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瑞娟,曹倩
(河南省鄭州市骨科醫院 下肢骨科一,河南 鄭州450000)
下肢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多由交通意外、高處墜落等所致,給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創傷。手術是當前主要的下肢骨折治療方式,雖然治療效果較好,但圍術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且術后容易出現患肢腫脹等并發癥,影響預后[1]。研究[2]顯示,良好的術后護理可以減少骨折手術患者術后疼痛及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其術后康復。為此,本研究探討針對性細節護理在下肢骨折手術的應用效果及對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 組 男22例,女18例;年 齡37~62歲,平 均 (52.84±8.36)歲;手術時間1~1.67 h,平均 (1.32±0.19)h。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9~64歲,平均 (53.15±8.10)歲;手術時間1~1.84 h,平均(1.39±0.27)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下肢骨折;②單側骨折;③在我院行下肢骨折復位手術治療;④患者意識清醒,無溝通障礙;⑤知曉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或惡性腫瘤;②合并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或免疫系統疾病;③陳舊性下肢骨折;④智力、認知水平異常或存在精神、心理疾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術后采用常規護理,包括患肢遠端血液循環狀況觀察、口頭飲食指導、遵醫囑用藥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對性細節護理,具體如下:①病情評估。患者入院時對其活動能力、意識情況等進行全面評估,給予高危跌傷患者重點護理。②健康宣教。通過發放知識手冊、觀看視頻等方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針對性健康宣教,如對高危患者進行跌傷危害、護理注意事項等重點教育。③病房管理。保證病房整潔及地面干燥,在走廊、浴室等處安裝扶手,設置醒目的危險警示標志,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病床高度等。④病情護理。指導患者正確放置患肢,墊高骨折部位或采取輔助工具放置,定期按摩患肢促進血液循環,細致觀察患肢情況,包括腫脹、體表溫度、遠端肢體血運等,一旦發現異常及時上報主治醫生并采取針對性措施。⑤心理護理。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及心理狀況采取針對性心理護理,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主動與患者溝通,幫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緒。⑥疼痛護理。先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再根據結果采取針對性措施。疼痛較輕者可采用冷敷和熱敷方式緩解疼痛,疼痛較重者可遵醫囑適當應用鎮痛藥物。⑦運動護理。積極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一對一指導患者正確鍛煉姿勢,根據患者情況循序漸進地進行鍛煉,提醒患者不要早下床、早負重,監督患者鍛煉等。
1.4 觀察指標 ①治療優良率。評分標準如下:膝關節屈曲度超過100°,可以參加勞動為優;膝關節屈曲度為80°~100°,參與勞動受影響為良;膝關節屈曲度為70°~80°,部分活動受限為可;未達上述標準為差。計算治療優良率。②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3]評估兩組術后1 h、12 h、72 h的疼痛情況,該量表共1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疼痛越嚴重。③并發癥。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包括壓瘡、肢體腫脹、感染、深靜脈血栓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優良率 觀察組的治療優良率為82.50%,高于對照組的62.50%(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優良率比較[n(%)]
2.2 術后疼痛情況 兩組術后1 h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 h、72 h,兩組的VAS評分逐漸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術后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術后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術后1h相比,*P<0.05;與術后12h相比,#P<0.05。
組別 n 術后1h 術后12h 術后72h觀察組 40 7.16±1.49 5.30±1.43* 1.28±0.82*#對照組 40 7.09±1.53 6.32±1.26* 3.47±0.97*#t值 0.207 3.385 10.905 P值 0.836 0.001 <0.001
2.3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7.50%,低于對照組的25.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骨折復位術是當前治療下肢骨折的有效措施,可以促進骨折愈合,恢復下肢功能[4]。但圍術期因手術所產生的疼痛會導致患者焦慮、抑郁,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此外,術后患者的恢復期較長,期間可能會發生壓瘡、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影響患者恢復[5-6]。因此,下肢骨折患者術后需積極采取優質護理,以減輕疼痛,減少并發癥,促進術后康復。針對性細節護理是“以人為本”的新興護理模式,該模式以患者為核心,通過對患者病情、既往史、心理狀況、身體狀況的全面評估,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可以滿足患者多方位需求,讓護理更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7]。本研究綜合骨科術后常規護理要求及下肢骨折術后常見護理問題制定了包括健康宣教、心理護理、運動護理、病情護理、疼痛護理等的多元化護理模式,既有病房管理、病情觀察等細節護理,又有疼痛護理、并發癥護理等針對性護理,有效改善患者身心狀況,促進患者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優良率為82.50%,高于對照組的62.50%(P<0.05),提示與常規護理相比,針對性細節護理可以有效提升下肢骨折手術患者的治療效果。研究[8]表明,下肢骨折患者圍術期采用細節護理聯合冷療法干預可以有效緩解疼痛。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2 h、72 h,兩組的VAS評分逐漸下降(P<0.05),且觀察組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下肢骨折手術患者采取針對性細節護理可以更好地緩解術后疼痛。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7.50%,低于對照組的25.00%(P<0.05),提示針對性細節護理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下肢骨折手術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針對性細節護理可以有效提升下肢骨折手術患者的治療優良率,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及并發癥發生率,具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