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敏 何紅麗 白玲茹 趙霞
(1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2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門診部)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臨床癥狀以感覺喪失、肌肉萎縮、疼痛等為主,可累及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引發坐骨神經結構及細胞受損,造成患者疼痛和神經功能障礙,極大影響其正常工作生活〔1,2〕。糖尿病(DM)體內高糖環境可引發嚴重的炎癥反應,造成坐骨神經軸突變性萎縮、髓鞘紊亂、神經細胞凋亡,在DPN的病理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3〕;另外高糖還可激活多元醇代謝通路,使神經細胞內多元醇含量明顯增加,造成滲透性腫脹,破壞細胞結構完整性,并可促進氧自由基生成,加重炎癥反應,也是DPN重要發病機制之一〔4〕。研究發現,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GM)1可減輕DPN患者神經炎癥,緩解疼痛,改善其臨床癥狀,具有神經保護作用〔5,6〕,本研究探索GM1對DPN大鼠多元醇代謝通路及尾神經電生理變化的影響。
1.1材料
1.1.1動物 清潔級雄性SD大鼠:上海茂生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許可證號SCXK(滬)2017-0004,體重180~220 g,飼養在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動物房中,室內環境安靜、通風良好,維持清潔級,溫度25℃,相對濕度55%,自然照明。
1.1.2主要試劑及儀器 GM1鈉(長春翔通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833);甲鈷胺(北京星昊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65);鏈脲佐菌素(西安熱默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貨號0210055701);蘇木素-伊紅(HE)染色試劑盒(上海信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貨號G1120-10);大鼠醛糖還原酶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盒(上海圻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貨號YS06433B);大鼠山梨醇ELISA試劑盒(上海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貨號LCS34521);大鼠白細胞介素(IL)-6 ELISA試劑盒、大鼠腫瘤壞死因子(TNF)-α ELISA試劑盒、果糖測定試劑盒(美國Abcam公司,貨號ab100772、ab5603、ab83380);RIPA裂解液、二喹啉甲酸(BCA)試劑盒(上海碧云天公司,貨號:P0013K、P0011)等。XElx800酶標儀(Perkin Elmer公司,美國);BIO-EVF3 Von Frey探針(深圳市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中國);ZH-YLS-6B智能熱板儀(上海珂淮儀器有限公司,中國);RM2016病理切片機(購自上海徠卡儀器有限公司,中國);ECLIPSE CI正置光學顯微鏡(NIKON公司,日本);肌電誘發電位儀(大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等。
1.2方法
1.2.1動物模型制備及分組給藥 參考文獻〔7〕中的方法制備DPN大鼠模型:尾靜脈注射55 mg/kg劑量的鏈脲佐菌素溶液,72 h后測量血糖,至少連續2次結果均高于16.7 mmol/L,提示DM大鼠模型建立成功,28 d后以不同標號的Von Frey探針刺激安靜狀態下大鼠右側后爪皮膚,記錄大鼠嘶吼或縮爪任一行為時Von Frey探針的克數,即縮爪閾值,重復測試5次,中間間隔5 min,取平均值,當其明顯降低時,表明DPN大鼠造模成功。共建模64只,成功60只,隨機分為5組:模型組、GM1低劑量組、GM1中劑量組、GM1高劑量組、甲鈷胺組,每組12只,另取12只SD大鼠,腹腔注射等劑量生理鹽水,設定為對照組。
將GM1〔8〕溶于生理鹽水,GM1各劑量組以1.0、2.5、5.0 mg/kg的劑量尾靜脈注射,同時以與甲鈷胺組相同的劑量灌胃生理鹽水;將甲鈷胺〔9〕溶于生理鹽水,甲鈷胺組以0.25 mg/kg的劑量灌胃,同時以與GM1高劑量組相同的劑量尾靜脈注射生理鹽水;對照組與模型組以與甲鈷胺組相同的劑量灌胃生理鹽水,同時以與GM1高劑量組相同的劑量尾靜脈注射生理鹽水,1次/d,持續14 d。
1.2.2大鼠疼痛檢測試驗 結束給藥后24 h,進行機械性疼痛刺激試驗,檢測縮爪閾值;熱敏試驗:將安靜的大鼠放置在溫度保持在(44±1)℃的智能熱板儀熱板上,記錄大鼠出現后肢撤回或嘶吼時所用的時間,即為熱敏潛伏期,重復測試5次,中間間隔25 min,取平均值。
1.2.3大鼠尾神經電生理變化檢測 疼痛檢測試驗結束后,以肌電誘發電位儀測定大鼠尾神經電生理指標:尾神經根部遠端放置刺激電極的陰極,近端放置陽極,相距1 cm,參考電極置于尾尖遠端,相距記錄電極1 cm,記錄電極置于尾尖近端,相距刺激電極陰極14 cm,接地電極置于刺激電極與記錄電極之間,在3~6 mA范圍內逐漸增加刺激強度,使記錄到的神經動作電位達到最大值,測定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波幅;將記錄電極與刺激電極互換,刺激強度固定于1.2 mA,測定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波幅。
1.2.4大鼠坐骨神經病理變化情況檢測及標本收集 電生理檢測結束后,使用5 ml注射器經尾靜脈取血3 ml,靜置10 min,3 000 r/min,4℃,離心15 min,收集上清,獲得血清,儲存在-80℃冰箱備用;大鼠吸入乙醚麻醉,斷頭處死,解剖分離右側后肢坐骨神經組織,取0.5 g剪碎,加入1 ml RIPA裂解液,勻漿,3 000 r/min,4℃,離心20 min,收集上清,獲得蛋白樣品液,采用BCA法測量總蛋白濃度后,-80℃儲存備用;剩余坐骨神經組織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低濃度到高濃度的梯度酒精溶液脫水、二甲苯透明、石蠟包埋后,采用切片機做厚度為2 μm的連續病理切片,經脫蠟、高濃度到低濃度梯度酒精溶液浸泡處理后,做HE染色,參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再次進行脫水、透明處理,最后封片,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坐骨神經病理變化,任選5個視野拍照。
1.2.5大鼠坐骨神經醛糖還原酶活性、多元醇(山梨醇、果糖)含量和血清IL-6、TNF-α水平檢測 取出1.2.4中的蛋白樣品液和血清,置于冰水浴中解凍,以各自試劑盒檢測其中醛糖還原酶活性、多元醇(山梨醇、果糖)含量、IL-6、TNF-α水平,具體步驟參照說明書進行。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t檢驗。
2.1各組機械性痛覺刺激及熱敏刺激測定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縮爪閾值及熱敏潛伏期明顯降低(P<0.05)。與模型組比較,GM1低、中、高劑量組及甲鈷胺組縮爪閾值及熱敏潛伏期升高,且GM1各組呈劑量依賴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GM1高劑量組與甲鈷胺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縮爪閾值及熱敏潛伏期
2.2各組尾神經電生理變化 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波幅均顯著降低(P<0.05)。與模型組比較,GM1低、中、高劑量組及甲鈷胺組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波幅均明顯升高,且GM1各組呈劑量依賴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GM1高劑量組與甲鈷胺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尾神經電生理變化
2.3各組坐骨神經病理形態變化 對照組神經纖維排列緊密,結構正常。模型組神經纖維結構混亂,排列松散分離,出現明顯的病理損傷。與模型組比較,GM1低、中、高劑量組及甲鈷胺組神經纖維病理損傷減輕,且神經纖維組織結構隨GM1劑量升高而逐漸恢復正常,GM1高劑量組與甲鈷胺組比較,神經纖維病理損傷無明顯差異,見圖1。

圖1 各組坐骨神經病理(HE染色,×200)
2.4各組坐骨神經醛糖還原酶活性 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坐骨神經醛糖還原酶活性顯著升高(P<0.05)。與模型組比較,GM1低、中、高劑量組及甲鈷胺組坐骨神經醛糖還原酶活性明顯降低,且GM1各組呈劑量依賴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GM1高劑量組與甲鈷胺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各組坐骨神經多元醇(山梨醇、果糖)含量 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坐骨神經山梨醇、果糖含量顯著升高(P<0.05)。與模型組相比,GM1低、中、高劑量組及甲鈷胺組坐骨神經山梨醇、果糖含量明顯降低,且GM1各組呈劑量依賴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GM1高劑量組與甲鈷胺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6各組血清TNF-α、IL-6水平 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血清TNF-α、IL-6水平顯著升高(P<0.05)。與模型組比較,GM1低、中、高劑量組及甲鈷胺組血清TNF-α、IL-6水平含量明顯降低,且GM1各組呈劑量依賴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GM1高劑量組與甲鈷胺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組坐骨神經醛糖還原酶活性、山梨醇、果糖含量及血清TNF-α、IL-6水平
DPN是DM患者的一種慢性并發癥,可導致其肢體麻木、疼痛、感覺減退,嚴重時可致殘,甚至致死〔10〕。DPN病程進展緩慢,發病機制復雜,與氧的親和力強的糖化血紅蛋白增多,引發血氧降低,造成組織細胞長期缺氧是DPN患者發生神經病變的病理基礎〔11,12〕。神經電生理檢查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情況,在DPN基礎及臨床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是判定DPN治療效果的經典檢測方法〔13〕。本文結果表明鏈脲佐菌素誘導的高血糖可損害大鼠坐骨神經組織,造成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受損,并引發疼痛,提示模型建立成功。
大多研究認為DPN的發病與多元醇通路激活、糖基化產物產生、微血管病變、炎癥反應、氧化應激等諸多因素有關。醛糖還原酶是多元醇代謝通路中的第一個酶,激活該酶,可促使葡萄糖大量轉化為山梨醇,并進一步轉化為果糖,積累在神經細胞內,導致產生高滲狀態,造成細胞腫脹、破裂〔14,15〕,另外高糖可誘導氧自由基過量產生,促進炎性因子表達,引發嚴重的炎癥反應,最終加重神經組織損傷〔16~18〕。研究發現,GM1是治療DPN的常用藥物,可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癥發生發展,緩解患者感覺異常及疼痛,改善神經傳導速度,但其對多元醇代謝通路的影響目前還未見明確闡述〔19,20〕。本文結果表明,GM1可降低炎性因子表達,抑制多元醇代謝通路,減輕炎癥,緩解坐骨神經病理損傷,改善神經傳導障礙及疼痛,進一步證明了GM1對DPN的臨床療效。
綜上,GM1可降低DPN大鼠促炎因子水平,阻止炎癥發生及進展,減輕坐骨神經組織炎癥損傷,緩解疼痛,改善坐骨神經運動和感覺傳導功能,抑制多元醇代謝通路可能是其藥理機制之一,但未對調控多元醇代謝的分子信號進行探討,需進行后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