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二剛,陶志軒
(皖南醫學院體育教研室,安徽 蕪湖 241002)
1994年,Spady提出了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教育,該理念以學生未來的工作規劃和需求為教學導向,以成果產出為核心反向設計課程體系,進而使學生逐級達到學業頂峰。醫學院校因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其體育教學應以醫學生的職業規劃為導向,并以運動處方和健康評估成果指標為切入點,培養出既懂“體”又能“醫”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但已有調查顯示,由于在校期間缺乏系統、有針對性的訓練,在實際的工作中,醫學生對于慢性病預防和控制思維還停留在概念層面,不能給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病人制定行之有效的運動處方?;诖?,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如何以OBE理念為指導對醫學院校體醫融合體育教學模式提出優化策略,進而為醫學生培養提供新的理論依據,是目前醫學院校體育課程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體育學和醫學都以人體科學為基礎,通過疾病預防或藥物治療手段,確保個體的機能發展與健康,二者在教學中具有天然的共通點。在高等醫學院校體醫融合體育教學中融入OBE理念,滲透以醫學職業為特征的教學內容,可以借助學校強大的醫學基礎,為“體”“醫”互通和結合提供便利條件和良好氛圍。體育學中的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等課程內容,可以擴展醫學專業同類課程的深度和廣度,提高醫學生依據患者病情進行體育康復治療的能力;醫學中的康復學、免疫學、人體解剖學等課程,可以引導醫學生在全面掌握醫學理論知識體系的同時,將運動處方和疾病預防放在重要位置,有針對性地指導他人進行康復鍛煉與治療。綜上,OBE理念下醫學院校體醫融合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不僅是落實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更是新時代下醫學生素質提升的必然要求。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有序構建,是現代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健康運行的主要標志之一。隨著“大健康”“治未病”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我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已覆蓋城鄉,其大專以上學歷的服務人員比例已達65.4%,且74.1%的居民愿意與其中的全科醫生建立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但由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壓力大、發展空間有限,體醫融合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流失嚴重,加之機構間信息、技術、硬件、人員等資源共享不夠,兼顧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服務的人才缺口在急劇增大。因此,醫學院校體育教學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必然要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融入OBE理念,讓醫學生不僅具備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健康管理的公共衛生服務意識與技能,更能掌握促進機體功能恢復與慢性病治療的知識和方法,從而積極投身公共健康服務工作,實現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由以“治病”為核心轉變為“以維護健康”為核心。
隨著社會發展和深度老齡化的加速來臨,我國慢性疾病呈現病人多、患病時間長、治療費用高、服務需求量大等特征,已成為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數據顯示,我國亞健康人群占總人口的70%左右,每年因慢性病而死亡的人數高達737.6萬人。現階段,大批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單靠臨床藥物治療和簡易康復鍛煉,很難達到預防、控制、減輕癥狀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效果,這就迫切需要醫療和教育機構將健康關口前移,積極尋求“主動健康”的路徑。在此背景下,以醫學院校為試點開展OBE理念下的體醫融合體育教學模式,進而推廣到普通高校之中,為普通大學生提供科學健身方法指導、運動傷害防護教育以及運動風險評估等知識,使其走向工作崗位后依靠醫學的思維和方法進行科學鍛煉,這正是貫徹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要求。
OBE理念強調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聯動的結果,在表述上必須清晰、準確。但從調查上看,我國醫學院校體育教學目標雖表面上追求“大而全”,涉及“體育習慣”“團隊協作能力”“體育精神”等表述,但由于缺乏調研,盲目套用情況比較普遍,大多顯得籠統、模糊、定位不清晰、可行性不足,因而與醫學生培養目標適應度不高。調查顯示,醫學院校對運動解剖、運動生理、運動養生、體育保健等醫療體育課程教之甚少,加之理論和實踐教學在學時劃分上比例嚴重失衡,影響了醫學生整體體醫融合成果指標的實現;同時,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方法不夠多元,仍以灌輸式技能教學為主,對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翻轉課堂等信息技術的應用較保守,在激發醫學生運動興趣、促進醫學生心理發展和強化自我鍛煉意識等方面較為欠缺,導致醫學生的體育鍛煉往往隨著課程結束而中止。
OBE理念強調體育教學效果的延續性,主要通過體育價值的內化于心,進而影響醫學生的學習生涯直至工作后的整個人生。大多數醫學生畢業后在醫院、衛生所、防疫站等部門從事預防、醫療、保健等工作,其不僅是治病救人的醫療人才,更是提供科學鍛煉的健康指導人才。而縱觀當前醫學院校的體育教學,由于同醫學的契合度較低,未能結合醫學生的知識能力、專業特點、職業需求等及時修訂教學大綱,加之對預防醫學、運動處方原理、運動損傷與預防、運動健康效益等關注不夠,難以發揮醫學體育的醫療、保健、康復、健心、競爭、合作等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體醫融合體育教學模式的缺乏構建,影響了“以人為本”“健康第一”“成果導向”等教學理念在醫學院校的執行效果,并最終導致培養的醫學生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
基于OBE理念的教學模式,強調依據學習成果反向設計教學內容和知識能力模塊,這就需要教育執行者合理整合教育資源,確保每個醫學生都能得到能力范圍內的最大成功。醫學院校雄厚的醫學師資力量是體醫融合模式能夠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保障,但由于體育、醫學資源整合不力,體醫融合的教育功效并未真正發揮出來。具體而言,醫學院校體育課程缺乏成果導向的頂層設計方案,各行政、教學分管領導并未在管理體制、制度建設、機構設置等方面重視體、醫資源整合問題;體育教師缺乏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積累,阻礙了醫學院校體育教育走體育鍛煉同醫療保健協同發展之路;醫學教師缺乏體育專業知識的清晰認知,加之與體育教師互動有限,在講授人體解剖、康復治療、醫學免疫等知識時,不能通過運動的角度進行針對性的解釋,進而影響到醫學生專業醫學能力的提升。
體育教學評價包括對體育教師教學質量和對醫學生體育學習效果的雙重評價,其合理與否,直接關系著體育教學的質量好壞?,F階段,從諸多醫學院校調查得知,體育教學評價往往局限于運動技能、體質健康水平等易于量化的共性指標上,而未依據醫學生的職業特點制定出個性的評價指標,因而不符合OBE理念下醫學生的整體培養質量要求。具體而言,對體育教師的評價過于注重課堂教學基本功,而對課外輔導、思政融入、體醫融合等關注不夠,忽視了教師對醫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醫學能力的培養;對醫學生的評價往往單一和滯后,常常重點關注醫學生體育成績是否“達標”,忽略了對醫學生學習態度、團隊精神、運動習慣養成等的培養。另外,在評價方法上普遍采用終結性評價,無法對醫學生的隱性培養指標進行評價,因而對醫學生培養的貢獻度有限。
OBE理念下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應圍繞醫學生的職業崗位需求特點,以體醫融合成果指標點為突破口開展特色體育教學內容,使醫學生能夠真正幫助他人提高生活質量。第一,學校應將體醫融合復合型人才培養納入學科建設、專業發展規劃,加大制度、機構、環境等方面的投入,通過創造良好的“體醫融合”氛圍,激發醫學生的學習熱情,助其提升多學科知識的綜合素養和應用能力。第二,首先,教師應堅持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醫學生發展相協調,構建體育課程方案的體醫融合成果目標,然后將其分解為核心能力指標、具體能力指標和課堂學習目標,進而確保醫學生的預期學習成果目標清晰、明確、具有可操作性;其次,依據構建的學習成果目標地圖,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任務,確保醫學生順利達成體醫融合指標任務;最后,借助體醫融合體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習目標的導向和監控功能,提升醫學生的職業體能、體醫結合及職業適應等能力。第三,醫學生要樹立體醫融合思維,在習得運動興趣、運動能力和運動習慣等基礎上,加強健康運動指導、醫療體育能力等的學習,為其未來職業生涯更好更快且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高等教育階段是醫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關鍵階段,在醫學院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是否以OBE理念為指導將體醫融合教學內容及預期成果目標貫穿其中,直接決定著醫學生畢業后能否真正成才。第一,對原有體育課程內容進行加工和改造,構建體育理論與醫學理論、體育實踐與醫學實踐互通有無的教學內容體系,全方位提升醫學生“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應用能力。第二,針對不同學制的醫學生,在體育課程設置上采用1~4學期必修(體育俱樂部)課、5~8學期公共選修課的形式,通過實例或素材豐富的科學研究展示,穿插運動中暑、心肺復蘇、骨折與搬運、野外避險等突發性應急處理,增強醫學生非醫療健康干預的技能水平。第三,明確不同醫學專業體育教學的內容及目標,進而實現OBE理念下體醫融合教學模式的特色化。具體而言,針對臨床醫學、全科醫學專業開設運動處方教學,重點傳授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運動處方療法;針對護理學專業開設形體訓練、瑜伽、體育舞蹈等鍛煉內容,為醫學生未來奠定良好的形態、體能和禮儀基礎;針對中醫專業和肥胖、體弱、肢體缺陷等特殊群體醫學生,重點開展功能康復訓練、醫務監督等課程內容,并穿插簡化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健身氣功等的傳授,在繼承和弘揚傳統醫療體育養生功法的同時,為其職業生涯更好地發展提供助力。
高等醫學院校是培養優秀醫學生的重要基地,承載著建設健康社會、健康中國的重要使命,其師資隊伍建設直接決定著醫學生體醫融合成果指標的實現程度。第一,學校應依據構建的體醫融合體育課程成果指標體系,加強行政、教學部門的協同配合,配備合適的教材、大綱并給予政策和經費支持,進而為OBE理念在醫學院校體育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第二,體育教學部門應開展相關教學技能培訓,不斷提升體育教學團隊的整體體醫融合能力和教學水平;同時,加強體育教師和不同醫學專業教師的交流和合作,進而打破體醫學科壁壘,保證以體醫融合成果指標點為落腳點的教學計劃能夠順利實施。第三,體育教師首先要利用課余時間主動學習康復醫學、運動解剖、緊急救護、慢性病預防與治療等知識和技能,從而具備開闊醫學生專業視野的能力;其次,要充分解讀OBE理念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目標性,合理利用慕課、微課、雨課堂、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手段,達到高效實現教學成果目標之目的;最后,要充分發揮體育課堂師生互動直觀、及時、無隙的教育優勢,積極融入思政、健康、心理、人文、生命等教育元素,不留痕跡地對醫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五育”能力的培養,進而為新時代下醫學院校體育工作增添新內涵。
醫學院校在OBE理念指導下,構建多維、科學、客觀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可以判定醫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體育學習態度和職業能力發展水平,真正讓體醫融合思想落到實處。第一,通過教師自評、同事互評、醫學生網評和督導評價等,對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課余輔導與訓練中表現出的專業技能素質和體醫融合授課能力進行評價,進而在糾偏和改進中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第二,將醫療體育納入評價體系,在保證醫學生身體素養、運動技能考核的基礎上,重點考查醫學生能否依據具體病例進行分析、診斷和處置,開具出合理的醫療運動處方。第三,在評價形式和手段上要理論、技能和實踐操作相結合,注重定量和定性、階段和綜合、自評和互評相結合;同時,要優化評價工具,善于采用等級評價或者敘述性術語對醫學生的學習成效作出綜合評價,進而發揮優勢互補關系,在敏感識別醫學生進步程度的同時,能夠直觀評價醫學生的注意力、理解和努力程度。第四,體育教學評價設計不僅依靠學校的目標定位和教師的教學經驗,更依賴于醫學生學習需求、社會需求的反饋評價,因此,要充分收集醫學生實習單位、工作單位的社會評價意見,促使體醫融合體育教學環節和質量監督形成合力,從而全面提升醫學生的綜合素養與能力。
醫學院校因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其體育教學應以醫學生的職業規劃為導向,以培養體醫融合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但從目前來看,由于在資源整合、推進路徑等方面尚處于探索階段,體育教學對醫學生培養的貢獻度有限。因此,應積極找準體育與醫學有機融合的契合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推進優化策略,使體醫融合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而確保OBE理念能夠在醫學院校體育教學中順利實施,并最終為健康中國建設奠定堅實的健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