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勤
目前,在我國居民的主要死因中,肺癌和慢阻肺居第3位和第4位,肺癌更是全球第一的癌癥殺手。早期篩查對有效防治“兩肺”(肺癌與慢阻肺)意義重大。
咳嗽是肺癌患者(50%以上者)最常見的自訴癥狀,且多為首發癥狀??人猿掷m3周及以上,尤其合并痰中帶血、胸痛、聲音嘶啞,且經抗感染等治療效果不佳者,需高度警惕肺癌。存在以下情況者是肺癌高危人群,應定期篩查。
1.吸煙者:起始吸煙年齡越小、每日吸煙量越大、持續時間越長,引發肺癌的危險性越大。吸煙量≥20包年(平均每天吸煙包數×吸煙年數)者,尤其需做肺癌篩查。
2.二手煙或環境油煙吸入者:亞洲非吸煙女性的肺癌發生率顯著高于歐美人群,或與二手煙、廚房等場所的環境油煙暴露有關。研究表明,廚房油煙可導致細胞脫氧核糖核酸(DNA)損傷或癌變,是中國非吸煙女性罹患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3.有致癌物質暴露者:長期接觸氡、砷、鈹、鉻、鎘及其化合物等高致癌物質者更易罹患肺癌。石棉、二氧化硅和煤煙是明確的肺癌致癌物。
4.有個人腫瘤史者:既往罹患其他惡性腫瘤者,可能攜帶異常基因突變,肺癌發病風險增加。
5.有肺癌家族史:一級親屬如被診斷為肺癌者,其肺癌發病風險明顯升高。
6.有慢性肺部疾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核、肺纖維化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肺癌發病率高于健康人群。
早期肺癌的癥狀并不明顯,臨床中,許多患者都是出現不適癥狀后才去做檢查,結果大多已是肺癌晚期,治療及預后都比較差。所以,早期的肺癌篩查十分重要!
目前,低劑量螺旋CT 檢查是最為有效的肺癌篩查“利器”,它可以檢查出直徑小于1厘米的肺癌,早期肺癌檢出率達到85%以上。篩查出來的早期肺癌患者,通過手術或立體定向放療(SBRT)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可以達到根治的效果。
篩查頻率如下:
若無肺內非鈣化性結節檢出,或檢出的非實性結節平均直徑<8 毫米,或實性結節/部分實性結節的實性成分平均直徑<5 毫米,可一年篩查一次低劑量螺旋。
若檢出的非實性結節平均直徑≥8 毫米,或實性結節/部分實性結節的實性成分平均直徑≥5 毫米,無法排除惡性結節時,建議接受抗炎治療,并復查高分辨率CT。
若復查發現結節完全吸收,可一年篩查一次低劑量螺旋;若結節部分吸收,則3 個月后復查高分辨率CT;若結節繼續吸收或完全吸收,可進入下年度低劑量螺旋篩查;若結節無吸收,建議請多學科會診決定是否進行臨床治療或進入下年度高分辨率篩查。
年度篩查結果正常者,后續可每1~2年篩查一次低劑量螺旋。
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簡稱,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后期會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生活質量很差。
慢阻肺的致病原因復雜,可能因多種環境因素以及機體的自身因素長期互相影響而導致,醫學研究表明,吸煙是最主要、最常見的致病因素,大多數慢阻肺患者均有長期大量吸煙的習慣。此外,長期接觸粉塵、有害氣體和物質,也會增加慢阻肺的發病概率。
當這些煙草、灰塵、病原體等因素反復刺激氣道,可引起肺泡、支氣管出現炎癥反應,損傷氣道上皮細胞,破壞肺部的彈力纖維,誘發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形成,使得氣道通氣不暢,長此以往,逐步發展為慢阻肺。
因此,40 歲以上人群,若有以下高危因素者為慢阻肺高危人群:①長期吸煙或暴露于二手煙環境者;②存在呼吸困難、慢性咳嗽者;③長期接觸粉塵或有害氣體者;④先天肺發育不良者;⑤常年暴露于生物燃料或空氣污染環境者;⑥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家族史者。
慢阻肺發病率較高,我國約有1 億人患有慢阻肺,但目前檢出率并不高,有八成的病人是在癥狀嚴重的時候才會到醫院就診,說明需要加強慢阻肺的早發現、早治療。
肺功能檢查是篩查診斷慢阻肺的“金標準”,只要吹口氣就能測定。測定時,在醫生指導下,以最大可能吸氣,吸到不能吸為止,然后以最大力量、最快速度將氣體呼出。在氣體呼出過程中,可以測量氣流量及氣流速,對流量及流速進行分析,可得出肺功能的狀況。一般而言,做完肺功能檢查以后,在15 分鐘之內就可以得出檢查結果。
臨床上,以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為一秒率(即FEV1/FVC)。若小于70%,說明有持續氣流受限。如果已出現咳嗽、咳痰、氣短、呼吸困難等慢性肺阻的癥狀,可以確診為慢阻肺。一秒率在70%~50%為慢阻肺早期,50%~30%為中期,30%以下為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