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娜,李可可(西安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民俗陜西土壤肥沃,擁有數千年的小麥種植史。在掌握發酵工藝后,勤勞的陜西人民將優質的小麥加工成各種面食,并通過捏、揉、剪、修等工藝將其修飾出各種面花造型,賦予面食特殊的意義。面花,又被稱為花饃、面塑、花花饃、禮饃等,是流行于陜西農村地區,用于婚喪嫁娶、時節祭祀的面食。在物質缺乏的年代里,陜西人民將這些面食互相贈送,至此原本普通的面食逐漸變成一種生活藝術和民俗文化。陜西面花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和傳承,既是陜西民俗文化的視覺載體,又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獨特的審美風格和根植于地域的民俗文化是值得深入挖掘和發展傳承的。
陜西面花在陜西地區傳承數千年,具體起源無從考證,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一書中曾記載了諸葛亮征孟獲時,用面食包裹著牛、豬、羊肉做成人頭形狀,將其作為祭祀品在開戰前祭祀[1],可見早在三國時期便開始有了面花的雛形。到了唐宋之后物質水平提升,生活較為富足,文化繁榮,人們開始追求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滿足,因此,面花在這一時期飛速發展,色彩更加豐富、造型不一,并逐漸從祭祀品向生活日用品轉變,成為民眾在重大節日的必備品,如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就有宋朝面花頻繁出現在民眾生活中的詳細記載。明清時期,陜西人民再次豐富面花的造型,將面花捏制成各式各樣的人物、動物、植物、建筑等,并用可食用色素和五谷雜糧加以裝飾,直至面花流傳至當代。在陜西民間,每逢歲時節慶和人生重要時刻如婚喪嫁娶時,陜西人民都會制作面花饋贈親友,借面花表達心意(圖1)。不同場合使用的面花都有自己獨特的造型,并在頻繁的文化交流和手藝人的不斷創新下不斷發展。

圖1 祝壽面花
面花是一門獨特的造型藝術,是集實用性和觀賞性于一身的手工藝術[2]。陜西面花來自民間,因此在造型題材上大多來源于鄉間民俗常見的事物,人們根據這些事物的功能、特點、性質等,結合自己的愿望和想法,賦予事物特殊的象征意義。陜西面花具有一定造型寓意和審美創造,寄托了制作者的精神情感,反映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隨著歷史長河的不斷發展演變,陜西面花逐漸形成了豐富的造型題材,一般包括動物、植物、人物、建筑和其他。動物題材有老虎、魚、鷹、龍鳳、喜鵲、蝴蝶、獅子等;植物題材有蓮花、菊花、牡丹等吉祥花卉,果蔬題材有石榴、桃、佛手、葡萄、葫蘆等瓜果蔬菜;人物題材主要是戲曲人物和神話故事人物;建筑題材的面花主要是用于祭祀文人賢士,如大荔阿壽村祭祀藥王時制作的“藥王廟”面花;其他類題材包括文房四寶、花籃、錢袋等器皿和戲曲故事等。這些面花造型精致,栩栩如生。陜西面花的造型題材和表現內容并不是隨意選擇的,也不是為了刻畫事物本身,而是有著深刻的寓意和象征。
現在有些地區的面花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不同地區特色的不斷更新,加入了文字、動漫、紋樣等新的造型題材。
在陜西,無論是祭祀、人生儀禮,還是歲時節慶,家家戶戶都會制作面花。面花是民俗文化的載體,連接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陜西面花的民俗用途有以下四類:
1.傳統節日
春節時陜西民眾制作“五谷豐登”面花,希望上天保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元宵節制作“年燈”面花,用以祭祀祖先,希望祖先保佑自己家人前程明亮;清明節時制作“燕子”面花,用“面燕”來迎接清明;端午節時制作“艾虎”面花,寓意驅邪祛災;七夕節時長輩給孩子制作“巧兒”面花、“硯臺”面花等,祝福自家孩子心靈手巧、學有所成;中秋節制作圓形的“月餅”面花,以示團圓美滿。
2.婚禮嫁娶
婚禮迎娶之俗歷來是人生極為隆重的大典,新婚時,新郎的舅家或姨家會送“龍鳳呈祥”面花、“鴛鴦戲水”面花等,將其擺放到喜堂的供桌上、供人們觀賞;客人給新娘子贈送棗糕、“蓮生貴子”面花、“魚變娃”面花等,祝福新娘子早生貴子、生活美滿;丈母娘會給女婿贈送“坐虎”面花,希望女婿能像老虎一樣強壯、保護好自己的女兒[3]。這些面花造型生動,情趣悅人,在增添喜慶氣氛之余,更多是表達親人們對新人的美好祝愿。
3.人生禮儀
在孩子出生時贈送“石子饃”“圈圈饃”,祝福孩子平安健康;當孩子長到十三歲時,外婆家最后一次給外孫、外孫女送燈,即完燈。外婆會制作圖案為老虎、柿子、雄雞的面花,祈愿孩子事事如意、文武勇信;在姑娘出嫁前,娘家要為女兒操辦隆重的出閣儀式,在出閣儀式上,娘家人會贈送“孔雀開屏”面花和“比翼齊飛”面花,祝福女兒美滿幸福、富貴和平;老人過壽時晚輩會給長輩贈送“壽桃”面花和壽糕,祝福老人福壽無疆、壽比南山,把對壽星的祝福和感恩之情傾注在面花上。
4.喪葬祭祀
如在辦喪禮時贈送“獻貼”面花、“盤龍”面花和“盤子”面花等,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和緬懷,體現了人們對生命的敬畏;祭祀先祖時人們還會制作“獻爺面花”、“接神糕子”等,以示對祖先的尊敬;在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時,陜西大荔縣民眾還會制作“藥王苗”面花祭祀藥王孫思邈,以表達人們對藥王的尊敬。
由以上得知,面花不僅是食物,還是人們禮尚往來、寄予厚望、抒發情感的傳播媒介。人們按照關系的親疏遠近贈送不同造型和不同數量的面花,陜西面花承載著祈禱和祝福,折射出傳統社會的倫理觀念和思想觀念,同時也寄托著人們對親朋好友的真摯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和行為規范。
由于陜西地區的民眾受到當地審美觀念和傳統色彩傳承的影響,制作出來的面花色彩組合以白、紅、綠、藍、黃為主要元素,色彩的組合方式不同,其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也不相同。陜西面花的色彩具有審美特性和裝飾作用,色彩表現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1.白色
直接用面本身的白色,不添加其他顏色,制作的面花單純樸素,制作起來也較為方便快捷。
2.五行色
五行之色是中國傳統的色彩觀念[4],不施過多的顏色,質樸純真,只借助紅豆、紅棗、黑豆、黑芝麻、綠豆等食物的本來顏色去裝飾面花,比如結婚、賀壽、喬遷、慶生時的面花用紅棗、紅豆進行裝飾,在增添喜慶的同時也豐富了面花的造型。
3.對比色
陜西面花色彩明亮,強調顏色的單純、明快,色彩對比度高,整體效果具有視覺沖擊力但不讓人覺得刺眼,色調搭配具有和諧美和地域特色,讓觀賞者印象深刻,同時豐富的高明度色彩讓面花的造型更加形象。
4.臨近色
陜西面花顏色明亮鮮艷卻不刺眼的原因在于搭配使用了臨近色,在運用顏色時,選取的是同類漸變色系,這樣呈現出的視覺效果具有和諧美和節奏感。在面花中用不同色系的顏色搭配時,也會加入中間色系的顏色進行過渡,從而使面花在視覺呈現上鮮明而和諧。
和其他省份的面花相比,陜西面花造型完整飽滿、生動夸張、手法簡練、色彩艷麗,有著很強的觀賞性[5]。面花的造型可分為單體面花和組合面花。小型單體面花由立體圖形構成,將其做成簡單的幾何立體圖形,如圓形、長條形、方形等,或者做成鳥雀、十二生肖、花朵、錢袋、元寶、硯臺、針線簍等具體的各種樣式;組合面花則是由一個圓球狀大饅頭做基底,上面插裝需要的單體面花作為部件,其造型具有具象性和抽象性特征。
1.具象性
陜西面花主要是由陜西鄉間婦女制作,再復雜的面花都是由簡單的幾何圖形拼接而成,具有形態和顏色上的具象性。
在一個面花中,不同組成部分或大或小、有方有圓、或繁或簡、有粗有細,造型于對稱中又有變化,具有整體美感。心靈手巧的婦人們先將面團揉捏成球體、圓柱體、正方體、葫蘆狀、元寶狀等具體的形狀,然后利用剪、雕、修、描等工藝手法,進一步刻畫面花的細節。陜西面花的顏色通常是大面積的飽和顏色,給人一種紅紅火火的感覺[6]。
2.抽象性
由于面的材質特性和蒸制過程中的體量限制,大型面花都是由單獨制作的部件插裝拼接而成,組裝的面花形象夸張、造型多變,其造型介于“似與不似之間”,但是并沒有影響所塑造事物的本身屬性,依然讓人能一眼識別出其所要塑造的形象,同時充滿想象的空間,其原因就在于面花造型的抽象性。比如“坐虎”面花(圖2)就抓住了老虎形象最關鍵的代表特點,如額頭、眼睛、耳朵等,將其余部分作抽象處理,這樣的造型讓人一目了然,同時又留給觀者想象的空間,趣味十足。

圖2 “坐虎”面花①
造型手法展示出制作者淳樸的面貌,在這個過程中,面花手藝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不用拘泥于細微末節,通過抓大體的外觀和神韻,制作出的花鳥蟲魚和各種人物都活靈活現。“坐虎”面花僅用剪子剪出胡須,再經過簡單揉捏,染上顏色,抓住老虎的特征神態,一只威風凜凜的“老虎”便出來了[7]。
陜西面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產物,來源于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所見。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變遷發展也在不斷地發展創新,不僅獲得了持續發展的空間及環境,還是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藝術品,蘊含的藝術價值較高。作為藝術文化研究者,我們有責任深入挖掘面花的藝術價值,使這種伴隨人們生活、體現民眾風俗特點的藝術文化繼續發展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