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秦德華,王妍妍
(河南省人民醫院 眼科/河南省護理醫學重點實驗室/鄭州大學人民醫院/河南大學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450003)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是糖尿病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視力下降的主要因素。調查[1]顯示近5年內,糖尿病患者中DR發生率為49%~58%。DR發病后患者的視力異常下降,可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降低生活質量。手術為治療DR的有效方法,然而手術為有創操作,多數患者面對手術易產生不良情緒,影響手術進程及效果。因此,給予DR患者圍術期有效的護理干預對安撫患者情緒、保證其心態平穩意義重大。互動達標理論強調個人-人際-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認為在護理工作中護患存在相互的影響,積極引導患者參與有助于實現最佳的護理目標。本研究探討互動達標理論指導的心理護理用于DR圍術期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02例DR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DR診斷標準[2];②意識清楚,可正常溝通。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視功能損害性疾病;②患有精神系統疾病;③合并心腦血管系統疾病;④合并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按照隨機抽樣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1例。觀察組年齡35~75(56.31±8.94)歲,男28例、女23例,受教育年限(12.36±2.61)年。對照組年齡33~75(57.29±8.76)歲,男30例、女21例,受教育年限 (12.52±2.65)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發放疾病宣傳手冊,護理人員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如疾病發生原因、手術方式及預后情況;指導患者的日常生活護理、飲食干預等,定時監測患者血糖水平;指導患者進行眼部護理;出院前向患者普及疾病治療后的日常護理內容,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觀察組采用互動達標理論指導的心理護理。①培訓:組織科室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內容為互動達標理論內容、DR圍術期護理知識及操作、溝通方法等,考核合格后方可為患者提供服務。②評估:入組后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交流,根據 《性格色彩學》[3]設計溝通方式。對于紅色性格者可引導其多傾訴,掌握談話的主導權;對于藍色性格者交流時注意語言邏輯性;對于黃色性格者,溝通期間需強調各項護理措施的必要性;對于綠色性格者應注意多給予其安撫及指導。護理人員評估后給予患者針對性干預,采用多種形式向患者講解疾病及治療過程,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惑,囑咐患者減少頭部活動,防止裂孔牽拉視網膜,告知患者切勿大力打噴嚏及咳嗽,為手術做好充足的準備,保證患者的行為規范,防止不良事件的發生。通過強化溝通技巧反復向患者講解手術治療的前景及效果,記錄患者病情及手術方式,詢問醫師手術注意事項,保證每項服務具有針對性;組織健康講座使患者了解術前心理平衡的重要性。做好手術期間配合,護理人員準備好手術物品及器械,安撫患者情緒,囑咐患者在圍術期規范自身行為,防止情緒激動引起應激反應;護理人員配合醫師操作,保證手術順利完成;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出現不良情況及時處置。③目標制定:在尊重患者的前提下給予其指導,避免患者的角色強化;對于其合理的需求盡量給予滿足,可邀請患者參與護理方案的制定。④互動達標:該期為執行期,引導患者主動實現既定目標,適時給予指導保證目標的實現。⑤評價:評估患者目標達成情況,完成者結束護理;未完成者,分析失敗原因,改進護理方案,進入下一輪互動達標干預。
1.3 觀察指標 采用積極心理資本問卷[4]評估患者的心理資本水平,包括韌性、自我效能、希望、樂觀4個方面,共18個條目,總分18~90分,分值越高則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利用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特異性量表(DSQL)[5]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因素、心理精神、社會關系、治療4個維度,27個條目,滿分27~135分,分值越低則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的積極心理資本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的韌性、自我效能、希望、樂觀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積極心理資本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積極心理資本評分比較(±s,分)
時間 組別 n 韌性 自我效能 希望 樂觀干預前 觀察組51 23.86±4.97 25.94±3.12 10.06±2.64 12.23±2.21對照組51 23.48±4.59 25.69±4.68 10.54±1.32 12.34±2.65 t 0.401 0.317 1.159 0.228 P 0.689 0.752 0.249 0.820干預后 觀察組51 31.05±3.54 37.64±2.94 25.23±2.34 28.77±3.24對照組51 27.69±5.42 31.46±2.91 16.74±1.97 17.46±2.58 t 3.707 10.669 19.822 19.501 P<0.001 <0.001 <0.001 <0.001
2.2 兩組的DSQL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的生理因素、心理精神、社會關系、治療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DSQL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DSQL評分比較s,分)
時間 組別 n生理因素 心理精神 社會關系 治療干預前 觀察組51 45.86±7.32 31.97±4.66 15.87±2.13 11.06±2.13對照組51 45.58±7.16 31.77±5.50 15.59±2.64 11.48±1.65 t 0.195 0.198 0.589 1.113 P 0.846 0.843 0.557 0.268干預后 觀察組51 30.21±6.58 20.13±3.41 9.48±2.64 6.17±2.10對照組51 41.56±6.48 26.97±3.42 11.86±3.95 9.77±1.85 t 8.776 10.114 3.577 9.186 P<0.001 <0.001 0.001 <0.001
DR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DR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視力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手術為臨床治療DR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患者對疾病及相關知識的缺乏,導致DR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護理盲目性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傳統護理的側重點在于患者的生理狀態,易忽視其心態變化[6]。互動達標理論是圍繞患者的心理特點開展的護理干預,可有效彌補常規護理的不足。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積極心理資本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互動達標理論可增強DR患者的積極心理資本,為后續手術治療奠定基礎。互動達標理論指導的心理干預措施有助于維持患者的健康,保證其角色功能的充分發揮。心理干預可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使其參與護理方案的制定,并通過及時解答患者的疑惑,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7]。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的DSQL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互動達標理論指導的心理護理可提高DR患者的生活質量。互動達標理論重視溝通的作用,在術前通過培訓使護理人員掌握溝通的方式及技巧,并要求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性格進行溝通,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從而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建立護患信任關系[8]。互動達標理論指導的心理護理可保證護理工作的互動及連續性,提高護理質量[9]。互動達標理論指導的心理護理首先分析患者的性格特點,后有目的地實施干預,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統,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愛,減輕患者的孤獨感;邀請患者共同參與護理方案及目標的制定,以尊重的態度給予患者護理指導,提高護患雙方的積極性,同時鼓勵患者訴說內心感受及不適感,適時給予指導,提升患者的內心安全感。
綜上所述,互動達標理論指導的心理護理用于DR圍術期可改善患者的心理資本,提升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