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逸超
小提琴是現代管弦樂團弦樂組中的常用樂器,素有弦樂之王、樂器王后等稱號。小提琴具有寬廣的音域、優美動聽的音色,可依托豐富的表演技巧傳達音樂藝術思想與情感,給人以極好的音樂美感享受。小提琴作為擦弦樂器,靠弓毛與弦的摩擦發出聲音,這決定了其發音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為了保持良好的演奏狀態,提高小提琴的演奏發音效果,必須深刻認識小提琴演奏中發音的重要性,把握其發音基本原理與規律以及影響其發音的要素。
音樂是一門反映現實生活的情感藝術,依托組織音的方式構建聽覺意象,將人引入音樂內容塑造的情境氛圍之中,給人以極強的心靈沖擊。小提琴作為表達音樂情感和詮釋音樂思想的載體,如何發音是其演奏的核心。也就是說,如何讓小提琴演奏出優美動聽的聲音是提高聽者藝術感受的關鍵。小提琴藝術發展至今,其演奏效果不是單一固化的,每一位小提琴演奏家都在實踐中竭盡全力地追求最好的聲音美感,但他們呈現的聲音美感效果卻各不相同。這并不是說某些演奏家的演奏出現了錯誤,而是他們對聲音美感的感知是不同的,因而造就了他們不同的聲音審美追求。
雖然不同小提琴演奏家有不同的聲音美感追求,但他們在演奏小提琴的時候,都能準確界定什么是優美動聽的聲音。正如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俾托維茨基所說:“只要所發的音性質上是圓潤的,這便是優美的聲音。”具體來說,小提琴演奏出來的優美的聲音,具有振動充分、傳送力強、共鳴大的特點,能夠給人以明亮、純凈的聲音質感。顯而易見,判斷小提琴演奏發音的好壞往往不會局限于理論,而是在腦海中構建聲音表達過程,依托對聲音效果的感知,在不斷的實踐中提煉演奏效果,尤其是經過長期反復的錘煉,最終找到富有美感且令聽者陶醉的聲音。
小提琴是一種擦弦樂器,不同于鋼琴按鍵的發音機理,它是通過弓毛與弦的摩擦使弦振動而發音。在小提琴的演奏中,小提琴做的運弓與拉弦的速度就是弓速。弓速增快或減慢時,小提琴發出的聲響將有明顯的變化。在保持弓壓不變的條件下,加快弓速,音量越大;減慢弓速,音量越小。
在小提琴的演奏中,弓弦在琴弦的垂直方向上運動,當弓毛接觸到琴弦時,產生了一個向上的作用力,該作用力直接作用在琴弦上的運動方式就是弓壓。當然,這種運動方式是多變的,其運動力度大小直接影響小提琴的音質。而運動的力度效果也與小提琴的琴弦材質直接相關。保持弓壓合理是保證小提琴發音質量的關鍵,壓力的施加不是野蠻地用力。正如杠桿原理一樣,給弦的壓力在弓尖處最輕,在弓根處最重。也就是說,要保證音量不發生變化,演奏者必須熟悉小提琴的結構和發音機理,具備敏銳的力道感知力,通過增大或減小施壓力道保持弦的作用力不變。當然,這種對壓力變化的控制較為困難,對演奏者的技法水平要求極高。
正常的觸弦點是在板末端和琴馬之間的中央位置,該位置是演奏者練習小提琴發音的基本點。這個基本點受壓力、弓速、把位和揉弦變化的影響,使其位置也隨之發生變化,但其在發音過程中始終是最敏感的。對觸弦點的變化控制是一個技術活兒,確切地說,它對演奏者的操作技巧要求極高,主要體現在對握弓、弓速及弓弦的接觸點變化的把握。在小提琴演奏中,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在保持壓力不變的情況下加快弓速,接觸點應移向指板。在保持壓力不變的情況下降低弓速,接觸點應移向琴馬;在保持弓速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壓力,接觸點應移向琴馬。在保持弓速不變的情況下減小壓力,接觸點應移向指板。此外,演奏者在演奏小提琴時要注意握弓的力點。由于手指在弓桿上的力量分配不是均勻、固定的,所以必須基于杠桿原理把握持弓受力在弦上的平衡。在發出不同的聲音時,注意手指在弦上力量的分配。在變化把位、弦子和指法時,音準點隨之發生變化,必然引起接觸點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在高把位上,接觸點須盡可能低,靠近琴馬,但施加的壓力不能過大。
持琴是演奏小提琴的基本條件,保持姿勢正確是保證演奏質量的第一步。大多數樂器都有支架或吊帶作為支撐,比如鋼琴、古琴、大鼓等,而小提琴因其體積較小,在演奏中只能以人體為支撐。在演奏的過程中,唯有保持支撐點的穩定,才能更好地控制小提琴的演奏發音,確保演奏的順利完成。通常情況下,演奏者在持琴時須保持抬頭挺胸,讓身體處于自然放松的狀態,以便保持身形美感,強化對琴音的控制。如果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出現低頭、含胸、弓腰等動作,尤其是出現明顯過猛的夾琴動作,不僅不利于把握對弓的施壓力道,還容易給觀眾帶來不雅觀、笨重、表演僵硬的感覺,影響整個演奏藝術效果。
演奏者須選擇尺碼合適的小提琴進行演奏,依托自身高超的演奏技巧,營造“人琴合一”的美感境界。如果小提琴尺寸的選擇與演奏者身形不相匹配,就會給人一種“小人拉大琴,大人拉小琴”的感覺,甚至毫無藝術美感可言。在解決小提琴的選擇問題后,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還須保證琴頭的高度與嘴巴處于同一個平面,低頭或聳肩,易使弓子在琴弦上向指板的方向滑動,不利于找尋最佳的觸弦點,進而影響小提琴的演奏發音效果。尤其是琴頭過低還會增加左手的負擔,在進行高把位演奏時,小提琴的發聲易因左手控制失衡變得不穩定。
揉弦是一種常見且極具藝術表現力的演奏技巧,可用于表現不同樂曲風格和不同音樂內容的每一個音或樂段。作為小提琴演奏中不可或缺的表演技巧,其對小提琴演奏發音效果的影響較為明顯。如果演奏者不能準確把握該技巧的運用精髓,會使小提琴發出僵硬、蒼白的聲音,這種聲音不只缺少表現力,沒有任何情感,甚至還會形同聒噪。揉弦的頻率和幅度直接作用于音量和音色效果,比如演奏者想演奏出強勁且富有穿透力的聲音,須讓弓子靠近琴馬,放緩弓速和增加弓子受力。通過左手加大按弦力度和降低揉弦頻率,讓小提琴發音變得富有張力。
隨著審美觀念的變化,揉弦作為一種有利于增強藝術表現力的演奏技巧,在樂器演奏中獲得了更加廣闊的運用空間。演奏者為了提高小提琴演奏藝術效果,甚至達到每音必揉的地步,以使各音節變得更加連貫、持久和濃郁,突出音樂思想內容和表達音樂情感內涵。從本質來說,揉弦就是用力與松力的關系。通過掌握好揉弦的快慢、長短及張弛,根據音樂思想情感變化使用揉弦技巧,自然而然地控制弦的用力與松力,從而做到人琴合一、心琴共鳴,體現小提琴音量音色的美感。當然,揉弦不是花哨的炫技,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它就像少女纖細的手指,多一分則太長,少一分則太短。
持弓姿勢正確與否對小提琴發音的影響較大,當前學界對持弓的認識側重于握弓方法,即以拇指為中心,與中指形成一個環形將整個弓握住。具體來說,就是保持右手手指自然伸展,讓手指與手指之間留有一定空隙,但空隙不宜過大。弓桿靠在食指的第二關節中間和小指的指尖處,拇指稍稍彎曲和中指對齊,拇指指尖按在弓柄和弓桿之間的縫隙處,然后整個手指彎曲將弓子握住。在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要保持輕松、自然及舒展的狀態,保證手指發力穩定、準確。如果拇指與中指沒有對齊,且未形成圓環狀,會使運弓受到影響。尤其會給手指帶來負擔,增加手指的酸痛感和麻木感。尤其是手指負擔過重,不利于演奏者準確控制弓的發力點、發音點及音準點的位置,更會使演奏者因手指僵硬的操作而陷入緊張狀態,進而影響小提琴演奏發音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持弓對演奏者的手腕、手指的形狀與位置等有非常多的要求,但每個人的手指狀態,包括力量、耐性、靈活度、柔韌度等不盡相同,不可能采用統一、固定的持弓法,所以持弓方法的運用須因人而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只要保證持弓姿勢適合自身的生理特點,符合演奏的藝術美感需求,能夠保證小提琴演奏發音準確即可。
如果將拉小提琴比作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那么運弓就是為這個生命體供應養分的血液。運弓作為呈現小提琴藝術的基礎,其技巧的應用水平直接決定小提琴的演奏發音效果。上文提到弓速、弓壓及觸弦點是影響小提琴發音效果的三要素,合理準確地運用這三要素之間的關系,可大幅強化小提琴演奏的音量和音色效果。從物理的角度來說,小提琴運弓就是在一定空間內的幾何運動。在操作琴弦過程中將涉及對發力點、音準點及發音點的把握,包括手指、肩膀、肘部等關鍵部位的運用,共同構成了這種幾何運動的基礎,也構成了小提琴的發音效果體系。按照林耀基提煉的“減少空間,爭取時間”的技法要求,可知演奏者在演奏小提琴時須盡可能地減少與發音無關的動作,通過將每一個音用精準的動作表達出來,給聽者營造一種富有思想和情感內涵的音樂情境,以最大限度地呈現小提琴的藝術美感。運弓動作務必簡練、精準和飽滿。通常情況下,初學者易出現手肘抬得過高或過低的情況,這無疑對小提琴的演奏發音效果造成影響。手肘抬得過高就會使運弓軌跡從平面向立體發生變化,空間的擴大會降低演奏者對弓速和弓壓的把控力,直接影響小提琴發音效果,不利于提升整體藝術美感。手肘抬得過低就會使演奏者過度依賴手腕的力量,在演奏小提琴時給人一種力不從心、獨木難支的感覺。尤其是這種運弓方式使弓桿來回擺動,始終處于不平穩的狀態,易造成小提琴演奏發音失控。
音樂是一門基于樂理及實踐的情感藝術,其情感內涵的表達應是開放的、自由的和輕松的,小提琴作為詮釋音樂思想和表達音樂情感的載體尤是如此。在演奏小提琴時,演奏者須始終保持自然、放松的生理狀態。通過保證持琴、持弓姿勢正確,運用嫻熟的操作技巧推動小提琴演奏發音,才能做到人琴合一、心琴共鳴,給人以極好的藝術美感享受。如果演奏者緊繃著神經,肩、手、肘等部位過于僵硬,那么其所展現的小提琴藝術無疑是僵硬的,音樂情感的表達也是蒼白無力的。對于初學者來說,由于對小提琴操作技巧的把握尚不到位,很可能因握弓、運弓姿勢不對出現手指麻木、肌肉酸痛等情況,導致小提琴演奏發音不準確和不穩定,甚至感到一場小提琴表演十分吃力,這足以說明他的演奏方法存在嚴重的錯誤。初學者要提高小提琴演奏發音效果,遵循平衡和省力的原則,在保證每個姿勢準確到位的基礎上,不做任何與發音無關的多余動作,尤其是運弓做到平、穩、直,以保證小提琴演奏發音的準確性和美感度。經過長期反復的練習,在掌握小提琴操作技巧后,就會得心應手、有的放矢地控制小提琴演奏發音,從而在小提琴藝術表演過程中,既能減少演奏對身體的負擔,又能增強整個藝術表演的美感。
小提琴演奏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琴合一、心琴共鳴,能夠提高藝術美感和營造情感氛圍。在每一場音樂藝術表演中,演奏者的心理狀態是影響其演奏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演奏者因技巧和手法不嫻熟,極易產生畏難情緒和恐懼心理,以這樣的心態演奏小提琴勢必影響小提琴發音效果。但是如果演奏者能夠跨過這一心理障礙,全身心地投入表演,做到心無旁騖,很可能突破技巧和手法上的限制,出現超常發揮的情況,進而給觀眾呈現一次高質量的小提琴表演。由此可見,演奏者要重視調整心理狀態,減少心理狀態對生理狀態的干擾。一個合格的小提琴演奏者必須善于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問題,能夠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健康的心理素質、高超精湛的技法進行表演,才能提高小提琴演奏效果,充分展現小提琴表演的藝術魅力。換句話說,只有在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下,依托高超精湛技法演奏出來的聲音,才是最具情感色彩、最具藝術美感的天籟之音。
綜上所述,小提琴演奏發音是小提琴表演藝術的重要體現。一場成功的小提琴藝術表演,需要演奏者深刻認識小提琴演奏中發音的重要性。通過正確解讀小提琴演奏發音的美感,精準掌握影響小提琴演奏發音的要素、技法與狀態,在不斷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練習中錘煉技巧,才能逐步提高小提琴藝術表演效果,給觀眾帶來音樂美感享受和增進觀眾的音樂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