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周圍 史衛燕
在創業群體中,年輕人是不能忽略的新生力量,他們身上有新時代的印記——獨立進取、充滿理想。創業途中,難題此起彼伏,崩潰時有發生。堅持還是放棄?年輕的創業者們,作出自己的選擇。
先行者
? 又是一頓邊工作邊匆忙吃下的午餐。23歲的向佳玥創業3年來,手機、電腦不離身,不自覺進入了“全天在線”狀態。她的創業回憶里充滿酸甜苦辣——
? 2019年底,她開始在長沙創辦民宿,從最初的3間發展到現在的26間。彼時正是國內民宿飛速發展的時期。學生時代的向佳玥出門旅游時,接觸并愛上了這種生活方式——美觀、文化特征明顯、互動體驗多。大學畢業后,向佳玥選擇全身心投入創業,開啟經營民宿的創業之旅。
? 創業者的忙碌超過預期。她從早上睜開眼睛,就要規劃一天行程,接打客戶電話、線上推廣運營、訂單處理、線下房間維護等,一直忙到深夜。“我之前以為裝修完房子就完成了創業,但后續的運營管理和維系客人才是真正的開始。”向佳玥說,看房子只是開辦民宿的第一步,后續要跟蹤了解當下流行風格的變化,在硬裝和軟裝上保持積極活躍的審美。
? 由中國傳媒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聯合風投機構500 Global共同編制的《2021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顯示,受訪大學生中,96.1%的大學生都有嘗試創業的想法,然而真正付出行動的只有14%。
? 大學生創業之路上的先行者們,往往果敢主動、敢為人先。
? 2016年被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錄取后,陳清宇帶著家里東拼西湊的1萬元來長沙求學。在陌生的城市舉目無親,他靠兼職為家里減輕負擔。2017年,他看到新媒體蓬勃發展中的商機,嘗試搭建一個集外賣信息、交流互動為一體的校園應用小程序。盡管原始想法不錯,可沒有商家愿意相信一個毛頭小子。
? 陳清宇先從身邊人開始推廣,再擴大至其他班級。功夫不負有心人,日復一日宣傳、推介后,他在一家燒烤店籌到了第一個1000元,在一名老師處籌到第二個1000元。這2000元的啟動資金,幫他把項目一點點做起來。隨后多家餐飲店陸續入駐,業務范圍擴大至“表白墻”、周邊信息發布等,每個月營業額能達20萬元。“在學校電梯里聽到同學談論吃什么時,有人提出用我的小程序點餐,我內心很驕傲。”陳清宇說。
? 2019年大學畢業后,蔣連超來到洞庭湖畔的沅江市,成為一家農業公司的股東及聯合創始人。他們以養殖、種植為主業,通過流轉農民土地,建立起以蘆花雞、貴妃雞和珍珠雞為主要品種的大型養雞場,目前在欄3000羽。同時,他們還打造了一個占地500多畝,集休閑農旅、中小學勞動教育基地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
? 蔣連超認為,農業要有全局觀意識,不能僅著眼于第一產業,應往二三產業延伸,形成產業鏈。為了提高農產品品質,他的團隊摸索出農業精細化運作模式,對養雞場進行提質改造,研究雞的喂養專利、制作配方專利,并創新打造雞蛋、雞肉溯源系統,采用高科技設備設施,向現代農業目標邁進。
同路人
? 《2021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顯示,大學生最看好的創業領域前三分別為: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新一代信息數據、大消費。互聯網產業成為大學畢業生創業的首選,而借助移動互聯網媒介的加持,傳媒領域的創新創業風口也越來越多。
? 需要創新創意頭腦的視頻文創產業里,年輕人人頭攢動。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有“中國V谷”之稱,15.75平方公里的園區內,聚集著4400多家視頻文創企業。
? 因為看好長沙的營商環境,陳清宇選擇在這里創業。入駐“馬欄山”后,他享受到園區的多項創業幫扶政策,如房租減免、優秀作品獎金、辦稅優惠等。
? “馬欄山”的創業氛圍很好。“和圈子里的年輕人交流時,我感覺很輕松,也能遇見志同道合的人,啟發新的靈感。”陳清宇說,在電腦前、吃飯時、拍攝中,不經意碰撞出許多創意點子,“小伙伴們給了我很大的力量,他們在身后,我感覺有了依靠”。
《2021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顯示,32.3%想創業的大學生認為自己需要一個能協助執行的合伙人。
? 蔣連超等6位合伙人中,除了大股東,其余都是年輕人。做農業周期長、收益慢,投資一時半會兒看不到回報,一些招來的大學生不久就離開公司。2021年,一位好友陪伴他創業9個月后,在微信上留下“大好前程陪你走一段,該謀生還是得謀生”的消息,決定離開。這不是第一次有伙伴離開。送走好友后,蔣連超忍不住號啕大哭,甚至懷疑起自己創業的初衷。
? 把想法變成商品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創業中基本無休,小伙伴們常常身兼數職,有時過年還要加班。蔣連超說:“我有時責怪自己,恨自己能力不夠,拉來學弟學妹一起創業,卻給不了太多補貼,還讓他們受苦。”蔣連超心里愧疚,但沒打算放棄,反而是更加辛勤苦干。如今,公司有了30多位員工,近一半是“90后”“00后”,蔣連超說:“從認可我的人,到慢慢認可我的事業,不斷有新鮮力量加入,為山村帶來活力和新希望。”
向未來
? 創業者,往往有一顆強大的心。《2021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顯示,成功創業者的人物畫像包括不怕“臟”的手、聰明的“大腦”、一顆“超大心臟”和不敏感的“痛覺神經”。
? 對于向佳玥來說,她創業的3年中,疫情的反復始終伴隨,旅游行業尤其敏感。一旦疫情形勢出現波動,線上訂單就立即“回應”——這種波動往往來勢快、影響久,由于民宿的租期比一般租戶長,通常三五年起步,民宿從業者要承擔得往往更多。
? 應變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向佳玥和其他民宿主交流發現,民宿生活設施齊全,疫情來臨時,將房間與長短租相結合,能較快出租,降低空置率。大多數民宿從業者都選擇了這種方式,他們沒有表現得消極:“不能原地踏步,只能趕緊想辦法!”
? 2022年6月,人社部向社會公示18個新職業信息,其中就包括民宿管家,這讓向佳玥更有斗志。她計劃成立一個工作室,專門從事民宿設計,幫助更多從業者運營。
? 《2021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顯示,大學生創業的熱度并沒有顯著減退,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在更理性地看待創業。同時,伴隨就業心態的變化,大學生的創業熱度也逐漸歸于理性。
? 創業半年時,大學學習測繪工程專業的蔣連超,看到同學紛紛在穩定的工作崗位上有所發展,而自己仍在小山村養雞養鴨、培育果樹,也曾感到落差和不平衡。“夢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創業沒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光鮮。”創業3年來,蔣連超的心態從一開始的興奮沖動,途經過山車般波瀾起伏后,逐漸走向平穩。在他看來,經歷的迷茫和掙扎終會變成寶藏和經驗。漸漸地,他欣喜地看到公司的變化——銷售農產品種類逐年增多,銷售額增加,員工每年的分紅變高……公司有一定社會影響力后,有的合伙人主動回來了。
?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2022年,蔣連超參加“創青春”湖南省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時,有66個鄉村振興項目參加比賽,這讓他更有信心,“農業是國之根本,發掘農業農村資源,投身其中,我感覺很有奔頭”。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