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思益/文
如今全民攝影的時代已經到來,社交媒體的普及也使得人們獲得新聞的途徑和渠道變得越來越多,而這也使得電視攝影記者各項工作的開展受到了較大的阻礙。對于電視攝影記者而言,想要不被時代的洪流所淘汰,電視記者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除了要應對職業挑戰外,還要在工作的過程中思考如何讓自己的作品更加奪目,更加能夠抓住觀眾的視線。這就需要電視攝影記者轉變自身的觀念,在傳統的電視攝影工作當中,電視記者只是進行單一的攝像拍攝。但在如今的環境下,電視攝影記者更要將自身轉變為視覺新聞的報道者以及網絡節點的連接者。只有這樣,攝影記者才能夠站在更加獨特的角度來對攝影畫面進行記錄,所拍攝的畫面也才能夠更好地與觀眾產生共鳴。而本文也在此基礎上,針對電視攝影記者在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相應分析,同時提出了一定策略,希望能夠幫助電視攝影記者突破職業困境。
近幾年手機以及社交媒體的普及賦予了更多人拍攝和發布信息的權利。在這樣的環境下,電視記者的職業前景堪憂,生存和發展也面臨著較大的阻礙,許多攝影記者面臨著失業的困境。想要謀求新的生存空間,就需要電視記者轉變自身的角色,不能只是將自己作為新聞的搬運工,而是要充當連接個人和網絡的節點角色。使自身的角色定位得到轉變,并在此基礎上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才能更好地突破職業困境。使攝影記者實現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全民攝影時代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眾社交軟件,例如抖音、微博、微信等都是我國居民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到的,而這些軟件都具有接收和發布信息的功能,電視攝影記者的傳播渠道也開始逐漸向新媒體平臺轉移,在許多的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當中,攝影記者都不能及時趕到事發現場,但在現場的其他人卻可以及時拍下相關的信息,進而發布到網上。人們只需要掏出手機便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對于新聞事件的拍攝和編輯工作。從抖音短視頻平臺當中也能夠明確發現,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突發性新聞事件是從大眾的視角中被報道出來的[1]。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每個人都具備了發布和傳播信息的權利,電視新聞攝影記者雖然只有非常專業的攝影器材,并且具備新聞敏感性。但在如今的時代下,電視新聞攝影記者依然無法取代網絡信息傳播的速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報道新聞的內容以及時長都受到了非常多的限制,這也導致許多的攝影作品無法發揮其最大的價值。攝影本身就是為了記錄而存在的一件事情,全民攝影時代給了大眾非常多的便利。許多人在生活當中遇到的人都會被記下來發布到網上,而這些作品一經發布就可以獲得全民的分享與轉載。例如,2019年暴發的新冠疫情使得全國人民在新年被困家中,武漢一名網友看到鄰居家沒有關窗戶,紅色的窗簾在空中飛揚,便將這一幕拍下發到網上[2]。這一幕在網上得到了瘋狂的點擊和轉發,而這個紅窗簾也成為了新冠疫情期間最有代表性的一個象征。后來這個紅窗簾被搬上了新冠疫情的專題展覽上。普通民眾在對作品進行創作時其實并不會考慮許多問題,因此所發布的視頻和內容也具有獨特的觀點和視角,融入了發布者思想感情的作品,具有較為鮮明的個性化特征。除此之外,一部分的發布者在對視頻進行創作事業運用了較為藝術化的表現形式,同時也迎合了大多數人的審美,這樣的視頻也能夠在網絡平臺上獲得成功。例如我國的百萬網紅李子柒就是短視頻時代下較為成功的一個典范,李子柒在自己的視頻制作中融入了非常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其視頻不僅具有較高的審美藝術特征,又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到發揚,觀眾在觀看這樣的視頻時獲得了良好的審美體驗。
我國手機的普及率是非常高的,手機的廣泛應用成為了推動群眾攝影時代發展的重要道具。在信息不斷傳播的過程中,大眾不再被動的觀看新聞視頻,而是與新聞的拍攝者之間產生了更多的互動,這也是新聞攝影記者無法比擬的一個優勢[3]。拍攝者在對作品進行拍攝時,也不單單滿足于對自己主觀感受的表達,許多的作品當中都能夠體現出新聞方面的內容,并且也能夠看到這些攝影作品中的社會性特征,而這些作品也使得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了更好的宣傳。例如在每年國慶到來的前后,抖音短視頻平臺上就能夠看到許多關于愛國的視頻,全國各地的拍客都會將自己家鄉關于國慶的風景和人物拍攝下來,發布到網絡平臺當中,這也使得人們心中的愛國情懷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而這些拍攝的內容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觀眾在觀看這些視頻時更能夠引起共鳴。正是由于新媒體平臺中的攝影作品具有大眾化,平民化的特點,這樣的新聞報道才更能夠走入普通老百姓的心中,才能引起老百姓共鳴。
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當中每天充斥著海量的信息,特別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使得人們在碎片化的時間中也能快速瀏覽較多的信息。這既帶來了好的一面,也造成了較為負面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視頻平臺發布視頻,人們看到的視頻越來越多,快餐式的閱讀趨勢就變得越來越明顯,而這也是當前時代下攝影記者所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4]。自手機成為了主要的攝影工具以來,社交平臺中的視頻數量正在成倍的增長??旃澴嗟臅r代發展趨勢,還推出了閱后即焚的應用。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博得其他人的關注開始拍攝一些非?!矮C奇”的內容,其中一些內容是較為積極正面的,但也不乏一些較為負面消極的內容。在復雜的網絡環境當中,攝影記者所面臨的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但作為電視新聞攝影記者,想要博得觀眾的關注,必須要通過正規的手段,而不是一味地為了博眼球,拍攝一些虛假無味的視頻內容。所以要求電視新聞攝影記者要提高自身的影響力,不斷對作品進行更新,不斷在工作的過程中積累經驗,以提高自身的攝影攝像能力。但是全民攝影時代下,攝影隊伍的不斷壯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攝影記者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對于攝影記者而言較為困難。
電視新聞攝影記者要迎接全民攝影時代所帶給自己的挑戰,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將自身的角色定位進行改變,要從原來的攝像、拍攝者轉變為視覺報道者。在傳統的攝像工作開展中,攝像工作和文字工作之間的分工是非常明確的,所以作為新聞攝影記者,只需要負責攝像的相關內容拍攝即可,并不需要考慮文字的部分[5]。但是社交媒體的興起,使得攝像和文字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想要使最終的作品呈現出更好的效果,除了要考慮到攝像的部分外,還需要做好相關的文字報道,甚至還需要掌握其他的新聞報道技巧。例如圖表,動漫以及動圖,只有通過不斷的創新,掌握更多的技能,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所呈現出來的效果才能夠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也才能在短時間內抓住觀眾的視線,進而提高新聞的收視率。
盡管手機攝影和社交媒體已經變得非常普遍,全民攝影的趨勢還在不斷發展,但對于新聞報道來講,依舊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做到專業性。所以攝影記者必須突出自身記者的身份,如此才能更好的增強自身的影響力,進而才能有效避免被全民攝影而影響。此外,新聞攝影記者更應該做好對于信息的挖掘工作,要挖掘出更多豐富且有深度的內容,并在報道中得到體現。同時增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受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得到進一步提升,才能提升節目的用戶粘性[6]。
在傳統的新聞攝影工作開展中,新聞記者的身份一直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其職責就是完成對于新聞的報道工作,當作品發布就代表新聞攝影記者的工作結束。但在如今的時代下,攝影記者的身份和地位都已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攝影記者更多的是作為獨立的信息主體而存在,所以新聞記者也必須牢牢抓住自己的這一優勢,通過各種方式最大化的提升個體價值,打造個體品牌才有利于新聞攝影記者影響力的提升。在面對海量的用戶群體時新聞攝影記者想要獲得更多的粉絲,吸引更多的觀眾,就必須掌握各類營銷手段,通過自我營,打造個人品牌。攝影記者不能只發布完成好的作品,前期的拍攝計劃,拍攝過程中的花絮以及自己在此次拍攝的過程中的感悟、體會,都可以成為攝影記者在網絡當中分享的內容[7]。這能夠幫助攝影記者吸引到更多的用戶群體,同時也要注重與用戶的互動,使用戶能夠有較強的參與感,這也是宣傳和打造個人品牌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抖音平臺上擁有400萬粉絲的網紅潘蓉,其實也是一名電視臺主持人。他會經常在抖音上分享一些搞笑的段子以及新聞制作前后的花絮,這些都幫助潘榮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的粉絲,而潘榮也憑借自己在短視頻平臺當中的人氣獲得了更多的工作。《紐約時報》的記者James Estrin就曾說過:“在攝影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建立觀眾群,讓他們圍繞在你周圍了解你正在干什么,可以是你的個人生活,也可以是你正在從事的工作。這些人有一天會買你的書,會對你的作品以某一種方式表示支持。”簡單來講就是粉絲群體的力量,當粉絲被電視新聞攝影記者的個人魅力所吸引時,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能夠得到更多助力[8]。
綜上所述,在如今的時代下,每一個人都擁有拍攝視頻,發布視頻,傳播信息的權利,這也使得電視新聞攝影記者的職業發展受到了挑戰,想要在這樣的市場環境當中站穩腳跟,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對于自身的職業就必須要有清晰的定位。每一位電視新聞攝影記者都需要有較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坦然的接受這份工作帶給自己的挑戰和機遇。電視新聞攝影記者要改變傳統的思路和理念,要由新聞的傳播者向個人品牌營銷者由攝像拍攝者向視覺報道者的方向不斷轉變,這樣才能為電視新聞攝影記者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也只有打造出個人品牌,電視新聞攝影記者才具有較強的不可替代性,這才能夠幫助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在行業當中站穩腳跟?!?/p>
引用
[1] 張偉康.全民攝影時代電視新聞記者的優化策略[J].記者觀察,2021(32):58-60.
[2] 單云鵬.全民攝影時代下電視攝影記者面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記者觀察,2021(20):158-159.
[3] 陳涌嘉,潘少均,梁漢君.電視新聞報道中新聞攝像的重要性分析[J].傳媒論壇,2020,3(22):60-61.
[4] 王春生.電視新聞攝像技巧與實際運用[J].記者搖籃,2021(3):162-163.
[5] 姜大勇.全民攝影時代下電視攝影記者的困境研究[J].流行色,2019(5):107-108.
[6] 陳涌嘉,潘少均,梁漢君.電視新聞報道中新聞攝像的重要性分析[J].傳媒論壇,2020,3(22):60-61.
[7] 何斌.論攝像記者編導意識的養成[J].傳媒論壇,2020,3(20):153-154.
[8] 李安安.全民攝影時代下電視攝像記者的困境與出路[J].電視指南,2017(2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