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醫(yī)院糖尿病診療中心主任醫(yī)師 王建華
臨床實例王大爺是位有著10 多年“糖齡”的老糖友,這些年無論是飲食還是用藥他都不太注意,血糖控制得一直不太好,但因為沒啥癥狀,一年到頭很少去醫(yī)院檢查。最近,王大爺除了感覺口干、乏力之外,還發(fā)現(xiàn)尿中泡沫特別多,而且視力也有些下降,這才引起王大爺?shù)闹匾暋M醮鬆斎メt(yī)院先看了內分泌科,又在內分泌醫(yī)生的建議下,看了腎內科和眼科,最終確診是“糖尿病腎病(4期)”及“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3期)”。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大約20%~4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xiàn)“糖尿病腎病”。我們說,糖尿病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它的并發(fā)癥。提起“尿毒癥”,估計很多人都會聞之色變,但您是否知道,在接受透析治療的尿毒癥患者當中,至少有2/5 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腎病”現(xiàn)已逐漸取代“慢性腎小球腎炎”,成為導致腎功能衰竭(即“尿毒癥”)的首要原因,同時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關于“糖尿病腎病”的那些事。
答案是不一定。這是因為導致腎臟損害的原因很多,如免疫因素、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藥物毒性作用等。所謂“糖尿病腎病”,特指因長期高血糖所致的慢性腎臟損害,而其他原因引起的腎臟損害,如慢性腎小球腎炎、高血壓、高尿酸、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藥物性腎損害等統(tǒng)稱為“非糖尿病腎病”。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腎臟損害并不一定是“糖尿病腎病”,也有可能是“非糖尿病腎病”,還有可能兩者并存,故應仔細進行鑒別。
一般說來,“糖尿病腎病”患者應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糖尿病病史,往往同時合并有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DR),另外還要排除“非糖尿病腎病”以及應激因素,如因劇烈運動、高燒、泌尿系感染、心衰、高蛋白飲食等所致的一過性尿蛋白增高。
如前所述,發(fā)生在糖尿病病人身上的腎損害原因有很多,其中有許多是糖尿病以外的其他原因,我們將其籠統(tǒng)稱為“非糖尿病腎病”。
凡是具備以下任何一條,均應懷疑是否為“非糖尿病腎病”,如有條件,建議盡早做腎穿病理檢查進行甄別,以明確診斷。①糖尿病病史不足5年;②先有腎臟損害后有糖尿病,或是糖尿病與腎損害同時出現(xiàn);③伴有明顯血尿;④雖有“腎臟損害”,但不合并“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⑤發(fā)病之初即表現(xiàn)為大量蛋白尿,24 小時尿蛋白定量≥3.5克。(注:糖尿病腎病往往經(jīng)歷一個由微量蛋白尿到大量蛋白尿的臨床過程)
“糖尿病腎病”患者往往最早表現(xiàn)為尿微量白蛋白增高,因此,臨床主要通過檢測“尿微量白蛋白”來早期發(fā)現(xiàn)和診斷糖尿病腎病。
正常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毫克/克(或24 小時尿蛋白定量<30 毫克)。鑒于正常人在發(fā)熱、感染、心衰、泌尿系感染、劇烈運動等應激狀態(tài)下也可以出現(xiàn)一過性的尿蛋白升高,因此,不能僅憑1次尿微量白蛋白超標就診斷為“糖尿病腎病”,而必須在隨后的3~6月內再次復查,其間至少有2次UACR≥30毫克/克(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30毫克),同時還要排除應激因素的干擾及“非糖尿病腎病”,最后方可診斷為“糖尿病腎病”。其中,UACR 在30~300 毫克/克(或24 小時尿蛋白定量在30~300毫克),稱之為“早期糖尿病腎病”。這是關鍵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及時干預,患者的病情有望得到逆轉。
另外,患者在做UACR檢查時,可以留取隨機尿做標本,但以清晨首次尿為最佳。因為微量白蛋白在夜間尿中變動較小,在白天的尿中變動較大,例如,過量運動可以增加尿蛋白排泄。
糖尿病腎病由輕到重,主要經(jīng)過以下5個階段:
Ⅰ期:即“腎小球高濾過期”。此期腎臟病變很輕微,尿微量白蛋白測定呈陰性,主要表現(xiàn)為腎小球濾過率(GFR)增高。(注:正常人腎小球濾過率為80~120 毫升/分鐘)
Ⅱ期:即“無臨床癥狀腎損害期”。此期可出現(xiàn)間斷微量白蛋白尿,運動等應激狀態(tài)時,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增高(>20 微克/分鐘或>30 毫克/24 小時),休息后可恢復正常。
Ⅲ期:即“早期糖尿病腎病期”。主要表現(xiàn)為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續(xù)增高,尿白蛋白排泄率為20~200微克/分鐘或尿微量白蛋白30~300 毫克/24 小時。但尿常規(guī)化驗蛋白仍為陰性。
Ⅳ期:即“臨床糖尿病腎病期”。這一期的主要特點是大量蛋白尿,尿蛋白排泄率>0.5克/日,尿常規(guī)蛋白呈陽性。此外,患者出現(xiàn)高血壓、浮腫及腎小球濾過率(GFR)進行性下降等。
Ⅴ期:終末期或腎功能衰竭期。血肌酐和尿素氮顯著增高,腎小球濾過率(GFR)<15 毫升/分鐘,患者常常伴有明顯少尿、貧血、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
“糖尿病腎病”在早期階段往往沒有尿液泡沫增多、眼瞼或下肢浮腫等臨床癥狀,普通尿常規(guī)檢查也都是正常的,而只是表現(xiàn)為尿微量白蛋白增高,因此,我們很難通過癥狀,而只能通過檢測尿微量白蛋白來早期發(fā)現(xiàn)和診斷“糖尿病腎病”。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議:2 型糖尿病在確診伊始即應檢查尿微量白蛋白,以后每半年復查1次,以便早期發(fā)現(xiàn)和診斷“糖尿病腎病”。
導致糖尿病腎病的危險因素眾多,包括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吸煙等,因此,防治糖尿病腎病,僅僅控制好血糖還不夠,還要嚴格控制血壓、血脂及體重。
在降糖藥物的選擇上,盡量選擇兼有降低尿蛋白及腎臟保護作用的降糖藥物,如鈉-葡萄糖協(xié)同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等。
普通糖尿病病人血壓的控制目標是≤130/80毫米汞柱,如果其24 小時尿蛋白>1 克,血壓要求降得更低(≤125/75 毫米汞柱)。普通糖尿病病人的血脂控制目標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6 毫摩/升,若患者同時合并心血管疾病,則應將LDL-C 控制在1.8 毫摩/升以下。
此外,患者還要低蛋白飲食,肥胖者要降低體重,合并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的患者要降低血尿酸,要預防尿路感染,禁用有損腎臟的藥物(如非甾體類消炎藥等)、戒煙忌酒,等等。
綜上所述,“糖尿病腎病”是一個進行性發(fā)展的疾病,早期僅僅表現(xiàn)為尿蛋白輕度升高,如能在此階段及時發(fā)現(xiàn)、及早干預,病情大多可以逆轉;而一旦錯過這個關鍵的“窗口期”,等到患者已出現(xiàn)乏力、浮腫、貧血、尿少等臨床癥狀時,病情已不是早期,此時往往回天乏術,患者最終難逃“尿毒癥”的結局。因此,作為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視早篩查、早診斷、早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