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藝超
(霍州煤電集團河津杜家溝礦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霍州 031400)
隨著礦井開采年限和采掘深度的不斷增加,煤層覆存較為簡單的煤層儲量逐步減少,現階段我國煤礦開采的重點逐步向著深部煤層轉移。在進行深部煤層開采時,由于埋深較大,使得巷道應力集中現象較為明顯,巷道圍巖變形較大,支護難度及支護成本均較高。對于留煤柱開采礦井,由于巷道變形嚴重,煤柱留設尺寸增大,造成礦井出煤率降低,所以提出沿空留巷技術,通過巷旁充填的手段,保留原回采巷道為下個區段開采做準備,但傳統的研究均圍繞巷旁支護,較少對頂板的傳力結構進行研究[1]。因此本文以杜家溝礦2-105工作面為研究背景,提出一次采全高工作面切頂卸壓沿空留巷技術,為礦井安全高效開采提供一定的參考。
杜家溝礦位于山西河津市清澗鎮西北3km,井田面積9.89km2,礦井設計生產能力60×104t/a,主要開采山西組2#煤層,地質構造簡單,所含煤層平均厚度3.99m。2-105工作面是2#煤層綜采工作面,整個綜采面呈現長方形布置,回采工作面傾斜長度為175m,采用走向長壁后退式一次全高機械化采煤法,在2-105工作面進行切頂,留巷長度設定為500m,留巷后服務于下個工作面。
2-105工作面巷道為梯形斷面,巷道掘進凈寬為5m,掘進斷面面積為16m,頂板采用金屬網、螺紋錨桿支護,螺紋錨桿規格為?18mm×1800mm,間排距為1000mm×1000mm,頂板布置六排螺紋鋼錨桿;幫壁采用塑料網及數值錨桿進行支護,樹脂錨桿規格為?16mm×1600mm,間排距為1000mm×800mm。為保證切頂過程巷道的穩定性,在對巷道進行切頂卸壓前利用恒阻錨索進行補強支護,選定恒阻錨索長度大于爆破高度2m,錨索的錨固端位于巖性較為穩定巖層中,選定的錨索長度為12m。恒阻錨索分別布置在距切縫鉆孔400mm的位置,排距1000mm,錨索間使用3000mm×300mm×5mm的W型鋼帶進行連接,另一組恒阻錨索沿巷道的中線布置,錨索布置排距為2000mm[2]。
利用數值模擬軟件對切頂卸壓參數進行研究,選定數值模擬軟件FLAC-3D進行模擬,首先進行模型的建立,模型的長寬高分別為160m×100m×1m,對模型進行邊界條件設置,固定模型左右及下端部的位移,在模型的上端施加垂直均布荷載,荷載的大小為12MPa,分別對不同切頂高度下的巷道圍巖變形情況進行分析,選定切頂高度分別為8m、12m、16m和20m,分別對頂板垂直變形量進行分析[3],不同切頂高度下巷道頂板變形曲線如圖1所示。
由圖1可以看出,頂板的下沉量隨巷道寬度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在巷道中間部位出現頂板下沉量的最大值。當巷道未進行切頂卸壓時,此時的巷道頂板下沉量最大值為181mm,經過切頂卸壓后頂板的下沉量有了較大幅度的降低,當切頂高度為8m時,此時的頂板下沉量為138mm,當切頂高度為12m時,此時頂板下沉量為132mm,切頂高度16m和20m的頂板下沉量分別為118mm和114mm,可以看出隨著切頂卸壓高度的增大,巷道頂板下沉量呈現逐步降低的趨勢,但降低的趨勢并非線性,切頂高度16m和20m時,頂板下沉量變化相差不大,僅從巷道頂板下沉量的角度確定合理的切頂高度為16m[4]。

圖1 不同切頂高度下巷道頂板變形曲線
選定切頂高度16m后,對不同切頂角度下的巷道圍巖變形情況進行研究,選定切頂角度為0°、15°、30°進行模擬研究,不同切頂角度下巷道圍巖應力集中系數及頂板下沉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不同切頂角度下巷道圍巖應力集中系數及頂板下沉曲線
由圖2所示可以看出,當巷道未進行切頂時,此時的應力集中系數為3.7,而巷道切頂后的應力集中系數有了明顯的降低,當切頂角度為30°時,此時的應力集中系數為2.6,當巷道切頂角度為15°時,此時IDE巷道應力集中系數為2.3,當切頂角度為0°時,此時的應力集中系數為1.6,可以看出隨著切頂卸壓角度的減小,巷道應力集中系數呈現逐步減小的趨勢,當切頂角度為0°時,此時的巷道應力集中系數最小。觀察不同切頂角度下巷道頂板下沉量曲線可以看出,隨著切頂角度的增大,此時巷道頂板的下沉量呈現逐步增大的趨勢,切頂角度30°、15°、0°下巷道的頂板下沉量分別為133mm、131mm、121mm,綜合分析可以確定最佳的切頂卸壓角度為0°,此時巷道的應力集中系數及巷道頂板下沉量均為最小值[5]。
確定切頂參數后進行現場試驗,切頂鉆孔沿著運輸巷走向進行布置,鉆孔直徑為52mm,切頂高度為16m,切頂角度為0°,采用d-450/01聚能管進行爆破,聚能管與專用構件連接,在聚能管端部安裝雷管,對孔口進行封閉,完成切頂卸壓操作后進行爆破,觀察巷道礦壓顯現情況,在工作面布置10#、11#、12#測站,監測巷道表面位移,巷道表面位移變形曲線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工作面回采不斷推進,此時巷道頂板、底板、兩幫的移近量均呈現逐漸增大的趨勢,測站10#、11#、12#頂底板移近最大分別為70mm、74mm、69mm,此時巷道的兩幫最大移近量分別為59mm、84mm、67mm,巷道的頂底板、兩幫平均移近量分別為71mm、70mm,巷道處于可控范圍,巷道圍巖變形控制較好。巷道頂底板及兩幫移近量隨著回采逐漸增大,在超前工作面50m外的范圍內,巷道的掘進造成圍巖位移變形增幅不明顯,此時測站10#、11#、12#頂底板移近量分別為19mm、23mm、15mm,巷道平均移近量為19mm,兩幫平均最大移近量為12.7mm。當超前工作面50m至工作面后方120m內為采動影響區,此時巷道圍巖趨于穩定,當超前工作面50m范圍內為超前影響區,此時超前側向支承壓力使得巷道圍巖變形劇烈,滯后影響區為工作面后方0~120m范圍內,此時巷道頂底板及兩幫平均移近量分別為58.7mm、54.3mm,對比掘進可以看出頂底板及兩幫移近量分別增加了39.7mm、41.6mm,增加的位移量較小,巷道穩定性得到保證。

圖3 巷道變形曲線
(1)隨著切頂高度的不斷增大,巷道頂板的下沉量隨巷道寬度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當切頂高度為16m時最佳,此時的巷道下沉量118mm。
(2)隨著切頂角度的增大,此時巷道頂板的下沉量呈現逐步增大的趨勢,同時巷道應力集中系數逐步增大,當切頂角度為0°最佳時,應力集中系數為1.6,頂板下沉量為121mm。
(3)對切頂卸壓進行現場實踐,發現隨著工作面回采不斷推進,此時巷道頂板、底板、兩幫的移近量均呈現逐漸增大的趨勢,巷道變形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