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宣竹
(蘭州現代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300)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語言服務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參與全球治理,服務國家建設。教師專業發展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整體改革的系統工程。在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是培養創新復合型專業人才的主力軍,教師專業能力發展舉足輕重。本研究基于國內外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相關研究,探究“語言服務”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英語師資建設和英語教學改革,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自2005年以來,語言服務已成為國內語言生活研究的新興領域。2010年第一屆中國國際語言服務行業大會首次界定了語言服務的范圍,指出廣義的語言服務既包括“人才培養方”,也包括“人才使用方”[1]。語言服務研究廣義上指國家和多民族多語言地區的語言政策的制定及各行業的特定語言服務等。狹義的語言服務指新時期中國的翻譯行業,包括翻譯與本地化服務、語言技術工具開發、語言教學與培訓、語言相關咨詢業務等,已成為全球化產業鏈的內核[2]。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的推進,語言服務領域蓬勃發展,輻射的行業和產業日益增多。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戰略和“互聯互通”建設背景下,語言人才和語言產品需求日益強勁。提高國家外語語言服務日益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國家的外語語言服務能力是國家經濟實力和文化實力的標志。只有優化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加快語言人才培養,不斷提升國家和社會的語言服務能力,語言才能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劉和平[3]認為新時期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需要政產學研相結合,與業界密切合作,仲偉合和許勉君[4]提出未來的語言服務應該關注人才培養模式。因此,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應以“語言服務”為導向,才能切實提高復合型創新型高職人才培養,促進英語教學改革。
國外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側重于研究外語教學方法和技巧,忽略了外語教師專業發展領域,教師教育被邊緣化。Richards和Nunan論著《第二語言教師教育》的出版,標志著外語教師教育研究進入新階段。1997年,第31屆國際外語教學協會將英語教師教育和發展問題確定為會議的六大主題之一。TESOL Journal(1998)推出???,對“英語教師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進行國際性專題探討,開始了英語教師教育和發展問題的國際性研究。21世紀以來,由于社會文化理論的長足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的社會性研究受到關注,國外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師知識、教師學習與教師發展等層面。對于教師職前和職后專業化發展問題,學者們采用了多角度研究和多元化途徑。
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索英語教師專業教學能力。Cox[5]認為學科教師應在專業環境中將教學法知識、學科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相融合,具備信息化教學、信息化專業和專業教學法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最終形成信息化專業學科教學知識與技能。Khuanwang[6]指出英語教師應具備教學能力、課堂行動研究能力和自我職業發展管理能力,其中自我職業發展管理能力指能夠發揮個性特點、自我提高、適應環境變化、創建職業發展共同體等能力。20世紀90年代,受國外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對我國學界的影響,我國的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問題才進入學者的研究視野,主要聚焦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國內學者吳一安[7]首次提出“外語教師專業素質”,等同于精神層次上的“解放性”知識,涵蓋教師的職業觀、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發展觀,構成教師專業發展的原動力;教師的職業成長主要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通過學習獲得,其結果是教師的專業成長。吳一安[8]還首次構建了由4個維度構成的中國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素質框架,包括外語教師發展觀。譚小平[9]認為我國大學英語專業發展存在專業層次,科研意識等缺陷,并提出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四個共性特征。文秋芳和任慶梅[10]梳理了國內近十年大學英語教師發展研究,總結出四大主要問題,包括:實證研究嚴重不足;脫離課堂教學;與一線教師需求脫節;教師與研究者的關系不平等。
綜上,當前國內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剛剛起步,從語言服務視角探討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發展的研究鮮見。因此,應對企業“走出去”的國策,對語言人才的強勁需求,結合語言服務的工具性和行業發展的新常態,研究新時期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以“市場需求+專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內容,為高職院校探索出一條服務社會經濟的人才培養路徑,勢在必行。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國家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高職院校側重培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主要服務旅游、教育和貿易等各行業,為國與國之間,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之間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奠定扎實的語言英語能力,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然而,高職院校雖然有多學科協同發展優勢,但普遍存在如下困境:生源整體英語水平較低,師資力量有限,教師專業發展意識淡薄,科研能力差強人意。職業院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內容不能簡單效法英語專業或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據此,筆者參考英語專業和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提出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構成,并逐一述之。
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科研、職業能力不斷積累、更新的過程。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目的不明確、專業化發展意識淡薄的現狀,筆者提出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專業素質包括終身學習、專業發展、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倫理。教師專業發展可理解為貫穿教師職業始終的教師學習,具有開放性特點。教師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倫理涉及教師的觀念、德性等精神層面,表現為熱愛教師職業、具備敬業精神、富有責任心,屬于“解放性知識”,是教師素質和專業發展的支撐??梢?,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是衡量教師專業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針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現狀,如普遍師資緊張,課時繁重,職稱評定壓力大,很多教師只能按規定完成教學任務,聽課制度和教學活動流于形式,致使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降低,專業發展意識淡薄,教師專業素質發展成為瓶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側重教師的認知及其發展變化。應該鼓勵教師突破傳統學科專業的局限性,不斷強化專業發展意識,運用“互聯網+”培訓平臺、微信公眾號等優勢,參加實時、泛在教育培訓,實現教師專業素質的可持續發展。
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一定的職業能力是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的必要條件,職業能力越高,越能促進專業化能力發展。筆者提出的職業技能包括學習和信息技術,利用網絡資源和計算機輔助工具的能力。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更迭換代,革新了傳統的教學觀念,深刻改變了教學的性質、內容和方式,隨時隨地學習成為可能。自“翻轉課堂”、微課和慕課的出現和推廣以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成為教師的必備技能,將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網絡視頻課程推向了新高度。隨著“一帶一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偏向應用型和實用型模式,涉外旅游、農業經濟貿易和服務日益增多,諸多學科的就業崗位需要具備一定口、筆、譯能力的人才,承擔對外翻譯及國際會議的口、筆、譯工作,這對英語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和計算機輔助工具翻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
實踐能力指教師具備的專業、行業實踐能力。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對英語語言與文化知識駕輕就熟,嚴重缺乏職業類課程的專業知識、行業經驗及實踐操作能力,對有效開展職業英語教學及實訓造成一定影響。特別是英語教師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屬于普通的學科教學知識,無法直接促進英語教師的專業、行業能力發展。而高職院校職業英語具有跨學科的特性,強調語言與特色專業和跨文化交際等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實踐性很強。英語教師的實踐能力并非多種知識與技能的簡單疊加,而是動態融合。因此,鼓勵教師不斷參加專業、職業、行業培訓尤為重要。例如,提倡教師參加企業的實踐活動,聘請外教講學,推行教師海外進修計劃,為雙語教學儲備師資力量,采取各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教師的專業行業實踐能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往來的日益頻繁,英語的世界性和工具性特征凸顯。廣義上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所具備的多元文化意識,以及避免因受單元文化影響而出現語用失誤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的綜合能力。狹義上而言,跨文化交際能力指語言學習者對語言文化知識的掌握能力和交際運用能力。隨著經濟一體化和教育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文化群體由于教育方式、行為習慣、社會風俗、價值觀念以及歷史文化的不同,交際中會出現沖突和矛盾,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當代社會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英語教師必須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才能順利進行國際交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教學必須重視文化導入。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規劃都面向涉外企業和事業單位,從事貿易、翻譯、管理及談判工作,承擔以具體職業為特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活動,都要求英語教師要切實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教師的綜合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不斷提升,人才的職場競爭力才會增強,教師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過程,是教師“知”的過程,其核心是教師學習,教師學習是教師成長的關鍵,貫穿教師職業始終。教師專業發展是從教學實踐中不斷獲取、評價、篩選、調整新信息,并更新知識體系的過程,再通過反思、學習、發展模式,不斷循環,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培養適應新形勢、服務行業經濟發展需求、突出學校辦學特色的創新人才,既是高職院校肩負的歷史使命,也是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教師專業發展會直接影響培養人才的質量。為了提高和體現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應以社會需要為指向、職業要求為依據,綜合提高專業發展。本研究僅涉及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專業研究的內容,對于如何應對“語言服務”背景下創新、應用、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調查英語教師專業能力需求以及提高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應對策略,尚有廣闊的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