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強(福建順昌縣巖通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福建 南平 353200)
在雕塑界,一直有“北有曲陽,南有惠安”之說,可見惠安石雕的地位和影響力不容小覷。這兩地的石雕,稱得上石雕界的典范,在中國雕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影響了中國石雕藝術的半壁江山。
早在1 600多年前的晉朝,惠安南派石雕工藝就已有廣泛應用。惠安雕藝源于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同時汲取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海外文化,并融入了本土的閩越文化,與建筑藝術相輔相成,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

五代 惠安石雕王潮墓
五代時期,惠安石雕工藝已有了較高的水平,惠安境內現存較早的石雕作品,乃唐末威武軍節度使王潮墓的園雕以及蓮花浮雕,距今有1 100多年歷史。
惠安石雕自南宋開始,就有傳承譜系記載,宋元時期石雕工藝逐漸發達,明末以后更趨成熟,直至成為南派石雕雕藝的代表。
新中國成立后,惠安石雕技藝更是精益求精、日臻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北京十大建筑(包括人民大會堂柱礎、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毛主席紀念堂石雕等)、南京中山陵、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的集美鰲園等,都包含著惠安石雕智慧的結晶,閃爍著藝術的光芒。
曲陽北派石雕,是河北民間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有2 000多年歷史。據考證,滿城劉勝墓出土的漢白玉男女俑就是由曲陽黃山漢白玉雕刻而成,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為久遠的曲陽石雕作品。
有一傳說,春秋戰國時期的黃石公道人,他隱居于黃山,著書立說,留下《太公兵法》和《雕刻天書》兩本著作,他把《太公兵法》傳給張良,要張良苦研兵法幫劉邦打天下,又把《雕刻天書》傳給同鄉曲陽的宋天昊、楊藝源兩位弟子,從此曲陽人便學會了雕刻。
曲陽王臺北村的狗塔,據說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為紀念一條義犬而修建的,它是中國最早的紀念碑式大型石雕建筑物之一,也是東漢時期石雕藝術成就較高的建筑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崇尚佛教,全國各地興建廟宇、鑿山開窟,浩浩蕩蕩,盛況空前,曲陽石雕從而得到了蓬勃發展。這一時期,曲陽石雕工匠們的足跡遍布全國,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雕刻才華,很多以佛教塑像為題材的精品拔地而起。
唐代,隨著文化、經濟的空前繁榮,曲陽北派石雕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曲陽因此成為我國北方的雕刻中心。元朝,曲陽石雕的鼎盛局面達到高峰,雕藝精湛的曲陽石雕藝人在元大都興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明清時期,曲陽石雕工匠們在園林、皇家宮殿和陵墓的營建中,淋漓盡致地施展雕刻才藝,幾乎達到出神入化之境。頤和園蘇州街北岸的兩塊護岸石上,至今還留有“曲陽匠師”的刻字,成為曲陽石匠參與京城園林建設的珍貴史料。
南派雕藝的代表惠安,位于福建東南沿海,四處是花崗巖礦山,這種花崗巖屬于火成巖,主要成分是石英和長石,材質堅硬,持久耐用,很難被風化或酸堿侵蝕,且經得起日曬風吹,又有美觀的外表,其色澤可保持百年以上,是較好的雕刻和建筑材料。
在花崗巖中,最優質的石料被稱為“峰白”。產自本地的有泉州白、峰白、玉昌湖青、古山白、筆山白等。論顏色,惠安花崗巖石料可分為綠、黑、花白、紅幾種,其中,花白系列的應用在石雕界最為廣泛。
自古以來,惠安石雕藝人就地取材,賦予花崗巖生命,讓它成為有靈魂的不朽藝術品。其中較為典范的有,建于明洪武廿年(1387年)的崇武古城以及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的洛陽橋……正是這些滄桑空曠、穿越時空的花崗巖作品,讓惠安石雕更加具有文化藝術底蘊。
隨著石雕行業的發展,單一的花崗巖石料已經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于是又引進了福建的南平青、連江青、九龍壁玉石和省外的湖北圭山石、黑龍江(172)和(101)、山西黑等,共從全國各地采購3 000多種石材原料,石材采集遍及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石雕作品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曲陽縣志》記載:“黃山自古出白石,可為碑志諸物,故環山諸村多石工。”曲陽城南的黃山盛產漢白玉,潔白晶瑩,堅韌細膩,極易受刀,是雕刻的上好材料。曲陽近水樓臺先得月,就地取材,早在2 000多年前就把漢白玉用于雕刻,與其他地方相比,使用歷史最長。

西漢 曲陽石雕 劉勝墓出土石俑

北宋 惠安洛陽橋
漢白玉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傳聞從漢代開始,漢白玉就被應用于雕刻和建筑,所以叫漢白玉。漢白玉的“白”道出其顏色純白悅目,“玉”指其瑩潤剔透,是上等的雕刻材料。
曲陽人最早用漢白玉做成石臼、石門墩、石柱座,甚至豬槽子、錘布石等生活用器,后來漢白玉還被用于做石碑以紀事。
南北朝時期,佛教深得人心,因此出現了較為火熱的造像運動,而曲陽盛產的漢白玉,正是佛教造像的上好石料,加上曲陽藝人多年雕藝的沉淀,使得曲陽石雕進入了第一個爆發期。這一時期,人們創作了大量的佛教塑像,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隨著時代的進步,單一的漢白玉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后來的大理石材料,逐漸成為曲陽北派石雕的重要石材之一。

1.曲陽漢白玉雕 坐獸觀音

2.當代 張保海 福建順昌合掌巖石窟雕像

3.藺相如 曲陽石雕

4.凝思(惠安影雕 作者:張泉保)
惠安南派石雕在藝術風格上,講究造型完美、形神兼備,人物形體富有動感和氣勢,洋溢著一種震撼人心的神態美和動態美。在藝術語言特征上,惠安南派石雕具有靈巧、纖細、豐富、精致、神奇的特點,特別是在細節上精益求精,有著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體現了南派石雕精美婉約的特點。這些主要體現在石獅、龍柱等別具匠心的雕刻以及惠安一家獨創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被海內外譽為“中華一絕”和“不朽藝術”的影雕上。
惠安石雕創作手法繽紛多彩,浮、透、線、圓、沉、影等多樣雕法并存,且與建筑藝術完美融合,其大者巍峨壯觀,安裝時需啟用起重設備;其小者細巧精微,可托于掌心把玩,或浮于水面近觀,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曲陽北派石雕的表現題材較為廣泛,除了傳統的仿古建筑飾品外,還有現代人物造像;既有飛禽走獸,又有游魚花卉;既有園林雕塑,又有家庭裝飾;既有上百米的巨作,又有長不盈寸的精品。
曲陽石雕的傳統工藝是利用開臉特技法,在石料上畫出大概輪廓,先雕鼻子,再從頭到腳依次雕刻,做到“內外有度,比例協調”。現代工藝則是在傳統工藝基礎上,依靠科技力量(電動工具),運用浮雕、圓雕、線雕技法,將美學、解剖學融為一體,所雕作品既有高貴華美的傳統特點,又有新穎明快的時代精神。
曲陽雕刻既善于利用刨荒、刨光、開臉等特技,又善于目測定型,采用“上細”工藝,達到了“線要直、面要平、彎要活”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