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雅慧/文
在設計生態學文化背景下,通過對迪特·拉姆斯設計理念及作品的研究和分析,獲得了一些生態設計方面的經驗和啟發。構建平衡穩定的設計生態系統,形成有機、多維的設計觀和生活方式。并結合設計生態學理論,探求在設計生態學影響下設計、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設計思維和理念做出的改變。
在包豪斯的教學理念影響下,德國設計具有嚴謹性、精簡、“少則多”等特點,并具有國際的視野和遠瞻性。這些年來一直以高質量、性能好故障少而聞名世界,為設計方面作出卓越的貢獻。迪特·拉姆斯是當今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德國設計師之一,其提出的“好設計十項原則”被廣泛運用于設計中,同時他對社會上流行的消費主義不滿和對未來設計、可持續生態設計的反思。認為設計不應該考慮當下,而應該將眼光放長遠,思考未來到底需要什么再設計,反對有計劃廢止制的推行。拉姆斯在設計過程中探索設計與生態和諧相處,通過自己對設計的獨特理解認為設計要不斷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不斷探尋中用他的設計十戒理論和設計實踐開啟了一種新的問題解決方式,設計師們應該要有對人與自然的責任與義務。在拉姆斯的設計理論中蘊含著豐富的設計生態學思想,并不斷影響當下的社會意識形態和設計的價值取向。
生態學最早由恩斯特·??藸柼岢觯芯可锱c非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今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其中的設計生態學可當作一個以設計為核心的復合生態系統,處理設計與設計、設計與人、設計與社會、設計與自然等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時,使每個對立因素在動態發展中得到平衡。生態設計作為設計生態的子系統,有低碳設計、綠色設計、環保設計等,主要強調設計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探索,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存的生態整體觀,尊重自然、適應自然、保護自然。設計生態改變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和近代以來的發展模式以及生活方式,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解,追求生態整體的和諧與平衡。
工業革命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20世紀70年后許多設計師意識到生態的重要性,迪特·拉姆斯提出“好的設計原則”,呼吁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產品、環境、社會的系統關系,不能為某個設計而設計,要有生態系統觀。秉著生態系統觀,拉姆斯設計作品在消費主義盛行時代別具一格,不僅關注用戶需求,還將設計作品融入環境中,反思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所面臨的生態問題,傳播著“人—設計—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理念。拉姆斯的設計中蘊含著豐富的符合時代潮流的生態學哲學觀。生態設計旨在維護設計生態的平衡性,如今面臨的生態問題也可以理解為生態失衡,在這一系列生態問題中,人類干預性生產活動對生態造成很大的影響,人類不得不對地球作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所表現出的整體性和相互依賴性重新認識。這種認識從崇拜自然、依賴自然、認識自然、征服自然到重構自然的過渡,建立在技術基礎上的反思與人、設計、自然、社會的關系。工業革命后,設計圍繞人展開,發展商業經濟,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求等,打破生態系統的平衡性,設計提升生活質量的同時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所以生態設計最終落腳點源于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中,拉姆斯認為設計師應努力使設計接近自然而非脫離自然,生態設計的物態形式傳播主要是顯露自然,而不是消隱自然,顯露自然是生態設計的特征之一[1]。維克多·巴巴納克提出的為真實世界而設計、曼梓尼為可持續設計定義、以及拉姆斯設計十訓中提到的設計要對環境友好,環保生態設計觀漸漸被人了解與認可,設計也開始將設計生態的概念引用到設計內,可見生態設計物態傳播形式不僅是物質層面的改變,還有思維和理念上的改變。
設計從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審美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到生態循環系統觀的演變,不斷與時俱進。拉姆斯認為設計師有義務與責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好的設計與環境保持友好、和諧的關系。這種具有科學性的設計生態觀對之后的深澤之人、喬納森伊夫等設計師產生深遠影響,如蘋果設計從“產品層次—文化商品層次—生態系統層次”依次遞增,擁有生態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機制,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拉姆斯在博朗公司的產品研發上采用“好的設計”共十條原則:具有創新性、可實用的、美觀性的、被人理解的、內斂與低調的、誠實性的、耐久性的、有細節的、對環境友好型的和極簡的設計[2]。設計出的產品給人感覺“少則多”,外表精簡,實則恰到好處的設計模式,打破傳統觀念,不同材質的碰撞,大大增加產品的質量與品格,并且節約資源,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例如拉姆斯設計的白雪公主之匣打破傳統家具模式,新材料玻璃與傳統材料木頭的碰撞,重新賦予收音播放機的定義。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地博物館追捧與珍藏,是因為拉姆斯認為設計師在設計新產品時,不僅要考慮成本、材料的特性,還要考慮產品的功能性、易用性以及與環境的平衡性之間的關系。
因此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設計的準則是不同的。設計能夠對保護環境作出極大的貢獻,讓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對資源的浪費,降低對自然的破壞并且不要產生視覺污染[3]。拉姆斯希望在設計產品考慮夠經久耐用,減少資源的過渡浪費同時,還考慮人的視覺、精神層面美的享受。善于運用精湛的技術,使產品用極簡的材料達到簡而不俗視覺美感,功能上具有普適性、易用性的效果。如1987年ET66計算器細節設計到位,充分考慮人的無意識行為排列計算器的按鍵,適當的加入顏色元素,使得人們拿到到計算器能快速上手,不容易出錯。拉姆斯巧妙利用按鍵的形狀、大小、顏色,設計具有獨特美學的計算器,其設計方模式促進設計行業的發展。極簡設計是拉姆斯在設計上最求極致美的的高度,與生態設計理念相呼應。充分利用材料,減少資源的浪費的設計方式。拉姆斯好設計的原則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產品設計中減少體量,精簡結構;生產中減少消耗;流通中降低成本;消費中減少污染[4]。用最少的設計語言表達更多的內容,不僅要將產品設計的精還要充分考慮環境的平衡性,好設計帶有保護環境的責任與義務。
拉姆斯將設計十訓廣泛應用于各個設計中,系統設計方法在各個設計實踐中逐漸完善,從產品推廣到家具、建筑設計行業中,使得整個空間設計落落大方、有條不紊、嚴謹科學。個體到整體的系統生態觀呼吁其他設計師要考慮整體設計,對環境友好,站在全球角度觀看問題、解決問題。使設計與生態關系達到平衡與穩定的狀態。
從拉姆斯設計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看,其設計的產品與提出的設計理論以人為本,在設計中注入人性化的因素,使人在使用的過程中,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給人舒適的感受。人的生產活動均是屬于設計范疇,設計由人創造,人又處在設計生態中。人與生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從生態學設計觀角度思考拉姆斯設計,其認為實用是設計的起點,而不去了解人的話,是無法了解設計的。設計來源于生活,一個好的設計應該貼切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以及我們生活的方式。生活就是我們最好的創意源泉。人使用工具,人生存與建筑中,人和環境的相處,拉姆斯設計圍繞人思考,用生態系統設計思想邏輯塑造出優秀的博朗電器以及出色的管理制度。好設計思想深深影響到蘋果等現代產品設計的應用。由外而內的產品外觀至功能設計,由小到大從產品到生態的考慮。
從拉姆斯設計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來看,人們最開始的活動主要是解決人類生存問題,在艱苦的環境中學會制作工具適應手工業的發展,設計隨技術的發展,不僅要解決人們生存問題,還要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旨在提供便捷、美好的生活。拉姆斯設計的產品不僅僅是滿足人們需求,還賦予社會屬性,強調產品承擔的社會責任。設計只有在它真正地為人類創造某些東西時才變得有效[5]。生態設計觀下,拉姆斯設計不僅關注個人問題,還會考慮社會問題,設計的產生造成新的問題出現。比如交通工具的出現,使用不可再生的資源作為動力之源,滿足當下人的需求,從長遠角度思考,若干年后地球資源枯竭問題不得不關注。設計要擔負社會責任,協調人群、階級關系,是設計經濟效益化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從拉姆斯設計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來看,拉姆斯對設計具有極高的敏感和超強理解,擅于思考設計與自然的關系。20世紀70年代,拉姆斯意識到當時新材料塑料對地球造成嚴重破壞,不斷反思設計生產的產品是否為地球添加價值還是消耗資源,所產生的生態問題如何傳遞到下一代。人類從開始的崇拜自然、依賴自然、隨技術的發展認識自然、征服自然,人類的生產活動漸漸不受約束,大自然開始無法自動調節恢復平衡,造成一系列的生態問題:溫室效應、水土污染,土地荒漠化等。如今,很多人意識到修復生態,重構自然設計重之重。因此設計應該降低對生態的破壞,改善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實現人、設計、自然的和諧相處。
設計生態學視角下,拉姆斯系統設計觀不僅考慮產品的材質、形態、色彩、工藝,還要綜合考慮產品、人、社會、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產品的生命周期對環境、社會的影響等。關注前沿技術,遵循少則多的設計原則,簡單而富有人性化的設計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以其敏銳的感覺,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注重產品在生態平衡發展。設計的形式應該是啟發、教育、引領消費者樹立適度的消費觀,以及設計師不應為了經濟效益,縮短產品使用周期,設計之前充分考慮設計行為帶來的蝴蝶效應,避免不良設計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破壞,設計師要承擔相對應的社會責任。一切都在相互作用并依托于其他事物,設計師要時刻明白所做的事情,將設計十原則作為設計師的基本要素。以人為本、保護自然環境、承擔社會責任,人在設計生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設計宗旨旨在創造美好綠色健康的未來,設計脫離人便毫無意義,所以設計要以人為中心和尺度;在此基礎上要協調好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6]?!?/p>
引用
[1] 劉曉陶.生態設計[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
[2] 馬馨悅.用迪特·拉姆斯的“好設計”十個原則來分析感悟心靈的療愈景觀環境設計[J].西部皮革,2020,42(16):15-16.
[3] 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 許平,潘琳.綠色設計[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5] 李寧.包裝設計的人性化表達研究[J].包裝工程,2009,30(3):117-133.
[6] 胡艷珍.論回歸自然的原生態包裝設計[J].裝飾,2009(9):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