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艷,胡 瑕(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一位藝術家的創作狀態并不拘泥于傳統繪畫,而是在自身成長環境中慢慢產生了自由式的創作習慣,以獨立自在的姿態呈現給觀者。尹光中的創作狀態,是體驗生命的整體狀態對其生命多維度的客觀反映。尹光中說:“宇宙中有幾萬顆星球,有數以億計的生命。每個人都是一個天體,只有珍惜生命,珍惜別人的生命,才能珍惜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見,他所在意的生命的多維度關系到他對藝術創作的態度,但是最終呈現的是他對生命、對藝術生存的態度。在這個維度中,藝術需要謊言,畫面需要構成,因此繪畫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質化的泥淖。尹光中身處這樣的時代,不可回避這個過程,不過這些謊言在他這里并不可能發生。正如他所認為的,人生是一個精神自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會發現藝術,尋求其與靈魂的契合。
每一位藝術家所具有的特質都是獨一無二的,尹光中也不例外,自由就是他身上的特質,他讓自己最真實的自由樣貌呈現在畫布之上。尹光中的繪畫作品經常被好友們稱為自成一派——“鬼畫符派”。何為“鬼畫符派”,他的繪畫作品,看似雜亂無章,像是隨便涂畫,但這些其實都是他作品畫面中的基調,缺一不可。通過尹光中的描述可了解到,他自小的藝術啟蒙就是玩泥巴,或是用粉筆在地上作畫,以至于在尹光中后來的藝術生涯中,他像個頑童一樣四處揮灑著藝術血液。
尹光中的一生,從戰士到工人到教師到地方專業畫家,最后到西南地區出了名的藝術家,這些身份和他的人品都是相符的。他追求自由,不受體制制約。他既不是中國美協的會員,也不是貴州省美協的會員,但在貴州省一級的層面上以及西南地區藝壇,多數人皆稱他為藝術家,或是直接稱呼他為“鬼”。眾所周知,這與主流是格格不入的,這一點特別的個性恰恰彰顯出他追求自由的靈魂、與眾不同的個人風格,優良的藝術家風度,這也是他在自身人格作品中追求自由之光時最重要的閃亮點。
在藝術繪畫創作中,繪畫語言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藝術創作風格,影響因素包括他們自身所具備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品質。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對社會現狀的隱喻反思、主體形態的造型與變化多端的色彩處理,共同構成了屬于尹光中作品的獨特性。按照時間順序可將尹光中的系列作品劃分為三個關鍵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初,他創作了一系列寫生風景畫,其中1968年創作的《貴陽南明橋》,畫面中的湖面所倒映出的波紋,技法上是學習印象派修拉的點彩方式。年輕時的尹光中喜歡運用點彩的技法描繪老貴陽的街頭,他巧妙地運用色塊的變化表現陽光照射在街頭巷尾的場景,為大家留下了許多關于老貴陽的記憶。不過在畫面中,我們仍然能夠看出有許多的不足。畫面整體構圖豐富,正反映了尹光中在印象派的影響下,他對造型的追求和色彩運用的嚴格處理,觸點上色的筆觸清晰可見。且由于所有的顏色都與黃綠色混合,所以整幅畫看起來會有一種復古斑駁的年代感。
尹光中大部分早期作品取材于他在戶外寫生以及他在國外生活的經歷,在四川史論家王琳的描述中,尹光中畫面里留下了草木掩映的故居茶店、光影別致的市北街景、鱗次櫛比的山城屋面、清澈透明的南明橋頭等。這些作品在現在來看,仍是極具地域民族民俗和個人特點的佳作。尹光中以個人的成長經歷為落腳點,伴隨自由激情的創作,帶著自己的藝術執念沖出了大眾視野。
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這十年中他的作品符號構成的色調鮮明,色調大多是純色,有熾熱的紅黃、蕭瑟的藍綠相伴,產生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他在畫面中加入了漢字以及少數民族的圖樣,創作了一系列具有反叛意義的作品?!洞蠊珶o私》(圖1)是他這一系列中最出彩的油畫作品。畫面中,尹光中把“國泰民安”“萬壽無疆”等一些字符巧妙地進行相互疊加,這些字符被賦予各種純色。這些標志性符號儼然成為他身上所保有的一種習慣性意識,無形中增加了畫面的張力,給人一種神奇的觀感。由此可見,在繪畫創作中尋找到適合自己且自由的繪畫語言是十分重要的。

圖1 尹光中《大公無私》油畫 1989年
其實這是自成一派的系列,但是作為諷刺樣式的主題是很鮮明的。尹光中用畫筆給予符號神秘能量,通過符號將其心中的美好意愿表達出來,亦是賦予了這些文字一部分永恒的意義,這與他時常關注人性、聚焦現代社會進行人文思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尹光中用中國道教法術中的一種神秘文字作為純符號語言。簡單來說,是一批組合成形的符號作品。他在創作中將漢字與貴州少數民族中的裝飾相結合,為的是使其成為色彩線條趨于平面化的組合。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吉爾·利波維茨基提出“圖像不是作為圣物的時代,而是轉換成了圖像作為品牌的時代”。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尹光中作品伴隨著各種新型圖像方式的興起,開始發生變化,包括他的藝術表現已經轉換成現當代圖像的樣式以及多種系列化的進程。
第三階段是進入到21世紀初,尹光中開始創作逆像繪畫,那時他的藝術執念來源于他的靈魂,與中國傳統的陰陽學說相關,就像是同一個人畫兩幅相對應的畫。舉個例子,有人喜歡晨曦,有人喜歡落日。如若美是藝術家個性的東西,要強加統一美那就是錯誤的,因為思想不能被統一。正如我們所知,美是個體性的,并不是共性。在他的逆向繪畫系列中,《民眾》(圖2)這一組油畫作品的畫面內容不能簡單地用美丑定義,因為在繪畫作品中,尹光中對形象的分別塑造,像是攝像時繪制了人物的正像和負像,其中在色彩上用完全相反的色溫色調相互間建立關聯,給人一種錯覺——畫中人物出現在不同場景扮演著不同角色,參與不同的事情。第一張色調以綠色、橙色為主,第二張是以紫紅色、黑色為主,以此形成強烈的對比。因此不同人物的神態經過對比色的襯托,具有了形的特征,并將人物與畫面分隔開來。從畫面中的筆觸可見他在用筆時會反復皴擦,給人一種厚重感,仿佛唯有這樣,才能體現出靈魂的過去與現在。尹光中對于造型的把控,可以通過人物間幾乎沒有的空隙表現出來,形與形之間有深淺不一的線條。這樣一來,他的作品就不會顯得過于僵硬和缺少細節。

圖2 尹光中《民眾》(正反像)逆向繪畫系列 2007年
作為逆像系列代表作的《我參與出賣良心》,其畫面中的人物面部扭曲,一半伸手迎接,一半卻是害怕逃避,他們共同接捧著心臟。其中,尹光中巧妙地運用對比色描繪人物衣著,讓人不禁思考。尹光中想要通過這些作品在視覺上的直觀性對比,揭示他在社會中看到的現實問題,傳達他的主體意識和精神內涵,他大概是想要透過畫面表現其背后隱匿的真實。反觀當下,一部分藝術家受西方藝術影響,有著自由開闊的藝術觀念,另一部分則是守著“文革”留下的封建觀念,兩部分共同圍繞著中國美術發展。尹光中用畫筆體現他不屈服的姿態,形成了屬于尹光中自身的現實主義繪畫流派。畫面的逆轉構成由尹光中建立,雖然與當代藝術圖像大有不同,但是對于觀者來說,像是對著鏡子看到了自己的靈魂深處。
從他近些年創作的亞麻布綜合材料《復活的裹尸布》系列中,以《最后的晚餐》(圖3)為例,我們可以觀察到尹光中的藝術意愿是用自身積極飽滿的激情進行繪畫創作,直面針對人性的思考和理解。畫面中人物形態變形擠壓、面部夸張扭曲,中心人物手握蠟燭,與畫面左側以及上方出現的蠟燭相呼應,暗示著人性的悲哀。尹光中將西方大師的作品名稱套用在自己的作品上,其目的是通過作品將自己所面對的現實問題展現給大眾,將思維空間留給我們,甚至超脫了他早期油畫作品中極其彪悍的性格。這樣說來,尹光中的作品,何嘗不是一位藝術家自我思考、自我觀察的體現?尹光中是一位有自由精神和良知的人,敢說真話,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和人文精神,正因他創作了《復活的裹尸布》系列,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悲哀,發人深思。

圖3 尹光中《最后的晚餐》 亞麻布綜合材料 2012年
看著尹光中的作品,仿佛能深刻地感受到他與自己靈魂之間的對話——“人就是一個靈魂,好比一間房子,人病了吃藥補一補,那么哪天房子不行了,靈魂就會跑到另一個房子里。我們也需要尊重別人的生命?!边@句話可以理解成靈魂化成蠟燭,兩個靈魂之間相互點燃,當你看到其中一根蠟燭要熄滅了,盡管它的能量即將消失,但它不過是到了另一個充滿浪漫氛圍、不分美丑的烏托邦世界。當然,自然世界是沒有美丑之分的。藝術大家畢加索也未曾說過自己的作品具有美感,透過表象,其真正的本質即是生命的本質、生命的真實。在尹光中眼里,真實是一種美,不是單純的照相,而是在藝術與自然間接觸到的真實。日常生活中他樣樣精通,但講起話來卻有點悲天憫人之感。盡管他外表冷漠,但是真實美作為他靈魂深處的烏托邦卻從未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