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軍

“中風”是老百姓對腦卒中的俗稱。腦卒中是嚴重威脅中老年人生命的常見疾病之一,發病率、致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不少患者會留下肢體偏癱、言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不同程度的腦卒中后遺癥。而康復治療的及時介入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神經功能受損情況,提高生存質量,為后期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康復治療是在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已經穩定,病情不再進展的48小時后開展的。早期及時的康復治療干預,可以有效預防患者出現各種并發癥。康復治療根據不同病程的不同階段,分為腦卒中急性期康復、早期康復、恢復中期康復和恢復后期康復。臨床資料表明,發生腦卒中后越早干預其預后越好,越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腦卒中急性期康復主要是通過科學且適宜的姿勢擺放、定時翻身,來緩解腦卒中后出現的以上肢屈曲肌肉痙攣、下肢伸展肌肉痙攣為主的偏癱,還可以有效預防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的出現;通過氣壓治療等物理方法改善患者的關節腫脹情況,并可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通過吞咽功能訓練改善患者的吞咽能力,因為有不少患者在卒中早期往往會出現吞咽障礙。
在腦卒中的早期,康復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抑制不正常的肢體運動模式,緩解患側肢體的肌肉張力過度升高,預防出現關節攣縮等并發癥。康復治療方案應盡可能地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平衡功能、言語功能及手部功能。
在康復治療的中后期,以抑制不正常的肌肉張力,加強患者能夠自主支配肢體的運動訓練為主。在恢復后期,選擇適宜的輔助支具和矯形器,繼續加強患側肢體的運動功能恢復,強化日常生活中需要經常使用的一些活動(穿衣、如廁、行走等)的訓練,為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做準備。
提倡早期康復訓練,并非隨意亂練力量。偏癱患者的康復過程是質的變化而不是量的變化,是將患者的異常運動模式轉化為正常運動模式。所以必須在專業人員指導下科學地進行訓練,否則將會走進以下一系列康復的誤區。
誤區一:認為不用做康復治療,打針吃藥就能治好偏癱。由于對康復治療的重視宣傳力度不夠,多數大醫院都沒有正規的康復科,再加上老百姓康復觀念薄弱,就造成了中風后不去康復訓練,而是只打針吃藥,導致康復效果差的情況。所以應該普及康復治療的重要性。
誤區二:遲遲不進行康復訓練,錯過康復治療黃金期。腦卒中后最好的康復時機是在發病三個月內,這是“康復的黃金期”。發病六個月以內的治療效果都會比較好,治療超過六個月就開始進入平臺期。
誤區三:認為康復治療很簡單,就是活動胳膊,用力練腿。這是最嚴重錯誤的觀點。康復訓練必須在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以及康復護士等專業人員指導下,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然后制訂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由治療師按步驟一步一步進行訓練,具體的可以精確到每一塊肌肉、每一動作的訓練,都不是隨意的。比如有些患者在軟癱期,接受了沒有經過治療師指導的家屬的錯誤訓練,家屬強行暴力地拖拽患者的患側肩關節,導致患者出現肩關節半脫位、肩關節疼痛、肩手綜合征等問題,后果非常嚴重。因為一旦出現肩手綜合征,會對患者以后的康復造成極大的障礙。所以康復治療不要自作主張、自以為是地進行,要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在軟癱期,家屬如能做到對患者進行良肢位的擺放,就能減少很多后遺癥。早期良肢位的擺放是極其重要的。所以,陪護人員了解一些康復的常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誤區四: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不講究方法。很多患者知道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也很用功刻苦鍛煉,但要講究方法;方法不對,只會徒勞無功,甚至有害。大部分偏癱患者癱瘓側的肢體會出現肌肉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于協調。但是如果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例如用癱瘓側的手反復練習用力抓握,則會使患側上肢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手指張開困難,反而對手功能的恢復形成更嚴重的阻礙。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誤區五:以為越早下床練習走路越好。恢復步行能力是大多數中風病人及其家屬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康復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并非越早下床練習走路越好。臨床中常見有的家屬在早期架著或拖著病人行走,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這樣會引起患者足下垂畫圈和拖拽等異常步態,出現腰椎和髖、膝關節的損傷。一旦出現這些異常,糾正起來相當困難。如能在偏癱早期開始正規的康復訓練,在患側肢體負重和重心轉移基礎上再進行步行訓練,則能夠形成較為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態,提高恢復步行的康復效率。
誤區六:忽略心理關懷。中風對一個人的精神打擊是很大的,他們常常會因為中風而變得抑郁。據統計,40%~70%的卒中患者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認知障礙、焦慮、抑郁、性格改變等問題,如果家屬不能及時察覺和干預,不僅嚴重影響康復效果,也明顯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有一些病人中風后,由于完全由家人照顧,自己從來不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結果肌肉發生失用性萎縮,大腦出現了認知障礙,人也變得懶惰、不愛說話、抑郁等。因此,在康復過程中,不僅要認真考慮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還要充分考慮患者的心理和認知上的問顥。家屬應多鼓勵關心病人,增加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康復的意愿。患者的運動功能康復訓練效果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成員的關心程度。臨床發現,與子女同住者比不與子女同住的患者功能恢復得更快。同時,患者在完成每一步時可能要花費很長時間,這時陪護人員及家屬要有極大的耐心,對其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予以恰當的肯定和贊揚。
腦卒中后的康復治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患者及家屬要有耐心和決心,不能半途而廢。剛開始時感覺療效非常顯著,而中后期的康復需要慢慢來,主要是加強患者的殘存能力及代償性的功能訓練,改善患者的運動能力、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