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嫣,陳紫馨,雷詩雅(南京理工大學 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中國畫在世界畫壇獨樹一幟,蘊含著中華民族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傳統哲學思想和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國畫獨特的藝術特色和審美價值。中國畫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融詩歌、書籍、繪畫、印刷為一體,又在時代的前進中不斷發(fā)展、充實、突破和創(chuàng)新,并催生了新風格,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yǎng)和內涵,是我國藝術園林中的瑰寶和驕傲,在繪畫界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具有獨特之處。
中國畫歷史悠久,在其發(fā)展的數千年中,中國不同時期的畫家創(chuàng)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豐富多彩的形式技法,在世界藝術中占據重要地位。中國畫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原始時期的繪畫技法雖然還不成熟,但已經掌握了造型能力,對于動物、植物等也能抓住其主要特征,表達了祖先的信仰和對生活的美好期盼。早期人們是在石料、青銅器及陶器上繪制、雕刻畫作的。直至紙張被發(fā)明出來。有了紙張這一媒介,畫作才逐漸發(fā)展為現存的中國畫。
秦朝地域寬廣,國力強盛,絲綢之路帶動了中外藝術交流,使得繪畫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記載先秦歷史的繪畫和古籍,中國畫也因此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當時的作品表明畫家的控筆能力已較為嫻熟,并且對線條的勾勒及形象塑造技巧掌握成熟。
直至漢代,厚葬之風盛行,其墓室壁畫生動地描繪出現實、歷史和神話人物形象,富有動感,情節(jié)豐富。其繪畫風格宏大,線條平滑,畫風細膩、華麗、豪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色彩斑斕。
魏晉南北朝,戰(zhàn)亂不斷,百姓貧苦,但繪畫的發(fā)展并沒有停止。中國畫在此時期逐漸形成一幅幅獨立的卷軸畫。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莫高窟等遺跡,保存了大量這一時期的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由于上流社會對繪畫的興趣,這一時期還涌現出一批文化素養(yǎng)較高、在繪畫方面十分活躍的知名藝術家。此時社會正流行玄學,文人普遍奔放浪漫,最初的山水畫應運而生。這一時期的繪畫注重心理描寫和氣質刻畫,以文學為題材的山水畫日益流行(圖1)。

圖1 左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 右 東晉宗炳《畫山水序》
隋唐時期國家安定,由于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再加上唐詩的影響,繪畫以脫離人物畫的山水畫為主旋律,畫家注重趣味,追求意境,希望通過繪畫來表達心境。文人士大夫普遍追求抒情主義,文人畫由此興起,這一時期成為中國畫史的黃金時代。
中國繪畫藝術在五代兩宋之后進入了鼎盛時期,統治階層開始重視藝術人才且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彼時佳作紛呈,畫家輩出,且在理論上和創(chuàng)作上也形成了獨特的體系。
自元代文人畫誕生以來,水墨畫尤為繁榮。元代繪畫直接受到唐五代的影響,將書法與繪畫融合,使中國繪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
到明清時期,文人畫發(fā)展突飛猛進,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主導地位。文人畫強調主觀情感,不過分考慮大眾眼光,而是通過側重于表現繪畫的高雅,強調繪畫的統一性,并且注重情趣意境與詩、書、印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繪畫風格,孕育了眾多杰出的畫家、畫派以及無數的優(yōu)秀作品。
在近現代中國畫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流派中,各個流派風格都各有所長。在一眾近現代中國畫流派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三任兄弟代表的海上畫派,以及高劍父、陳樹人,現代以趙少昂、黎雄才為代表的嶺南畫派和西北的石魯、趙望云代表的長安畫派。
1.海上畫派
海上畫派書風和海上畫派,一般來說指的是19世紀中葉(1843年),至20世紀初期(1927年),活躍在上海地區(qū)的一些畫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吳昌碩(圖2),吳昌碩是我國近代藝術大家,是海上畫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堪稱“四絕”的藝術家。19至20世紀,上海社會風云變幻,政治經濟文化上等方面急劇改變,商業(yè)活動日益頻繁,人們因此有了更加開闊的視野,生活也日漸富裕,自然而然地,開始將眼光投向精致文化。人們相互贈禮,繪畫作品被選擇作為禮品的概率大幅上升。就中國畫而言,海上畫派的畫風已接近專業(yè)性畫作,現實性的題材繁多,包括傳統的人文文化,諸如萬事吉祥、道德評判等。但總體而言,海上畫派大都以花鳥畫為主(圖3)。

圖2 吳昌碩

圖3 吳昌碩《 歲朝清貢》
綜上所述,可從海上畫派諸多畫家的作品中,歸納出以下幾點特點。
第一,非常有象征性的表達。把富貴之意寄托于牡丹或其他花卉,將山川的美麗寄托于南山之上等。第二,十分強調畫法的根源性。這與清代的考據學有非常大的關系,因此時常會出現模仿或模擬同類型作品。
2.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國非常有特色的優(yōu)秀文化之一,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為主張創(chuàng)新,通常用嶺南特有的景物來進行題材的拓展;其二為重視寫實,也就是其中融合了西洋畫派;其三為取眾家之長;其四為繼承發(fā)揚國畫的優(yōu)秀傳統,不用勾勒法而使用沒骨法,運用撞水撞粉的方法求真。
嶺南畫派在晚清時期開始出現,高劍父、高奇峰和陳樹人(也稱“二高一陳”)是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
“嶺南畫派”展現了一種新文化精神,這種新文化精神包括四點:革命精神;時代精神;兼容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
四者互相依賴,密不可分,它們組合形成了嶺南畫派完整的體系。正是因為這些人文精神,嶺南畫派的發(fā)展歷久彌新。
3.長安畫派
“長安畫派”的名字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以石魯、趙望云、李梓盛、康師堯、何海霞、方濟眾等畫家為代表。他們的繪畫題材以山水、人物為主,包括花鳥,多描繪西北地區(qū)的風土人情。
20世紀60年代,以趙望云、石魯為代表的西安美術團體,在北京等地策劃了一次巡回展。展出的作品中主要為表現黃土高原古老質樸的山水畫和表現勤勞質樸的陜北農民形象的人物畫,給人的印象較為深刻,在中國畫壇引起了巨大轟動,被人們稱為“長安畫派”。
“長安畫派”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與民族氣派、傳統特色相融合和創(chuàng)造中國畫全新境界與形式最為成功的典范之一。生活給予石魯繪畫的靈感和素材,同時也賦予了他用情用意感受筆墨的思考方式。他認為,中國傳統的筆墨技術方法是本源,是效仿的重要對象,要認真吸收本源的力量。
方濟眾在“文革”期間,全家“下放”回到陜南山區(qū)。人生低谷讓他的藝術靈魂更加豐滿,他那些描繪山水、林間、黃土高原的寫意小景中充滿生活氣息。他在《三邊塞上風光》一畫中,以赭石和綠色二色展現了一幅宛如塞外江南的景色。
王寶生早年在黃乃源、石魯等老師處受過教,“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對他影響頗深。他為中國畫藝術事業(yè)獻身了六十多年,足跡遍布祖國河山。秉持著生活是藝術發(fā)源地的理念,他在繼承“長安畫派”藝術技法的同時又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賦予現代中國畫山水新的靈魂。創(chuàng)作具有生命力、獨具一格的黃塬風情和西部山水作品是他畢生的目標,他也是繼早期“長安畫派”之后陜西出現的最重要、最有靈魂的山水畫家之一。
現在,中國畫對于現代藝術的應用,已經不再是對名家畫作進行挪移,將布料、墻紙生搬硬套,而是明白技法和思想后的融合。這種融合有一個大眾化的名稱——“國畫風”。“中國風”的意思更籠統一些,書法、繪畫、音樂等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都算在其中。“國畫風”較突出的是濃淡的手法及濃厚的禪意。
“國畫”是清代之后因歷史緣故出現的概念,人們以此來劃分中西方繪畫。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為首的國畫大師受到西方繪畫影響,“改良”了傳統繪畫。徐悲鴻的變革主要體現在造型準確上,劉海粟的變革體現在色彩上的新興,林風眠則更加講究裝飾感,這些“改良”形式與結構在現在看來也是很新穎的(圖4)。油畫藝術團體決瀾社也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決瀾社的取名是意在力挽狂瀾,消除藝術界的沉寂、衰頹和病弱,發(fā)展20世紀中國新藝術,用新技法來表現時代精神。盡管存在不到5年時間,這一主張在當年也不切實際,但向西方繪畫學習并探索現代中國藝術的種子已經埋下了。改革開放后,各行各業(yè)的分工愈加細化,但對“中國畫”的定義一直很模糊,在沒學過繪畫的人看來,更像是中國人畫的水墨畫,只畫中國人事物,不是西方感覺,即從表面上看顏色清淡、只用水墨,所有東西看起來都是中國古典風格。依據網絡最新的定義,其更像是文人畫,只是現在的作畫者不全是文人。

圖4 左為徐悲鴻《駿馬圖》、中為劉海粟《潑彩荷花》、右為林風眠《貓頭鷹》
之前也有人對文人畫做過一些解釋,它寫意且富有哲學思考。在現如今的設計應用中,大部分較為淺顯。但“國畫風”的興起,重要的一點是意味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
近些年,“國畫風”的藝術設計越來越多,“中國風”在與商業(yè)結合后,衍生出了一個新詞——“國潮”。
2008年奧運會的相關設計可以說是“國畫風”與商業(yè)設計結合的一個經典案例,從申奧的會徽就能看出。設計師陳紹華在最終的設計上,重新審視“中國結”的概念,將五環(huán)與人結合,與中國傳統“太極”相聯系,讓世界感受到中華民族行云流水、源遠流長的文化氣韻,最終參考太極拳的“云手”,將民族和世界相融的太極五環(huán)創(chuàng)作了出來。這在2001年申奧的所有設計方案里是最具顛覆性的。現在來看,這仍是一件大師級的作品。
近年來,隨著藥物流產方式終止妊娠的推廣應用,各種原因導致的宮內藥流不全情況也越來越多。治療藥流不全的首選方法是清宮術,既往清宮術操作具有一定盲目性,主要依靠術者的經驗、手感,對于復雜或者特殊情況的藥流不全患者,手術的難度和手術時間會明顯增加,給患者和術者都增加痛苦,常易發(fā)生子宮穿孔、腸穿孔、刮宮不全、術后大量出血、子宮盆腔感染、子宮復舊不良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相關研究指出[3-4],清宮術由于需要廣泛盲吸,會對子宮內膜損傷面反復刺激,因此合并人工流產綜合征概率極高,部分患者可因子宮畸形、胚胎殘留部位位置異常、疤痕妊娠等原因需要多次清宮。
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則更加能體現“國畫風”在當代商業(yè)設計中的應用,其兼具傳統與時尚。原型和頭飾蘊含著“金、木、水、火、土”的概念。這也是首次把動物和人的形象相結合,強調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福娃的形象具有很濃厚的中國特色,作者韓美林當年考入央美實用美術系,他很擅長將實用性和審美性相統一,且作為書畫家,他的“國畫風”與當代藝術結合得非常巧妙且漂亮,在福娃的設計上,他將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與外在表象結合得非常融洽。除此之外,還有獎牌、火炬、服飾、開幕式等,在此就不做一一贅述。
2008年奧運會的一系列設計可以說得上是“國畫風”與當代設計的經典結合,富有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當代設計的年輕化與先鋒感。后來的設計,在概念上很少能超越它,或許是因為時代因素,經濟快速發(fā)展后,人也會愈加浮躁。在國家發(fā)展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的過程中,對文化軟實力的需求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風”的可能性,“國潮”沉淀的時機也已經到來,不再浮于外表的高質量作品也將會越來越多。
說到近現代中國畫對西方的影響,首先要提的就是畢加索。從畢加索晚年的水墨畫可以看到他對中國畫的理解。他暮年的畫作《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虛實明顯,結構明確,很好地融合了東西方繪畫的特點。
很多現代西方繪畫家都受到了中國畫的影響,例如西班牙藝術家Pablo S.Herrero的水墨畫、塞爾維亞藝術家Endre Penovac的水墨畫、舊金山藝術家Karl Martens的花鳥畫等。
在設計上,服裝方面有阿瑪尼2015年春夏高定“竹”系列,讓人感受到了竹子所帶來的仙風道骨的氣質。但是也有很多國外設計只是為了獲取中國的市場,比如古馳的“繡花鞋”、菲格拉慕的“龍年”皮包設計。
總地來講,因為中國的國家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風”對于國外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單純從中國元素的角度,西方在電影、游戲等各類藝術設計上都開始將中國元素作為素材的一部分,像《刺客信條編年史:中國》、《功夫熊貓》系列電影、《神奇動物》系列電影、《奇異博士》在中國的宣傳海報等。
其實說到中國畫的發(fā)展趨勢,當下人們還是有很多說法和見解的。產生不同觀點的原因是各人對中國畫這一概念有各自的解釋。清淡的文人畫水墨畫的路還很長,色彩濃麗的工筆畫空間廣闊。關于中國畫的未來發(fā)展趨勢,眾說紛紜。

圖5 林風眠《平靜》
林風眠一向秉持著藝術家需要走入生活的理念,須得了解社會實際情況,感受人民苦難。在林風眠看來,不論是中國的藝術還是西方的藝術,他們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將中西藝術進行有機融合是順理成章的。回顧中國藝術史,兩種不同文化藝術間的互鑒融合是不鮮見的,中西融合也是20世紀世界藝術發(fā)展潮流之一。持續(xù)到今時今日,這種融合依舊是藝術上一種趨勢,這條路仍然很長。
其實,繪畫或其他藝術的中西融合,看起來是順理成章,卻匯聚了許多藝術家一生的心血和努力。中西融合,同時也是林風眠一輩子追求的最高藝術理想,甚至為了這個理想,他做出了不可想象的犧牲,付出了數不勝數的努力。林風眠所倡導的藝術思想,不僅影響了他同時代的人,對后代寫意油畫家的創(chuàng)作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些被他所影響的油畫家成為油畫發(fā)展期的中堅力量,為中西藝術從互不相容、針鋒相對走向相互借鑒和融合奠定了理論和創(chuàng)作基礎。
如其他的架上藝術一般,中國畫勢必要在信息化時代中開拓出新境地。或許在未來,中國畫創(chuàng)作者要像元初時的文人畫家一樣,以跨界身份賦予中國畫新的精神內涵。在藝術取向上要如20世紀初期多元文化碰撞沖擊所帶來的觀念巨變一般,提高消化和融合新事物的能力與包容性,使中國畫再次獲得新發(fā)展途徑。又或許,可以從地域性與全球性的關系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嘗試探索出與時代相關聯、與民族文化相契合卻又不止于閉合式地域性概念的中國畫新格局……這些假設是作為創(chuàng)作者對于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斷出現的觀念性困惑進行思考的結果,同時也代表著中國畫在時代變遷下不得不展開全新的嘗試性探索。
再對近十年來國內外美術進程進行觀察,顯而易見,其充滿了變革,同時發(fā)生了許多“枝外事”。藝術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這些改變正是當代社會物質及精神生活在藝術中的反映。但無論哪一條道路的發(fā)展,都有著廣闊空間的,總地來說,未來仍然是光明盛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