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述浩 吳育才 李萌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461
建筑施工安全生產的主要特點就是勞動密集,即人的問題特別突出,主要表現為工人平均文化水平不高、素質參差不齊、安全意識不強、流動性大、缺乏長期有效的安全素質養成。安全文化建設就是解決人的不安全問題的有效手段。其本質以人為本,是以安全管理體系為基礎,促使員工安全行為養成和固化的過程。現在部分建筑施工企業將安全文化建設等同于安全宣教活動,在其建設過程中偏重于“做勢”,而忽略了“做實”,沒有抓住安全行為養成這一關鍵,導致企業安全文化建設過程偏離了核心而效果不佳。因此,探討建筑施工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和策略具有重要意義[1]。
建筑施工現場管理的客體主要為農民工群體,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安全意識淡薄,對事故發生規律沒有認識,僥幸、省事、逞強等情緒強烈;依靠經驗作業,對制度缺乏尊重,不安全行為比較普遍;流動性大,缺乏系統性、長期性、反復性的安全教育;“賺錢”的訴求大于對安全的社會需求,加之建筑施工行業本身為高危行業,導致由于人的因素導致的事故比重大,約占80%。
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發展緩慢,是造成安全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領導層對于安全的漠視,安全投入不足,缺乏對安全管理人員的有力支持,安全生產管理體系不完善,“視安全為安全管理人員自己的事兒”,安全生產責任制落不到位,導致現場人員安全執行不到位,安全水平始終處于依靠經驗而非科學方法進行管理,安全管理工作處于原地踏步的惡性循環之中。
據國家統計局官網數據,2011年建筑業企業數為72280家,截至2020年已高達11萬多家[2]。建筑企業數量眾多,安全管理能力參差不齊,部分私營企業甚至無自身質量管理制度,依賴于人員管理水平而缺少相應的現代化管理流程。物資采購招標材料質量要求不明確,駐場驗收、到貨驗收環節把控不嚴,導致實際進場材料存在質量缺陷,對主要材料實驗缺乏有效的檢驗試驗計劃和方案,驗收人員不足、水平不足,監理履職不到位,承包單位偷工減料,種種情況給質量問題埋下了安全隱患,容易轉化為后期使用過程的安全事故。
可見,在事故相關的四要素人、物、環、管中,人是主要要素,抓住了人的要素,就抓住了安全生產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有效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目前大多數企業的安全生產,仍然不能完全走出“發生事故-整改-檢查-再發生事故-再整改-再檢查”的不良循環的怪圈。對此系統深入思考,基本可以達成共識:監督檢查只是促進安全生產的外因,管理體系和安全措施能實現較高層次的安全,但要從根本上實現長期長效的安全生產,落腳點還在員工身上,最有效的方法在于安全文化。只有突破傳統安全監督管理的局限,用安全文化去重塑每一位員工,從深層次促使員工實現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能安全”的轉變,才能建立健全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安全文化具有導向、激勵、約束、凝聚、美化、協調和同化作用,滲透在安全管理所有活動中的“精髓”所在。安全管理主要是管人,管人最好的方法不是利用制度、處罰進行硬性約束,而是運用文化的潛移默化和長久的影響。安全文化可以向員工傳達正確的安全生產的思維框架、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激發員工的安全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使員工在自覺自律中按正確的方式行事,規范、形成人們的安全行為,促使物的安全狀態、環境的良好和管理措施成效的實現。以良好的以群體穩定文化和群體一致行為引導個體多變的意識和個體不可控行為,最終形成全員同心協力、同頻共振的安全生產合力,促進安全生產水平的持續改進和正向循環。
企業安全文化表現一般由安全理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為文化和安全物態文化組成。
理念安全文化是企業中所有員工共同信守的關于安全生產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職業道德及精神風貌等,包括安全方針、安全理念、安全愿景、領導承諾、管理思路、對安全生產規律和關鍵問題的判斷和認識等。它是企業安全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形成企業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為文化和安全物態文化的基礎。
安全理念文化建設,應以全體員工為主要對象,可以擴展至其家庭和8小時以外的安全,長期反復進行價值觀、思想、認識、態度、責任、法制、價值觀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多角度進行安全文化滲透。
當今社會進入了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呈現出即時性、碎片化、互動性等新的特點。安全理念文化建設應順應新的潮流,開創新的局面。如可以拓寬宣傳渠道,安全宣傳除了現場、辦公室、會議室、休閑場所、食堂、電梯間,除了傳統的文件“上墻”外,還可以“上屏”,“上云”;以微信公眾號為基點擴大安全文化宣傳半徑,點線面結合,公眾號為“點”,微信群為“線”,朋友圈為“面”,適應信息傳遞扁平化的特點;推動安全文化宣傳由單向往雙向、由被動向互動轉變,讓員工都積極參與進來,自發開展安全文化宣傳,企業文化才能潤物無聲,深入每名員工的內心[3]。
安全制度文化是對企業員工的安全行為產生約束性、規范性影響的規章制度,包括管理流程、管理準則、員工行為準則、特殊管理制度、儀式與活動。安全制度文化作為企業規范員工行為安全和物態安全的剛性約束工具,其應用和完善是安全文化建設的保障。
隨著社會發展,舊有的安全生產制度建設理念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安全水平的期望。在新形勢下,建造企業安全文化建設重心應向體系化、標準化轉變。從組織環境、相關方需求與期望、方針、職責權限、領導作用、員工參與、策劃、支持、運行控制、績效評價、持續改進等方面,形成具有建筑施工企業特色的安全生產管理機制。
安全行為文化是指在安全理念文化的引導下,在安全制度文化的約束下,人們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安全行為準則、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安全行為文化既是安全理念文化的反映,也是安全制度文化固化于形的具體體現,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全行為文化建設,應著力提升全員安全生產知識和安全生產技能,促使員工做到“應知”、“應會”。開展安全行為規范化培育,通過崗前培訓持證或培訓后上崗,通過崗中持續性的安全操作技能強化性訓練提高員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護能力。
新形勢下人們的心理行為模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要柔性管理,積極創新方式方法。開展安全文化觀察,及時制止個體不安全行為,避免“破窗效應”的影響。倡導全員參與,可以采用“輪流講班前會”、“一天義務安全員”等類似形式,讓“員工只看、只聽”轉變為積極參與安全生產。通過全員的互動參與,將安全由安全人員的“獨角戲”轉變為全員的“大合唱”,才能做好安全文化[4]。倡導分享文化,建立分享討論隱患、良好實踐、事故案例、親身經歷的險情、知識理念等活動載體,創建濃厚的安全分享氛圍,信息只有經過反復的“折射”、“散射”和“輻射”,才能形成安全文化。群體行為決定著個體行為的方向,個體行為是群體行為的體現。從加強群體安全互助出發,如班組安全文化建設、探索對群體的安全激勵機制,可以更長效地消除個體不安全行為,如“三違、低老壞”。
安全物態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態,是安全文化建設的外在保障,旨在創造一個安全、文明、優美、舒適的工作環境,逐步達到人-機-物-環系統整體優化和本質安全化。
外部環境對人的心理、行為有重要影響。建筑施工企業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物態安全文化建設:完善文化理念上墻,加大宣傳力度,增加覆蓋面,及時更新信息;推廣目視管理:利用可視化標識和看板,傳達安全信息、安全文化,讓“管理看得見”;持續推進5S管理,圍繞打造安全、整潔、舒適、布局合理的作業環境,營造良好的安全作業條件;使作業場所布局更安全,根據實際,推廣人車分離、分區隔離、硬隔離替代軟隔離等措施;做到設備完整、配件齊全、防護到位、布置合理、維保到位、規程明確、標識清晰、記錄齊全,讓設備設施更完好。
政府職能部門監管項目安全生產,施工企業須從自身角度出發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完善企業安全管理體系建設,構成完整的人才梯隊,同時加大管理人員的教育培訓投入,提升管理人員安全水平[5]。從領導層面提高對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意識,加強紀檢部門對于內部的審計審查,避免材料采購、工程招標過程中暗箱操作、降低質量標準等違法行為,同時,在施工過程中格外注重保證安全成本費用的支出,監督安全工程費、安全預防費真實用于安全保證。質量安全方面施工企業需從工程項目一線入手,狠抓進場材料檢驗試驗,確保質量,防止后期修復、返工等損失性。現階段建筑施工企業精細化管理已成趨勢,企業對于誠信、信譽等無形資產特別注重,安全事故的發生,造成施工企業品牌間接損失費直線上升,安全事故對之后市場開拓、工程施工均有不利影響,故對施工企業而言建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從市場監督角度出發對于安全管理需要加強行政安全監管,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出發需要企業自身提高安全管理能力,而對于安全管理不僅僅是政府與企業自身重點關注的要務,更需強化第三方監管,需建立國家級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統,及時披露安全事故信息,對于各施工企業安全管理進行評價評級。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規范現場作業行為[6]。不安全行為是引發安全事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安全系統公開監督舉報郵箱、電話等信息,制定舉報獎勵措施,獎勵費用責令責任企業承擔,提高安全責任方的損失性成本費用。安全生產作業許可管理系統是企業安全文化建設中通過利用信息化技術和防爆手持移動終端實現安全制度行為化和安全行為習慣化的典型應用。該系統的使用,實現了安全制度落地與現場作業捆綁,制度執行可控可追溯,杜絕了工作票證代簽、漏簽的現象,進一步規范了作業許可審批和現場作業行為,為建設企業安全文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生產風險較高,單純地依靠管理手段,比如處罰手段,很難從根本上避免事故的發生。還是要從人這一安全和事故的主體出發,從人的觀念、心理、行為的心理學模式以及個體行為和群體行為的關系入手,從觀念、制度、行為、物態等4個方面,做好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讓好觀念形成好行為,好行為形成好習慣,群體的好習慣形成好文化,提高本質安全文化水平,塑造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為企業的持續穩健發展深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