量,充分發揮藥效,減緩抗藥性的產生[12]。
優選品質優良、抗病和抗逆性強的品種,改善立地條件,降低發病概率。冬季清園,及時剪除病蟲枝、清理枯枝落葉,減少病蟲害基數。針對部分胡柚園出現樹冠郁蔽、通風透光不良、著色不均、品質下降等問題,運用“三疏一改”[13]技術。在施肥上,實行控氮補鈣增磷鉀肥,結合胡柚需肥特性,通過測土配方完善施肥比例,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生草栽培和留草可以減少土壤退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14-15]。在田間,胡柚與叢枝真菌共生來吸收水分和養分以促進根系和果實生長[16]。將受病蟲為害的枝條全部剪除,以減少病蟲源;將直立枝、交叉枝從基部剪除,對垂到地面或結果后可能垂到地面的下垂枝,應剪除前端下垂部分[17]。因此,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對胡柚園進行留草和生草栽培,以此來保持胡柚園的生態平衡和生物群落多樣性,同時能夠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分保蓄能力,并采取留強去弱的精細修剪,減少病蟲害發生,從而達到較好的生態調控作用。
根據害蟲的生物學特性,采用糖醋液、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黃板、性誘劑等方法來誘殺害蟲,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通過人工釋放胡瓜鈍綏螨防治紅蜘蛛、黃蜘蛛等害螨,或者人工引入天敵等進行有效的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發揮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消滅有害生物,擴大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的應用范圍。
根據實際生產情況和病蟲害發生動態,合理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農藥使用按《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執行,優先選用《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推薦農藥。做到適時噴藥,嚴格控制施藥次數和濃度,禁止施用劇毒高殘留農藥,并且根據胡柚生產過程中病蟲害發生規律施藥,多種病蟲害能兼治的不要專治,能單治的不要普治、防治,一次有效的不要多次噴藥,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采摘前40~50 d,禁止施用化學農藥[10]。
胡柚的主要病害有黃龍病、潰瘍病、瘡痂病、炭疽病等,主要蟲害有紅蜘蛛、銹壁虱等螨類,矢尖蚧、褐圓蚧等蚧類,柑橘潛葉蛾,吉丁蟲類等。其中,潰瘍病對胡柚危害比較嚴重,潰瘍病由細菌引起,主要侵害新梢、嫩葉和幼果,形成近圓形、木栓化、表面粗糙、黃褐色、直徑0.3~0.5 cm的潰瘍斑,引起落葉、落果,影響生長和產量,降低果實外觀和內在質量。可在采收后剪除病枝、病葉,清理病果落果,就地燒毀。清園后全面噴灑石硫合劑,消滅越冬病源;可在每次抽梢期及時防治傳染病源的害蟲,如潛葉蛾和惡性葉蟲等。具體可以參照浙江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推薦名錄(浙農字函〔2021〕650號)—柑橘化學農藥類(表2)。

表2 柑橘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推薦名錄

表2(續)
胡柚采收期為11—12月,長期貯藏的以11月上旬采收為佳;鮮銷的以11月中旬采收為佳。胡柚達到正常成熟(果實可溶性固形物≥10%、可滴定酸≤1.2%為最佳采收期)后,采用選黃留青的方式分批采收。采收時用“兩剪法”,要輕采、輕放、輕裝、輕運,隨采隨分級。胡柚貯藏應符合《柑橘儲藏》的要求。
生產單位應建立完整、真實的生產檔案,檔案記錄管理應符合《柑橘生產技術規范》的要求,檔案應保存2 a以上[17]。
運用數字化設施,通過數字化管理平臺建設,引進傳感器、小型氣象站、土壤監測等遠程監控設備,記錄農事信息;建立常山胡柚追溯信息體系,將胡柚生產、運輸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互聯互通,實現常山胡柚全程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