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教育局中小學教研室 王 洋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素有“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稱。瞻彼洛水泱泱,詩學濫觴于此;老子西出函谷,道學發源于此;孔子入周問禮,儒學興盛于此;東漢白馬馱經,釋學首傳于此;二程遺書經說,理學發軔于此。五千年日精月華孕育了厚重的河洛文明!熹平石經、龍門題記、千唐志齋、北邙石刻……一個個閃耀在書法史上的名詞讓尚書之風自古在洛陽盛行。近年來洛陽市中小學充分利用豐富的地方歷史文化課程資源,發揮藝術學科育人功能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構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小學書法藝術課程。
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頒布以來,針對《課標》修訂進行的系統性設計,在核心素養培育、課程內容結構、學業質量標準等教育熱點中,“核心素養”一詞成為了關注的焦點。洛陽市充分利用地方社會文化資源:如造像題記、碑碣石刻、名家書法等藝術資源;石窟開鑿、金石刻字、碑版傳拓、書畫裝裱等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資源;以及與書法有關聯的文化景觀、文化遺產和遺跡、優秀的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藝人及其工作室或作坊等重要課程資源。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地方藝術課程內容多樣化,營造自主選擇的學習環境創造了條件。滿足了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需求。
中國書法藝術獨特,與傳統文化相表里,與民族精神成一體。2015年洛陽市教育局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首個區域性書法教育規劃性文件《洛陽市中小學書法教育2015—2020學年五年規劃》。此后,又于2020年相繼出臺了《洛陽市中小學書法教育第二個五年規劃》。兩個《規劃》要求:“充分利用特有的名勝古跡等資源,拓展書法學習空間。”洛陽市教育局中小學教研室按照規劃制定方案,利用本地豐富的博物館、藝術館、名勝古跡等書法文化資源,鼓勵中小學校將地方書法文化融入書法美術教學,開發特色校本課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洛陽市地處中原,素有“千年帝都”之稱。這里人文積淀深厚:熹平石經、辟雍碑、龍門造像題記、會圣宮碑、顏真卿墓、王鐸故居、千唐志齋等是重要的書法文化遺存。洛陽市中小學校利用深厚的人文資源,以“詩書洛陽”文化環境為載體,定期組織學生到龍門石窟、洛陽博物館、千唐志齋開展書法研學。帶領學生參觀碑刻,邀請專家從筆法、結體、刻工、傳拓、臨摹等方面給學生講解書法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臨帖、創作和鑒賞能力。使學生感受漢字和書法的魅力,激發了學生熱愛漢字、學習書法的熱情。
審美感知是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洛陽市部分學校開發的“碑刻書法藝術課程”通過重點對《會圣宮碑題記》臨摹、欣賞,解讀歷史文化與書法藝術融合形成的獨特藝術語言。讓高中學生聯系北宋兩京制度、抑武揚文國策等相關歷史知識,與同一時期的北宋書法作品《富弼墓志》進行比較,進行整體觀察與欣賞,感受兩件石刻藝術形式在造型、字體、材質、肌理等形式特征方面的異同。鼓勵學生搜集北宋墓志、碑刻、陵墓雕塑等相關藝術資料,閱讀北宋及遼、金、西夏歷史文獻,通過思考和討論等方式發現《會圣宮碑題記》重要的書法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從楷書的造型特征、雕刻石質材料硬度、傳拓藝術的表現技法、北宋館閣體書法風格以及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脈絡等方面解讀古代書法作品所傳達的信息,從而辨析現實生活中的視覺文化現象。幫助學生在現實中通過審美感知獲得藝術知識和有益信息,樹立正確的圖像識讀意識,主動適應豐富而復雜的現代生活,更好地全面發展。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自古就有“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譽。洛陽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都城,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執政。洛陽出土了大量的歷代石刻,包括碑刻、造像、翁仲、墓志等,其中不乏書法名碑,諸如:東漢《侍廷里父老買田約束券》、東漢《肥致碑》、東漢《熹平石經》(殘塊)、西晉《辟雍碑》、北魏《元懌墓志》、唐張旭書《嚴仁墓志》、唐顏真卿書《郭虛己墓志》等,為中小學校開展書法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嚴仁墓志》是唐代草書大家張旭的重要楷書代表作,通篇點畫瘦硬、端莊平穩、運筆雄健,對中小學生學習硬筆楷書,體會硬筆書法起筆、行筆、收筆的運筆感覺,感受硬筆書寫中的力度、速度等變化具有重要作用。洛陽市部分學校將《嚴仁墓志》字體縮小,編寫硬筆書法藝術課程,利用習字格指導學生較好地把握《嚴仁墓志》范字的基本筆畫、偏旁部首,能夠借助習字格把握《嚴仁墓志》的筆畫和間架結構特點,使硬筆書寫更加規范、端正、整潔。
《郭虛己墓志》是唐代楷書大家顏真卿的重要代表作,對中小學生用毛筆書寫楷書,熟練地掌握毛筆運筆方法,體會提按、力度、節奏等變化具有重要作用。洛陽市部分學校將《郭虛己墓志》范字放大,編寫毛筆楷書藝術課程,利用習字格指導學生較好地把握《郭虛己墓志》范字筆畫、偏旁、部首之間的位置關系。在此基礎上,各中小學經常組織學生到洛陽偃師博物館現場觀摩,在與碑刻的零距離接觸中體會張旭、顏真卿書法的正大氣象。體會張旭、顏真卿的師承關系,學習從筆畫、結構、章法以及內涵等方面欣賞書法作品的筆畫規范,結構勻稱,端正美觀。真正做到以書寫實踐為基本途徑,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洛陽市部分學校開發的“嚴仁墓志硬筆書法課程”“郭虛己墓志毛筆書法課程”重點將唐代楷書與中小學硬筆書法技法、中小學毛筆書法技法融會展開。使中小學生通過“嚴仁墓志硬筆書法課程”“郭虛己墓志毛筆書法課程”的學習,形成楷書空間意識和間架意識;比較《張旭嚴仁墓志》和《張旭古詩四帖》不同的楷書、草書書體,比較顏真卿不同時期的楷書作品《郭虛己墓志》和《顏勤禮碑》,體會楷書藝術語言的異同。學生的書法藝術創作是他們精神生活中十分獨特的一個范疇,是鮮明揭示每個孩子個人獨特性的一種自我顯示和自我肯定。所以,要鼓勵學生聯系所見所聞進行藝術表現。“嚴仁墓志硬筆書法課程”“郭虛己墓志毛筆書法課程”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唐代碑刻楷書造型,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鐫刻、傳拓技藝發揮想象、巧妙構思,深刻理解書法藝術別具意味的視覺形象,表達自己的意圖、思想和情感,并能夠聯系現實生活及歷史、語文、美術、書法等學科知識,養成自覺運用藝術表現能力,解決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問題的良好習慣。
“文字”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和城市的形成、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并稱為人類“文明”誕生的三大要素。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陳列的大量綠松石器、陶器上出現的刻畫符號正是夏朝時期文字形象的冰山一角,是中華文字萌芽的曙光,為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教學,鞏固提高課堂書法學習成果,認識中國書法的豐富內涵和文化價值,提升中小學生文化修養,提供了重要的延伸空間。眾所周知,甲骨文是中國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按照一般文字演化規律,作為成熟文字的甲骨文,之前肯定需要一定的演化時間,而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刻畫符號正是這段演化過程的重要物證。洛陽市部分學校將二里頭刻畫符號資源與現行中小學書法、美術、語文、歷史等課程結合,打通學科界限,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開發了“洛陽古文字遺跡書法藝術課程”。學生通過課程研究包括二里頭刻畫符號在內的相關歷史、文化知識,更深刻地理解了漢字與中華文明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更加熱愛書法文化,熱愛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
創意實踐指在藝術活動中形成創新意識,運用創意思維和創造方法。洛陽市部分學校開設“洛陽古文字遺跡書法藝術課程”,讓學生通過感受古文字的造型、組合、間架以及發展演變,識讀二里頭刻畫符號、洛陽出土甲骨文、商周青銅器銘文等。分析古文字資源與哲學、歷史學、考古學、語言文字學,乃至書法篆刻以及某些技術科學等學科領域所具有的學術研究價值,進而理解中國書法融會創新、源遠流長的演進歷程。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能養成創新意識,用跨學科的方式學習古文字書法藝術,借鑒從二里頭刻畫符號到甲骨文、商周青銅器銘文演進中的創意和方法,運用創造性思維,嘗試融合不同地域文字,如: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商周甲骨文。引導學生對文字造型、風格進行分析,思考文字與人的關系,探究文字造型的創意原理。同時指導學生對文字的功能、造型和周邊文化環境進行符合實用功能與審美要求的創意構想。借鑒二里頭刻畫符號書法藝術中的造型特點,以毛筆臨摹、創作予以呈現,不斷加深對文字造型的理解。朱光潛先生說過:“沒有哪一條是學好美學的唯一的路。”[1]所以在“洛陽古文字遺跡書法藝術課程”中教師不預設藍圖,不預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從而尊重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適應時代的創意實踐素養。
洛陽龍門石窟以其真實、完整而具有典型時代特質的文物風貌,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2]清代學者武億在《伊闕諸造像記》中說:“龍門不僅為石鐫佛場,亦古碑林也。”龍門石窟保存了北魏至民國年間的造像題記、刊經、藥方和游題2800余品,30余萬字,刊刻之浩瀚、年代之蟬聯、書體之豐富、書法之精絕,在中國書法史上可謂得天獨厚、無與倫比,被世人稱為“伊闕摩崖碑林”。“龍門二十品”是選自龍門石窟古陽洞、慈香窯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龍門二十品”魏碑書法是在漢隸和晉楷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形成了渾穆雄強、端莊大方、剛健質樸的獨特風格,是公元6世紀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重要代表。
以氣象宏偉、包蘊萬方享譽中外的龍門石窟,是中原藝術家以無限智慧遺惠于后人的一座具有視覺審美和思維認識雙重價值的文化遺產。[4]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文化理解是指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藝術作品、藝術現象和觀念。洛陽市部分中小學在藝術書法課中開設“龍門石窟題記書法藝術課程”,課程選取“龍門二十品”中《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公元502年)、《始平公造像記》(公元498年)、《北海王元詳造像記》(公元498年)等代表性作品,從書法筆勢、結字、章法等方面體會“魏碑體”入筆露鋒、隸意濃厚、逆入平出、轉折方整、收尾上揚、楷勢不足、結體稚嫩等特征。通過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王珣《伯遠帖》典雅飄逸、瀟灑靈動的藝術風格相比較;與埃及盧克索卡爾納克石刻文字、美索不達米亞蘇美爾泥板文字寫實樸素、溫和明朗的藝術風格相比較,發現“龍門二十品”中沉著厚重、氣勢雄渾的書法風格特征以及中國書法特有的抽象凝練、超逸峭勁之美。
通過“龍門石窟題記書法藝術課程”的學習,鼓勵學生在接觸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龍門石窟題記書法藝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象和觀念的習慣。了解了中國書法藝術這一特殊的美術現象與中國歷史文化的關系;認識書法作為中華優秀傳統藝術的文化內涵及獨特魅力,從而進一步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一種藝術的產生和發展,絕不會是一項孤立的活動,必然會與它的歷史傳統、地理位置以及當時與之相互動的各種社會因素相關聯。[5]在對龍門造像書法與卡爾納克石刻文字等域外文字藝術的比較中,啟發學生理解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和時代的美術作品所體現的文化多樣性,從而尊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領域藝術家創造的燦爛文明。
建設文化強國,必須發揮好書法教育的奠基性作用,必須發揮好書法教育先導性作用;構建“五育”并舉育人體系,必須發揮好書法教育“一科多教”的育人功能。書法如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成為培養中小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一個有效載體,久久為功,馳而不息。洛陽市書法教育立足于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幾十年初心常駐,矢志不渝。新時期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洛陽充分利用以造像題記、碑碣石刻、名家書法為代表的地方社會文化資源開展藝術教育教學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今后的書法教學實踐中要進一步拓展中小學書法教育的空間,將課內書法教育和課外鄉土藝術資源有效銜接,豐富書法課的思想和文化內涵,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歷史文化的深度融合。通過書法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愛國情懷,進而促進基礎教育的全面發展。
注釋:
[1] 朱光潛.談美·談美書簡[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113.
[2] 張乃翥.龍門與西域文明[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3.
[3] 宮大中.龍門石窟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408.
[4] 張乃翥.龍門與西域文明[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55.
[5] 趙聲良.敦煌藝術十講[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