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不計追殺之仇,拜管仲為相,爭霸中原;曹操光腳迎接許攸,最終蕩平天下;李世民不拘一格用人才,開創大唐盛世。歷史上的賢明君主,無一不是胸懷廣闊,禮賢下士之人。
陳仲舉禮賢
原文
陳仲舉言為士則①,行為世范,登車攬轡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③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④:“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⑤。”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⑥ ,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注釋
①陳仲舉:名蕃,字仲舉,東漢桓帝末年,任太傅。士:讀書人。則:準則,標準。
②登車攬轡:坐上車子,拿起韁繩。這里指走馬上任。攬,拿,提;轡:套馬的韁繩。
③徐孺子:名雅,字孺子,東漢豫章南昌人,是當時的名士、隱士,為人高潔。
④主簿:掌管文書的官使,是屬官之首。曰:報告,稟報。
⑤府君:對太守的敬稱。廨:官署。
⑥式,通“軾”,古代車前用作扶手的橫木。商容:商紂時的大夫,當時被認為是賢人。閭,指里巷。
譯文
陳仲舉的言談是讀書人的準則,行為是世間的規范。為官剛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南昌就問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簿報告:“大家伙兒的意思是請您先到官府去。”陳仲舉說:“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墊席都沒坐暖,先去賢人商容的住處去表示敬意。我禮敬賢人,不先進官府,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主題賞析
執政以德,行政為民,不避強權,禮賢下士,自古便是百姓衡量官員品位的尺度,陳仲舉的言行不愧為讀書人的準則,行為不愧為世間的典范。
延伸閱讀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后,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但是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并沒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國君,愿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可是三年過去了,千里馬還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并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三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燕昭王認為有道理,就拜郭隗為師,并修筑了“黃金臺”,作為招納天下賢士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愿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于打敗齊國,奪回了被占領的土地,一步步強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