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閱/文
山田洋次電影《家族之苦》第二部,呈現日本超老齡化社會環境中老年群體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表達對完善老齡化社會相關體制的深入反思。本文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生存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自尊自信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四個層面,剖析此電影中老年群體的生命需求和現實困境,以及導演以愛為核心的解決方案和社會對策。
日本在發達國家中率先進入超老齡化社會,其快速老齡化趨勢在短期內難以緩解。家庭形態轉變、人口高齡化、少子化、人口高度流動和城市化所導致的與父母異地分居等社會變局,使老年群體貧困、孤獨死、低自尊、存在感衰退等老齡化社會問題日漸顯現[1]。對老年生存狀態進行探討,對老年精神困境進行觀照,是當代日本電影的重要主題。著名導演山田洋次執導的系列電影《家族之苦》第二部,是呈現該主題的優秀電影之一,榮獲2018年第41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編劇提名。此片以爺爺因堅持開車而與家人產生的沖突為主線,以爺爺少時同學丸田的臨終遭際為副線,串聯起一個多元而生動的老年世界,呈現老年群體的多層面生命需求與人生狀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的本質需求可以概括為從初級需求向高級需求逐漸過渡的需求體系,該體系自下而上包含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自尊自信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五個級別需求[2]。本電影雖未涉及安全需求,但以影像化方式深刻展現出老年群體除安全需求之外的四個級別需求,本文將依據這四個級別需求,剖析電影所呈現的老年群體生存狀態。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生存需求是人類需求體系中的第一級別需求,如果無法被滿足,則難以上升到需求體系中的更高級別需求,生活質量和生命狀態也難以上升到更高層面。“根據日本《高齡社會白書》的統計結果,2011年日本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為了‘收入’而工作的比例由5年前的9.9%增加到20.7%。[3]”許多日本老人因生存需求無法實現而被迫從事繁重工作,本電影對日本部分老齡群體生存需求的現實困境加以深刻展現。爺爺的高中同學丸田為維系生存,于73歲高齡仍在建筑工地打工,付出巨大辛勞才能勉強滿足生存需求。丸田是日本泡沫經濟的直接受害者。青年時代在房地產泡沫的誘導下將全部家產用于投資房地產項目,房地產泡沫全面破滅后,其資產瞬間付之東流,晚年依賴建筑工地的艱辛工作維持生計。導演以丸田在工地疏導交通時麻木疲倦的表情以及工地簡陋粗糙的午餐環境,暗示生存壓力對他造成的精神重負和靈魂匱乏,他的生命已從當年追尋自我實現時的豐富生動狀態退化成只為衣食而活的貧乏枯槁狀態。爺爺在丸田猝死后感嘆:“他也有好好交稅,也有好好工作,都是個七十幾歲的老人了,在烈日下揮灑汗水,揮動著紅棒子,這個國家,是要讓人工作到死嗎!”丸田形象代表日本底層社會因遭遇時代傷害和社會不公而在遲暮之年仍為生存需求而苦苦掙扎的老年群體,是對社會良知與公正的拷問,促發大眾對老年群體基本生存需求及其現實困境的重視,以及對建構合理化養老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思考。
馬斯洛認為,對愛與歸屬感的需求是人類需求體系中的第三級別需求,若無法得到滿足,會導致孤獨感和孤立感。“日本學者青木邦男認為,孤獨感是社會互動作用不全而引起的不愉快的主觀感覺,就老年人而言主要是由獨居生活、被社會孤立以及各種‘喪失體驗’而引起的。[3]”隨著身體機能的衰老,老年群體與社會和家庭的互動關系日趨減弱,日益從社會和家庭中的主體地位向邊緣地位過渡,從而引發其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的轉變,其家庭歸屬感和社會歸屬感逐漸弱化所導致的精神孤獨困境是老年群體心靈危機的重要原因。
本電影中的爺爺面臨歸屬感衰退的困境。爺爺因堅持保留駕照并繼續開車而與子女產生沖突,此代際沖突是本電影的核心沖突,而沖突的本質恰恰是有關愛和歸屬感的延續或中斷。年老后繼續保留駕照并自己開車,是爺爺維系殘存的社會歸屬感的重要方式。隨著與社會體系的疏離,爺爺與社會生活的關聯日漸衰減,而自己開車卻能保障他最后的社交權利。他可以開車去高爾夫球場或釣魚場和老友相聚,可以開車去心儀的居酒屋,可以開車帶著好友佳代去吃天婦羅。如果上繳駕照,這些社交生活及其所承載的社會歸屬感都將無法延續,但爺爺頻發的駕車碰擦事故卻使家人多次組織家庭會議來勸說他放棄開車。家人的本意是出于對爺爺的關愛,但因缺乏有效溝通以及深重的代際隔閡,導致家人并不重視也無法理解爺爺開車行為背后的深層心理需求,爺爺也無法理解家人的勸阻是為他付出愛的特定方式,甚至誤認為家庭會議的召開意味著家人對他處心積慮的算計和缺乏親情的冷漠壓制,從而愈加喪失家庭歸屬感而倍感孤立無依,其社會歸屬感和家庭歸屬感雙重缺失所引發的深度孤獨無人理解。在家庭會議上爺爺對小兒子說“你不讓我開車就相當于讓我一直待在家,讓我死一樣”,表露出這種深度孤獨對老年群體的精神折磨和損害,他們日漸被命運剝奪了曾經擁有的精彩而充盈的人生,灰暗冷寂的晚年生命狀態無法得到社會和家庭的理解與扶助,這呈現出導演對老齡化社會的人本主義反思。
爺爺的同學丸田不僅生存需求面臨困境,其對愛和歸屬感的需求更是無法實現。因泡沫經濟而破產后妻子帶著女兒離開了他,數十年獨居生活以及在社會底層受盡白眼的打工經歷,使他的家庭歸屬感和社會歸屬感早已殘缺凋零。73歲的他下班后總是煢煢孑立地坐在老舊公寓的小桌前,桌上放著舊日的全家福以及女兒幼時的毛絨兔玩偶,從工地上摘來的一束盛開的彼岸花與公寓房間昏暗敗落的氛圍格格不入,這一系列鏡頭語言,暗示他在無愛人生的困境里依舊懷著對愛和家庭溫暖的記憶與渴望。丸田在外猝死后那束彼岸花獨自枯萎,導演以萎謝的花朵這一鏡頭意象隱喻丸田對愛和家庭溫暖的眷戀與憧憬隨著他肉體的死亡而無聲無息地獨自熄滅,無人關注也無人憐惜,呈現日本“孤獨死”老人群體的終極生命狀態。丸田去世后只能由一名政府殯葬員為其送葬,導演以辦案警員的話“這種悲傷的事,常有的”,暗示在無愛漠視中離世是日本“無緣社會”獨居老人的潛在生命結局。
馬斯洛認為,對自尊自信的需求以及對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人類需求體系中的第四級別和第五級別需求,是較高級別的生命需求。爺爺對開車的堅持,不僅呈現他對愛和歸屬感的需求,也呈現他對自尊自信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爺爺說“我考駕照時的車,一握方向盤一動手,人會有種和車胎一起前進的一體感,可謂人車合一,現在的車都是電腦操縱,一點意思都沒有。”這表面上是對往昔車型的懷舊和對自己昔日車技的夸耀,本質上是對自己曾有擁有的自尊自信的懷念。當他決定將要購買新越野車時,衰老臉龐上洋溢著夢回青春般的熱情和憧憬,如同孩子般期待著閃耀的明天。這組鏡頭語言暗示爺爺對延續自尊自信、延續人生希望和生命活力的渴求,同時也表露他對自我實現的渴求:他期望繼續施展自己的才智和潛能,保有創造力和想象力。他在竭力堅守那個真正的自己,他不能失去自我實現所能賦予他的存在感。然而年老的歲月逐漸剝奪了他繼續擁有這一切的可能性,他的車尾被迫貼上了高齡者標志,奶奶去機場時他被家人剝奪了開車送奶奶的權利,大兒子在丸田葬禮后嚴厲喝令他上繳駕照,他對這些遭遇的憤懣顯露著自我價值的失落,命運的異化使他被迫轉變,他不愿妥協地注視這陌生的自己,無力對抗也無法與之和解。導演以此呈現老年群體試圖延續自尊自信和自我實現時的精神掙扎與尷尬境遇,希望喚起社會對老年群體較高級別生命需求的理解和保障。
針對老年群體上述四種需求所面臨的困境,導演的根本對策是愛的付出,呼喚社會與家庭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為老年群體多層面生命需求的滿足提供更多愛的支撐,從而保證老齡化社會的和諧與公正,減少社會孤立與歧視。對于老人丸田愛和歸屬感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困境,導演安排他在孤寂生命的盡頭得到了一次愛的治愈和歸屬感的補償。相隔三十年的高中同學們為丸田組織了溫暖聚會,聚會后爺爺又為他安排了傾吐半生苦痛的酣暢酒會,席間特意為他準備炒白果作為下酒菜。白果意象具有隱喻性,隱喻丸田對親情和家園的回想,臨終前得以暢享白果,隱喻著世界對這位缺愛老人的愛的撫慰,使他缺失歸屬感的生命再次構建起與家庭和社會的溫情聯系。丸田的深夜自語結束后,導演以酒杯里冰塊消融的輕響,暗示丸田的精神困境在愛的慰藉下實現了部分消融。丸田火化時身體上灑滿白果,隱喻導演期望以愛治愈老人靈魂創傷的誠摯愿望。爺爺的家人們最終都克服困難來參加丸田的葬禮,為這位孤獨的陌生老人付出最后陪伴,導演以此表達來自社會的暖意最終為他送行。家人們的集體到來,也使爺爺體驗到真摯親情與關愛,融化了爺爺與家人的尖銳獨立,從而破解爺爺家庭歸屬感缺失而導致的心靈困境。導演表達出應對老年群體愛和歸屬感缺失的根本對策,是家庭和社會愛的付出。
小兒子和小兒媳是承載導演對于完善老齡化社會的相關理想的重要人物形象。他倆主動提出為獨居老人丸田送葬,滿懷同情地去丸田的舊居祭奠,小兒子還主動提出更換一間大房子,將孤獨無依的丈母娘和患有老年癡呆的婆婆接來共同居住,并希望丈母娘未來可以幫自己照看孩子,從而實現愛的代際互援。在子女普遍與父母分居的當代日本,這種回歸傳統家庭的舉動無異于特立獨行,卻承載了導演以愛拯救老年群體多層面困境的構想。社會化養老體系在深度老齡化社會的重壓之下顯現出資源不足和疲乏無力,導演試圖以傳統家庭模式的優勢之處予以補充和完善,以傳統的三代同住的居家養老模式緩解社會化養老體系的壓力和缺陷。同時導演清晰表達出向傳統家庭的回歸必須以愛的付出為前提,否則只會是空洞的回歸,并不能解除老年群體的多層面困境,而小兒子和小兒媳恰恰是導演為倡導這份大愛而構建的理想化人物形象。
奶奶是本電影中僅有的獲得自我實現的老人形象,代表導演對老年群體生命狀態的理想化構想。她所加入的小說創作班組織,使她的潛能和愛好在晚年得以盡情舒展,靈魂充盈精神豐富,在暮年時刻依然憧憬著全新希望和未來。奶奶能擺脫老年群體普遍的生命困境而擁有健康飽滿的生命狀態,除了她的生活理念與主觀能動之外,更得益于家人和社會為她的愛的付出,親情的寬容、理解與協助為她創造了發現自我、追尋自我的自由空間。同時文化中心所提供的包含老年創作班在內的老年服務項目,也體現了社會對老年群體較高級別生命需求的尊重和關愛。奶奶與同學交談時提及瑞典電影《野草莓》,此情節是導演對于愛的重要性的獨特暗示,《野草莓》中家庭悲劇的核心原因在于愛的缺失,導演以此暗示愛的支撐對于緩解老年群體多層面生命困境的重大意義。
本電影呼喚對于老年群體多層面生命需求的認同以及對其困境的重視,并提出以愛為核心的解決方案與社會對策。人口老齡化不僅是日本的社會問題,也是國際性社會難題,本電影對各國老齡化社會的文化轉型和制度構建具有啟發意義。■
引用
[1] 陸曉鳴.從電影《恍惚的人》看日本老齡化社會[J].電影文學,2010(9):103-104.
[2]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 張季風.少子老齡化社會:中國日本共同應對的路徑與未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