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桃,趙翠芳,田永鳳
(1南陽市臥龍區婦幼保健院 麻醉科,河南 南陽473000;2南陽市骨科醫院 麻醉科,河南 南陽473000)
子宮下段剖宮產是臨床常用的分娩方式,然而該種方式創傷較大,可增加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后多數產婦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對產婦的日常生活造成較大的干擾,也不利于產婦與嬰兒的早期接觸,影響母乳喂養[1]。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剖宮產術后疼痛,目前剖宮產術后常用的鎮痛方式為阿片類藥物靜脈自控鎮痛,布托啡諾為常用藥。布托啡諾可通過激動κ受體發揮脊髓鎮痛作用,其鎮痛效果顯著優于哌替啶及嗎啡,并且持續時間較長[2]。然而大量使用阿片類鎮痛藥物可引起惡心嘔吐、精神依賴等副作用。為減少術后阿片類藥物不良反應,增強鎮痛效果,聯合超聲引導腹橫肌平面阻滯(TAPB)已被臨床逐漸用于腹部手術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3]。鑒于此,本研究將超聲引導下TAPB聯合布托啡諾用于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后產婦,觀察其鎮痛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02例擇期子宮下段剖宮產產婦為對象。納入標準:①足月單胎妊娠;②術前未服用鎮痛類藥物;③擇期手術。排除標準:①既往接受剖宮產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存在椎管內麻醉禁忌證者;④合并妊娠期并發癥者;⑤TAPB穿刺位置發生感染者;⑥患有精神疾病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1例。觀察組年齡21~35(27.64±2.35)歲,孕周38~42(39.67±0.95)周,體重指數 (26.84±4.30)kg/m2,ASA分級:Ⅰ級/Ⅱ級=34/17。對照組年齡21~34(27.90±2.18)歲,孕周38~42(39.39±0.91)周,體重指數 (26.72±4.13)kg/m2,ASA分級:Ⅰ級/Ⅱ級=32/19。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兩組產婦均接受子宮下段剖宮產術。胎兒娩出后靜脈滴注縮宮素(10 U),結合產婦的子宮收縮情況,緩慢靜注卡貝縮宮素100 μg,胎兒娩出10 min后,靜注布托啡諾0.5 mg、昂丹司瓊4 mg。對照組采用布托啡諾靜脈自控鎮痛,鎮痛泵配方為布托啡諾12 g、昂丹司瓊16 mg加入200 mL生理鹽水。鎮痛泵參數:背景劑量2.5 mL/h,自控鎮痛3 mL/次,鎖定時間10 min。VAS評分≥4分,按壓鎮痛泵;若鎮痛泵不能滿足鎮痛,靜注布托啡諾1 mg補救。觀察組采用布托啡諾靜脈自控鎮痛聯合超聲引導下TAPB,自控鎮痛方案同對照組,在超聲引導下行TAPB,每側注射羅哌卡因(0.375%)20 mL。1.3觀察指標 記錄產婦術后0~6 h、6~12 h、12~18 h、18~24 h的布托啡諾用量。記錄首次按壓鎮痛泵時間(開始鎮痛至第1次按壓鎮痛泵的間隔)、鎮痛泵有效按壓次數、補救鎮痛例數。采集產婦術前、術后6 h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P物質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后不同時間段的布托啡諾用量比較 觀察組術后0~6 h的布托啡諾用量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術后6~12 h、12~18 h、18~24 h布托啡諾用量以及24 h總用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后不同時間段的布托啡諾用量比較,mg)

表1 兩組產后不同時間段的布托啡諾用量比較,mg)
組別 n 0~6h 6~12h 12~18h 18~24h 24h總用量觀察組51 1.02±0.28 1.08±0.32 1.27±0.48 1.25±0.43 4.86±1.04對照組51 1.24±0.40 1.14±0.36 1.31±0.51 1.28±0.47 4.96±1.36 t 3.218 0.889 0.408 0.336 0.417 P 0.002 0.376 0.684 0.737 0.678
2.2 兩組的鎮痛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首次按壓鎮痛泵時間長于對照組,術后6 h、24 h內鎮痛泵有效按壓次數以及補救鎮痛比例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鎮痛相關指標比較[,n(%)]

表2 兩組的鎮痛相關指標比較[,n(%)]
鎮痛泵有效按壓次數組別 n首次按壓鎮痛泵時間(min)補救鎮痛術后6h內 術后24h內觀察組 51 420.16±85.67 0.43±0.24 6.46±2.34 2(3.92)對照組 51 192.34±46.87 1.04±0.42 8.54±2.43 8(15.69)t/χ2 16.661 9.005 4.403 3.991 P<0.001 <0.001 <0.001 0.046
2.3 兩組的P物質水平比較 術后6 h,兩組的P物質水平均高于術前(P<0.05);兩組術后6 h的P物質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P物質水平比較(s,pg/mL)

表3 兩組的P物質水平比較(s,pg/mL)
組別 n P物質 t P 術前 術后6h觀察組 51 4.67±2.01 20.34±11.34 9.717 <0.001對照組 51 4.42±2.34 21.19±14.67 8.062 <0.001 t 0.579 0.327 P 0.564 0.744
子宮下段剖宮產術為臨床常用的剖宮產術式,然而術后疼痛作為應激源可引起機體應激反應,影響產婦的術后恢復;此外,疼痛可引起產婦的交感神經興奮,抑制血清催乳素的分泌,影響產后泌乳[4]。靜脈自控鎮痛作為新型的鎮痛方式,不受手術部位的影響,并且無局部感染的風險,有利于產婦術后各項身體機能的恢復。布托啡諾是人工合成的鎮痛藥物,脊髓鎮痛效果較好,無明顯呼吸抑制作用,并且軀體依賴性較低[5]。TAPB技術主要針對切口疼痛,與主要針對內臟疼痛的阿片類藥物聯用可發揮協同作用,在減輕藥物不良反應的同時增強鎮痛效果。
本研究將超聲引導下TAPB與布托啡諾聯合用于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后鎮痛,結果顯示,術后0~6 h觀察組的布托啡諾用量較低,提示聯合TAPB可減少阿片類藥物的用量。產婦術后通過按壓鎮痛泵自控鎮痛可使自身的疼痛程度維持在可接受的范圍內,該種方式已被廣泛用于術后急性疼痛的控制,故鎮痛泵按壓次數可反映鎮痛效果。超聲引導下TAPB作為多模式鎮痛方法在剖宮產術后鎮痛中效果顯著,然而關于不同用藥方案的持續時間尚無統一定論[6]。本研究中觀察組的鎮痛泵有效按壓次數較少,術后補救鎮痛比例較低,提示聯合TAPB可有效緩解術后疼痛。觀察組產婦術后的首次按壓鎮痛泵時間明顯延長,提示麻醉效果消退后,TAPB可延長鎮痛的效果。P物質是一種激肽類物質,為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內神經免疫調節活性及神經源性炎癥的介質,與炎癥狀態的病理進展密切相關,可促進炎性細胞因子的分泌,增強疼痛感。本研究中兩組產婦術后P物質水平均升高,可能是因手術創傷刺激引起,但兩組術后P物質水平未見顯著差異,原因可能為術后隨著時間的延長,兩組鎮痛方式的鎮痛效果逐漸趨同。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TPAB聯合布托啡諾用于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后鎮痛的效果顯著,可減少布托啡諾用量,延長鎮痛泵首次按壓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