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芬,黃 芳,李 強,楊春艷
(上海市口腔醫院,上海 200001)
錯頜畸形是發病率較高的口腔科疾病。近年來,隨著民眾口腔保健意識的增強,接受口腔正畸治療的患者逐漸增多。固定正畸治療是目前錯頜畸形最主要的治療方式[1],且一般治療療程為2年左右。在較長的正畸治療期間,若患者不能掌握和執行有效的口腔健康自我管理措施,將有超過50%的概率發生釉質脫礦和牙周組織損害[2-3]。但固定正畸屬門診治療,且接受治療者多為青少年人群,其學業壓力繁重、就診時間有限,往往難以在較短的診療過程中掌握相關健康教育內容。加之近年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為“新冠疫情”)及常態化防控要求等影響,患者在醫療機構內的停留時間進一步縮短,也對固定正畸患者的健康宣教效果產生了一定影響。這也使得患者和家屬希望能在診療之外通過相關渠道獲取更多口腔保健知識。同時,家長的口腔保健意識和認知對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有較大影響。但多數家長自身的口腔健康維護知識尚缺乏,對青少年患者的指導非常有限[4]。因此,針對正畸患者將護理服務延伸至醫院外及家庭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延續護理主要針對出院患者,且廣泛應用于內科慢性疾病、外科大型手術患者、婦產科患者、兒科慢性病患者以及腫瘤患者等[5-8]。在口腔門診領域,延續護理尚處于起步階段,且目前針對青少年正畸患者健康教育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就診期間[9-13]。因此,本研究通過調查了解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及其家長的延續護理需求,旨在為后續構建有針對性、系統的延續護理方案提供參考。
1.1 調查對象包括進行口腔正畸的青少年及其家長。①患者:以2021年3-10月就診于上海市某三級口腔專科醫院口腔正畸科的青少年患者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接受固定正畸治療,年齡10~18歲,自愿參與調查。排除精神障礙或無法溝通者。②患者家長:選取上述就診患者的家長或主要照顧者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與患者長期(>2年)共同生活,自愿參與調查。排除有精神障礙或無法溝通者。因口腔正畸屬非公費診療,故本次參與調查的患者均為自費患者。
1.2 調查工具研究者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自行編制問卷并通過問卷星在線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般資料和延續護理服務需求兩部分。一般資料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等。延續護理服務需求包含4個部分:健康教育內容需求、健康指導形式需求、隨訪形式需求及健康管理需求,共18個條目。各條目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不需要、不太需要、一般、需要、非常需要”依次計1~5分,得分越高表明該項需求越高。此次調查顯示該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78。參照相關研究[14-15],在最終統計和結果呈現時,以選擇“非常需要”與“需要”的人數之和作為“需要”的總人數,以選擇“不太需要”與“不需要”的人數之和作為“不需要”的總人數。
1.3 資料收集方法經培訓的調查人員采用統一指導語,于患者來院復診等候期間,指導患者及其家長使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進行問卷填寫,并對其不理解之處進行解釋。針對無手機或不方便使用手機作答者發放紙質問卷。共計發放問卷460份,患者及其家長各230份,收回有效問卷456份(包括患者問卷227份、家長問卷229份),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8.7%和99.6%。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對數據資料進行統計描述。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描述。
2.1 被調查患者及家長一般資料被調查的227例青少年正畸患者中,男81例(35.7%),女146例(64.3%);≤14歲者164例(72.2%),>14歲者63例(27.8%)。被調查的229名患者家屬中,男123名(53.7%),女106名(46.3%);<40歲者22名(9.6%),40~50歲者198名(86.5%),>50歲者9名(3.9%)。
2.2 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及其家長對延續護理的需求結果顯示,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及其家長得分最高的健康教育需求內容均為“飲食指導”;得分最高的健康指導形式均為“醫療機構官方新媒體的推薦內容”;青少年患者得分最高的隨訪形式需求為“微信群隨訪”,家長需求得分最高的隨訪形式則是“患者交流會”。詳見表1。

表1 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及家長延續護理需求情況 [n(%)]
3.1 對固定正畸患者開展延續護理的必要性固定正畸療程一般需2年,其間患者需定期到醫院復診。治療過程中患者需長時間佩戴矯治器,一方面會對其牙齒清潔造成一定困難,另一方面需要注意飲食的種類和形式等,以防止矯治器脫落而延長矯治時間,進而影響矯治效果。因此,了解和掌握口腔護理知識與良好的遵醫行為,對于保持固定正畸患者的口腔健康、保證治療效果同等重要。而患者定期來院復診時,因就診時間有限,醫護人員往往不能深入進行健康教育,患者也難以及時掌握相關知識[16],離院回家后常因缺乏監督指導而依從性欠佳。加之近年來疫情的持續影響,部分患者無法及時線下復診而長時間得不到有效指導,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矯治效果產生影響。因此,如何讓固定正畸患者持續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成為正畸專科護理的一大挑戰。延續護理是整體護理的一部
分,也是院內診療的延伸。針對出院患者開展的延續護理,可為其提供生理、心理和社會支持,達到改善患者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等目的[17]。但在口腔門診領域,延續護理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開展有效健康教育對正畸患者保持口腔衛生的作用已被廣泛認可[18-19]。且多項研究已證實,以數字化媒介為手段的健康教育對兒童和青少年口腔衛生的結果和習慣有著積極影響[20]。近年來,有研究者利用App移動應用程序等新媒體手段對固定正畸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效果[21-22]。但總體而言,針對固定正畸患者的延續護理及相關研究均不足。口腔科護理人員應通過延續護理為固定正畸患者及家長提供更多知識支持,及時了解患者的相關需求,從而幫助其順利完成矯治。
3.2 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與其家長對健康教育內容及形式等方面的需求較一致
3.2.1 希望得到更多飲食指導表1顯示,在“健康教育內容”需求維度的4個條目中,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和家長得分最高的條目均是“飲食指導”。固定正畸治療患者由于口內佩戴有矯治器,對飲食的種類、進食方法等都有一定要求[23]。而門診宣教往往無法覆蓋所有注意事項,且陪同其就診的家長如未能及時了解或傳遞相關知識,就會導致其他家庭成員對一些注意事項不知曉。而患者返家后當其面臨一日三餐選擇或出現矯治器脫落等問題時才會使飲食指導需求更加突顯。
3.2.2 更認同專業人員推薦的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健康指導表1顯示,青少年患者和家長“健康指導形式”維度得分最高的條目均是“由醫務人員推薦微信公眾號、App、視頻號等官方健康教育媒介”;而對“采用郵箱發送健康教育資料”的形式需求得分最低。近年來,學校、新聞媒體、各類口腔診療機構等都在不遺余力地宣傳口腔科普,民眾的口腔保健意識也逐漸增強。如何指導廣大口腔正畸患者從紛繁復雜的媒介和平臺中甄選出適用于自身診療情況的健康科普知識也是一道難題。患者或家長自行通過各類媒介查詢了解相關知識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且無法判斷相關內容的正確性和適用性。而健康宣教或科普內容的正確性將直接對知識內容的傳播效果產生重要影響[24]。因此,患者和家長都更認同由醫務人員推薦的科普內容。
3.2.3 希望治療期間有專屬責任護士協助健康管理由表1可見,相對于微信群打卡、記錄自我管理手冊、微信個別咨詢等健康管理方式,正畸青少年患者和其家長更希望在整個正畸治療期間能得到專屬責任護士的指導。自我國優質護理示范工程實行以來,責任制護理模式已得到深入落實,每位住院患者都有相應的責任護士[25]。該模式如能推廣至門診,讓每位正畸患者也能有對應的責任護士,勢必將更好地促進護患關系,更有效地協助患者解決口腔正畸治療中的各種問題。
3.3 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與其家長的隨訪形式需求存在差異表1顯示,根據需求程度得分由高到低排列,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的隨訪需求分別是:微信群隨訪、電話隨訪、患者交流會及家庭訪視;而其家長的需求由高到低則是:患者交流會、電話隨訪、微信隨訪和家庭訪視。可見,青少年患者與其家長在隨訪形式上有著不同的需求傾向,青少年患者更希望通過微信群進行隨訪,而家長則更傾向于以參加患者交流會的形式進行隨訪。盡管近幾年受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多數家長仍然更希望與其他患兒及家長有更多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機會,以分享和探討治療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在臨床工作中,不少青少年患者家長表示,他們希望有機會了解已接受更長時間治療患者的正畸進程、治療感受等,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正畸治療帶給自己孩子的切身感受,以便從心理、物質等方面給孩子更多幫助和支持。目前,微信群隨訪已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可解決患者出院后的很多護理問題。但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不少家長對微信群隨訪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他們認可這種方式的便捷、高效性,另一方面擔心孩子過多使用手機或電腦等電子產品。這也與此次調查結果相符。
3.4 針對固定正畸青少年患者開展延續護理的思考
3.4.1 基于患者及家長需求構建延續護理服務模式研究[26-27]表明,在充分了解兒童患者及其家長共同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干預,可有效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和自我效能。青少年正處在各類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延續護理教育幫助其養成終身受益的良好口腔行為非常必要。鑒于部分家長自身口腔健康知識、意識及行為習慣均有待改善的現狀,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受益的不僅是家長本身,也有利于其關注青少年的治療感受,并提供更多支持。實際工作中,護理人員應盡可能滿足青少年及家長共同的知識需求,采用他們期望的健康教育方式,構建口腔正畸專科延續護理服務模式,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口腔健康行為,降低正畸治療中常見口腔健康問題(如釉質脫礦、牙周組織損害等)的發生率,提升患者及其家長的口腔健康素養。
3.4.2 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延續護理服務網絡的便捷、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的日趨成熟,使得科普的途徑和方式不斷拓展。在廣闊的網絡空間內,一些機構和專業學者能夠更方便、直觀地為受眾提供豐富、專業的科普內容[24]。但如何指導患者及家長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快速、準確地找到有針對性的、科學的口腔保健知識,這對醫護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患者和家長希望醫護人員推薦一些公眾號、視頻號等;另一方面,他們也不希望在口腔相關知識學習方面花費太多時間。同時,結果顯示,對于常見的微信群內打卡或咨詢等方式,青少年患者與其家長的選擇傾向性有所不同。此外,如何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情況下落實日常診療及健康宣教、如何在不增加患者及家長負擔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各類新媒體的健康教育作用、如何進一步提高患者口腔健康行為的依從性等,都是我們在后續開展門診延續護理服務過程中需重視的。
正畸治療作為一項門診治療,因其治療時間長、患者群體多為青少年等,對健康教育和患者依從性提出了較高要求。口腔科護理人員在針對青少年正畸患者開展相關健康教育時,應將其家長也納入健康教育對象,并針對患者及家長共同關心的內容(如飲食指導)進行重點指導。同時,可通過官方新媒體等發布具有專業性的口腔健康科普內容、向其推薦專業的媒體宣傳平臺(包括專業微信公眾號、App、視頻號等)、探索設立門診責任護士等措施,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進而促進患者正畸治療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