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銘燦
廣東中正環科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000
在當今世界發展中氣候變化是一項嚴峻的挑戰,有效地對氣候變化進行應對,是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需求,也是構建美麗中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更是履行大國責任、有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所在。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納入碳排放,能夠促進評價管理統籌融合,實現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協調,并形成氣候變化管理的合力,這對于提升碳排放管理效果是有利的。系統總結和梳理碳排放納入環境影響評價的可行性,并構建完善的納入方法,能夠使碳排放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當前我國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體系并不完善,有關內容并沒有充分考慮氣候變化規律,且法律法規中沒有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控制,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無法約束項目及規劃建設中排放溫室氣體的行為。因此,從環境問題層面入手將碳排放納入有關的評價制度中,并從全局出發對環境影響進行評價是必然選擇,其必要性總結如下:
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將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協調與統一,能夠達到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雙重目的[1]。一方面將碳排放納入環境影響評價中,可以借助規劃環評對碳排放量較低的行業進行引導,使之得到優先發展,從而對碳排放高的行業進行限制,促進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另一方面,能夠借助項目環評對有關企業進行“低碳化”篩選,從而構建低污染、低能耗的低碳經濟體系,帶動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還可以通過碳排放測評對行業發展進行引導,為政府開展行業管理提供方向,這也能促進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
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納入碳排放,開展規劃環評,能夠對碳排放量進行系統分析,從宏觀上對能源結構進行調整,實現各個能源項目的有序開展。建設項目環評,還可以對具體項目所對應的碳排放量做出分析、計算與預測,并對項目能源結構進行詳細分析,這能夠促進國家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對能源結構調整帶來有利作用。并且,環評制度還能夠從總量控制方面對能源結構調整帶來有利作用,即借助于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控制,達到低碳經濟發展和減碳發展的目的,也有助于國家能源結構的調整與優化。
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碳排放管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否能夠有效對碳排放量進行控制,會直接影響環境保護的效果。目前我國在對碳排放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往往是從石化等行業的源頭進行消減管理,采用節能減排和結構減排的方式開展工作。在環境保護工作優化以及宏觀調控等方面,環評制度發揮著十分有利的作用,尤其是規劃環評,更是處于決策鏈的前端。在規劃環評過程中,從全局對環境保護思想進行貫穿,能夠從源頭上對碳排放量進行控制,提升環境保護的效果。并且,規劃環評的目的之一就是“促減排、調結構”,這與碳排放控制的方針一致,而在該階段中做好碳排放管理,可以推動項目的順利開展,從更高水平和層次上對氣候變化因素進行設計,有效對氣候變化進行應對。
將碳排放納入環境影響評價中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種普遍共識,很多國家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嘗試,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我國可以在吸收這些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分析,不斷提升碳排放管理的效果。歐盟所發布的《戰略環評指令2001》中明確提出,要重視評價規劃和計劃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要對氣候變化因素進行管理。英國氣候影響計劃組織和環保局在2004年共同制定了《戰略環境評價和氣候變化:從業者指南》,其中提到應當如何在戰略環評中對氣候變化進行考慮,并制定了明確的思路和策略。且還列示了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參考指標以及信息內容等,并對評價程序、評價目標等進行了明確。與此同時,美國聯邦環保署在2009年將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亞氮、二氧化氮、六氟化硫、全氟碳化物等同時列入了“對公眾產生威脅的污染物”中[2]。此外,美國環境署所發布的《清潔空氣法案》規定,取得開工許可的項目要根據實際要求做環境影響評價,而在評價中排在第一位的標準就是證明項目碳排放過程運用了“目前最有效的控制技術”。這些國家的做法都為我國提供了參考和借鑒,我國政府可以在參考這些規范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碳排放體系。同時也說明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納入碳排放是可行的,具有較高的操作性。
將碳排放納入環境影響評價中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更是提升環保效果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已經在有關項目中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并且將氣候變化因素融入了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青藏鐵路項目環評中就鐵路修建工程可能對青藏高原冰川凍土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并以此對工程建設方案進行了完善;為了降低大型火力發電工程項目的碳排放量,在項目環評中倡導引入捕捉和貯存資源化利用技術;在兵器工業集團精細化工以及原料工程項目環評中進行了節能減排和碳排放分析,采用二氧化碳的資源化降低碳排放量,這樣不僅提升了碳排放管理的效果,而且提升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在2021年7月份發布了《關于開展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的通知》,在全國7個地區開展了試點工作,將碳排放納入到環境影響評價中,這些地區分別是陜西省、重慶市、廣東省、山東省、浙江省、吉林省、河北省,且涉及的行業有石化行業、有色金屬行業、建材行業、鋼鐵行業、電力行業以及化工行業等[3]。可見我國已經在很多領域中將碳排放納入了環評中,這些嘗試和做法為更多行業開展環評工作提供了參考,也說明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納入碳排放是可行的,具備推廣和實施的基礎。
將碳排放納入環境影響評價中,離不開先進技術的運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也日益提升,一系列先進的測算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互聯網云計算技術等涌現出來,這為碳排放測算提供了有利作用。在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對這些技術進行運用,通過構建相關的評價體系,科學選擇評價技術工具等,不斷提升碳排放測算的效果。當前國外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引入了很多先進技術,雖然我國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些欠缺,但是將碳排放納入環境影響評價中已經具備了技術基礎,未來國家技術水平還會進一步提升,碳排放納入環境影響評價也會具備更雄厚的技術基礎。
將碳排放納入環境影響評價,離不開完善的法律規范做引導,當前雖然我國政府從多層面出發構建了碳排放法律規范,但是這些規范并不完善,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為了進一步對碳排放進行控制,促進環境影響評價水平的提升,政府應當進一步對法律規范進行健全和完善。首先,建議將碳排放納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技術指南》、《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中,并對必要內容進行修訂和完善,以碳排放達峰目標和中和愿景為導向,從源頭上對環評工作進行開展。其次,要盡快修訂《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4],將碳排放視為重點關鍵內容,借助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專業技術優勢,更好地對碳排放工作進行指導,提升環評的質量與效果。最后,要促進監測體系與監管執法體系的全面融合。要提升溫室氣體監測力度,并將其融入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范疇中。同時,還要構建公開性的碳排放制度體系,明確碳排放管理標準,形成約束和激勵效應,有效引導企業降低碳排放量,實現監管執法的融合與統籌。
碳排放納入環境影響評價中,還需要構建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因為不同行業的發展情況不同,不同企業的主營方向不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不同,所以各行業要根據實際情況構建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并在體系中有效融入碳排放標準,利用合理的手段對企業碳排放量進行測算,以更好地開展環境管理工作。具體來看,各行業協會或者其他有關的負責部門要加強分析,根據行業的實際發展狀況、碳排放情況等確定一個標準的碳排放值,并在行業范圍內構建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各個企業可以根據該指標體系開展生產活動,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此外,為了激發企業參與碳排放管理的積極性,有效降低碳排放量,行業協會以及有關負責部門還可以構建激勵措施,例如每年在行業內部選擇幾個碳排放較低的企業,或者環境影響評價結構最優的企業,對其發放獎勵(可以從資金上直接給予獎勵,也可以從政策或者稅收等方面提供優惠),而對碳排放量較高或者環境影響評價結果不好的企業進行懲罰。這樣能夠在行業中形成競爭氛圍,進一步提升企業碳排放管理的積極性。
當前處于信息化時代,各個行業發展都離不開信息化技術,將碳排放納入環境影響評價中,也需要構建完善的互聯網平臺,通過平臺對各項信息進行一體化記錄和保存,更好地提升碳排放管理效果,增強環評的有效性[5]。這需要政府加強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的升級與改造,使企業事業單位對碳排放數據信息、污染物排放信息等進行統一性采集與管理,促進各種數據信息的有機互動與交叉校驗。同時,相關的碳排放管理單位也要構建一體化體系,對環境影響評價和碳排放管理等有關的數據信息進行一體化上傳和處理,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對這些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與篩選,更好地明確碳排放管理的效果,為政府作政策規定提供指引。此外,還可以在重點行業中開展碳排放與排污許可管理試點研究工作,選擇有關行業進行小范圍試點,在取得理想成效之后,再在各行業進行推廣和運用,最終形成全覆蓋的碳排放管理體系。當然,在開展試點工作過程中,要對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效運用,借助平臺、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對試點效果進行匯總,并做好各類信息的梳理與整合,為后續推廣碳排放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指導。
將碳排放納入到環境影響評價中具有較大的可行性,一方面很多國家已經做出嘗試,對我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因素在我國環境影響評價中已有實踐運用,并且技術水平日益先進,為碳排放納入環評做好了鋪墊,所以我國應當積極將碳排放納入到環境影響評價中。為了促進這一工作有效開展,文章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方法和思路,即加強頂層建設,完善法律規范;構建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信息平臺,促進碳排放管理一體化,希望為有關人員提供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