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明
兒童的身體功能尚未健全,各項身體機能也沒有完善,發燒很常見。因此,對于孩子發燒,家長需要了解相關知識,學會冷靜處理,合理用藥。
1.高熱驚厥 俗稱抽風。體溫上升到39℃以上時,容易引起驚厥。寶寶全身肌肉強直,肢體一陣陣抽搐,雙眼上翻或凝視,神志不清,一般發作只有幾秒鐘,神志會很快恢復。一次高熱抽搐對孩子無大的影響,若反復發作,抽搐時間長,則會使大腦受到傷害。
2.脫水熱 體溫每升高1℃,每公斤體重每小時散發的水分增加0.5毫升。因服退熱藥大量出汗時,體內喪失水分就更多。脫水不僅使退熱困難(小嬰兒脫水本身就可引起發熱),還會影響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發生酸中毒等。
3.留下腦病后遺癥 當體溫超過41℃時,面色蒼白或青紫,神志不清,兩眼發直,四肢僵硬,反應遲鈍或昏迷。因出汗多,皮膚干燥,摸上去似硬衣樣,病情嚴重的患兒常因繼發內臟出血而死亡。或留下腦病后遺癥。
1.有利免疫系統的發育 一項研究跟蹤調查一組美國兒童從出生到六七歲之間的健康狀況,發現1歲以前沒發過燒的孩子,有50%會對灰塵或貓毛過敏;發過一次燒的小孩,過敏程度要輕一點;發燒過2次甚至更多次的小孩中,只有31.3%的人會得過敏。
主持調查的威廉姆斯博士說:“這說明發燒也許能促進兒童免疫系統的發育。”研究者認為,過于清潔可能并不利于免疫系統的發育,而早期感染則可能提高免疫力,預防以后可能出現的過敏。現代兒童生活在過于干凈的環境中,失去了和細菌接觸的機會,也因此錯過了建立完全免疫能力的機會,所以現在的孩子容易出現過敏和哮喘。
2.抑制部分病原體 大多數病原體適宜的存活溫度是37℃左右,而當孩子受感染后身體產生一系列反應,體溫升高可破壞病原體適宜的溫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部分病原體。
3.改善血液循環 發燒時孩子血液循環加速,可以為感染灶提供更多的血液,而血液中所含的免疫細胞和免疫因子可以直接到局部吞噬和抑制病原體,對清除感染有一定的幫助。
1.不自行買藥治療 有些家長喜歡將醫院開的沒吃完的藥自行給孩子服用,或是到藥店自購藥給孩子治療。這些都是“十分危險的行為”。因為孩子的病情有時變化很大,不是每次發燒都出于同樣的原因。
2.非高燒勿亂用藥 孩子一旦出現發燒癥狀,先用物理方法退熱,比如給孩子洗溫水澡,用毛巾敷額等,除非體溫超過38℃,一般不要隨便給孩子吃退燒藥。
3.勿擅自加量用藥 一定要按當次的醫囑使用,不要為求“速效”而隨便給孩子加量。
1.多喝水 排尿和排便過程都可利于降溫,即使服了退燒藥,如果體內水分不足,散熱不夠,退熱效果也不好。家長一定要讓小孩少量多次喝水、奶或者米湯之類的液體。
2.溫熱毛巾敷身體、洗溫水澡通過冰敷或冰袋、酒精擦浴,只帶走局部皮膚的熱量,這種退燒效果不好。在提高環境溫度前提下,用溫熱毛巾敷身體、洗溫水澡等使皮膚血管擴張,這種退燒效果最好。
3.多休息 讓孩子多臥床休息,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注意室內通風 要注意開窗換氣,保持空氣的清新,室溫最好維持在25℃左右,這樣有利于緩解病情。另外,如果小孩超過48 小時未排便,可暫用開塞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