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蘭/文
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與文化。落實高質量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僅有利于提升群眾文化認同感、保障文化多樣性,還能充分彰顯出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而在保護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需要將人居環境視為載體,促進兩者相輔相成。本文針對以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基礎的人居環境進行探究,以供參考。
現階段,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諸多難題,導致后續工作難以順利推進。通過對實際情況的了解以及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本文從人居環境角度出發,探究文化遺產在人居環境中的保護方式,從分析文化遺產與人居環境之間的關系,延伸到如何持續、高效地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通過對相關史實資料的分析與研究,文化的產生、傳播與發展都和人居環境有著緊密聯系,無論是自然環境導致的文化遺產地域分布差異,還是因人們生活聚落的不同,都會直接影響到文化遺產。
如果將文化遺產視為一種精神、文化,那人就是促進這些精神、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介質,能夠完整的突出和表達其中包含的內容。人們生活的環境如城市、鄉村,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從某個角度來說,城市與鄉村的發展是人類文明不斷演化、聚集而成。人們在生活的過程中,文化、精神時刻影響著人居環境的發展和變化,而這種變化也同樣會影響到當地文化的發展。因此,文化遺產與人居環境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
在時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生活的需求已經不再局限于簡單的自然環境,而是轉向更為豐富的精神世界。對于新時代的人們來說,真正的“宜居環境”應該是多元文化共生的空間環境。從文化遺產的角度來說,人居環境中若能充斥著大量優秀文化與精神,自然會有效提高該空間居民的歷史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從而產生巨大的凝聚力,以此滿足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撫慰。
落實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有載體意識,也就是說文化遺產有客觀載體的存在,而人們賴以生活的城市、鄉村環境,正是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載體。在人居環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多個方面都受到文化空間的影響。簡單來說,自然環境與精神文化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所以,人居環境中的文化空間是文化的重要傳播舞臺和發展路徑,在人文環境中注重構建文化遺產傳播與生存環境,以此引導人們主動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當中[1]。
提取出文化遺產在人居環境中的發展要素,并將其運用到人居環境當中具有極大難度。文化遺產具有種類豐富、地域涉及廣泛等特點,因此不能采取統一的方法,進行要素提取設計,而是要充分掌握相關文化遺產的發展要素、整理出人居環境中較為繁雜的空間要素,找出兩者的契合點。一方面為文化遺產的傳播、傳承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在人居環境的人文空間內,滲透文化遺產的精神與文化內涵,為人們自身、居住環境等方面的發展提供助力。
結合文化遺產和現代化人居環境期間,需要考慮到當前人居環境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不能簡單的將文化遺產中包含的文化與精神強行融入人居環境當中,而是要站在科學、合理的角度上,分析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城市、鄉村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將這一過程視為兩個文化空間的結合,再增加其余功能,如教育、引領等。簡單來說,文化遺產要與現有環境空間進行疊加和整合,做到保障文化遺產有效傳承、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出文化引領、教育指導等作用[2]。
文化遺產具有活態流變性特點,這意味著文化遺產的內容、形態、生存方式、傳播方式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變。針對這一情況,文化遺產的發展空間設計,也應從這一角度出發,關注到人居環境的發展態勢和文化遺產的發展方向。否則,若出現過度規劃等問題,勢必會影響到文化遺產的發展,致使其與人居環境出現脫節。
受到地理位置、自然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群組成的聚落逐步形成多樣化的地域文化,而這些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居環境的設計。將文化遺產保護視為基礎,構建人居環境的過程中,也應秉持人們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從和諧共生的角度出發,設計規劃優質的人居環境。
3.1.1 順應自然環境
文化遺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因此構建人居環境的過程中,需要優先考慮到自然環境與文化遺產發展的適配度,深入了解在當地自然環境下,文化遺產是否具備發展條件。對此,可從人居環境原有的地形地貌、氣候特點、土壤條件以及植被生存環境等地理因素著手,保障文化遺產在人居環境中,能夠得到最為適宜的自然環境條件。以良渚文化村為例,經過多年的建設、改造,現如今的良渚文化村已經實現多功能融合、多樣化生活。其規劃中不僅包括完善的生活配套設施和宜居的生活環境,還擁有便捷的交通連接著市中心,做到具備商業活力的同時凸顯獨特文化氛圍,而這樣的效果正是順應自然環境的表現。
3.1.2 順應地域文化
(1)實施原地保護,即在原有的人居環境中落實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嘗試在原生文化的范圍內,將文化遺產與地域文化相結合,有助于激發當地人們提高對文化遺產的認同度,增強當地居民的“文化守護”責任感,以此拓展保護文化遺產工作的群眾基礎。
(2)嘗試選擇與文化遺產相似的人居環境。通過對文化遺產傳播路徑和結果的分析可知,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播地域與發源地的文化基地有著極大相似。并且文化遺產在傳播的過程中會被傳播地的本土文化所影響。以南寧缸瓦窯藝術村的改造設計為例,缸瓦窯藝術村擁有大量缸瓦手工的文化遺址,2017年對其進行景觀改造設計,秉持保護當地原生文化的原則,重塑景觀特征。持續當地民俗特色的同時,延續村落肌理,用現代化設計手法,優化景觀造型。還做到因地制宜置入產業,打造出具有文化創意特色的產業園區。
無論是文化遺產傳承活動,還是推進文化遺產發展,都需要以聚落為單位,而地域文化的發展與民間傳統文化活動都需要聚落群眾的共同力量。因此,構建人居環境的過程中,需要當地居民充分發揮其內在凝聚力,進而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群眾向心力[3]。
3.2.1 打造街巷空間
優化街巷設計期間,應保障街巷滿足日常交通等功能的同時,考慮到拉近居民關系,這主要是由于設計周邊街道和建筑的過程中,街道與建筑之間會出現一定封閉空間,而這一間距與人們文化生活、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直接影響到人居環境的舒適、適宜程度。比如,人流量大的空間內若街道尺寸過小,就會對人們帶來擁擠的不適感。所以,設計人居環境的過程中,應考慮到相關問題。以北京菊兒胡同為例,吳良鏞先生在改造這處街巷空間時,采用“有機更新”理念,不僅解胡同、院落之間的交通問題,還建立起“新四合院”體系。
3.2.2 建設建筑空間
在現今的建筑設計中,為滿足人們現代化生活和城市面貌建設,建筑設計通常表現出建筑高大等特點,雖很好的詮釋現代化建設,并節省地理空間,卻也會為人們帶來壓迫感。長此以往,人居環境的宜居性會逐漸降低,導致人們歸屬感減弱。
3.3.1 構建復合化聚集空間
聚集空間主要是指人居環境中適合人們聚集的空間場所,包括街巷、公園等適合人們停留、休息等場所。而打造復合型聚集空間則是指將文化遺產與原有地域文化相結合,并將相應的文化、精神元素與人們生活的環境、空間相融合,以此提升人居環境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的空間利用率。這種做法還能有效提高空間內部的文化內涵,為人們帶來積極、正向的心理暗示,繼而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居民日常生活充分結合。
比如,在鄉村的宗廟祠堂內舉行具有當地特色的祭拜活動,若將這一場所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相結合,或是開發成觀光旅游景點,吸引更多人參觀相應的文化場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當地祭祀文化與文化遺產的傳播度和普及度,為傳播相關文化遺產提供助力。如山西省鹽湖區將旅游發展與城鄉環境相結合,從本土文化特色入手,建立解州關公忠義文化、北相舜帝德孝文化等示范城鎮以及牛莊紅色旅游文化體驗村等,通過對產業、空間、建筑規劃,打造出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魅力鄉村。
除此之外,大部分文化遺產活動或遺跡,普遍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教育價值。因此,需要當地居民形成一定凝聚力,在聚集空間的設計上,就要適當增
加觀賞空間,并與人們日常生活的交通要道相互分離,以此避免出現觀賞人流擁擠,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等負面影響。
3.3.2 創建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環境
景觀環境主要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方面,而無論是設計哪一種景觀環境,都要重視對文化遺產元素的融入,使其形成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景觀風貌。在優化自然景觀的過程中,要注意不應過多的干涉原有自然景觀生態,而是要在原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嘗試融入更多的文化遺產元素;在建設人文景觀的過程中,則要嘗試在建筑上體現出人居環境的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精髓,將文化轉變為其他容易被人們理解的語言,如建筑語言、藝術語言等。比如,其中建筑語言是指將人居環境中的建筑進行優化,構建出具有文化遺產造型的人文建筑,以此實現當地地域文化和文化遺產的結合,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環境。
綜上所述,文化遺產與人居環境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作為一種相對抽象的文化形式,文化遺產需要將人居環境作為載體。對此,在設計基于文化遺產保護的人居環境時,應優先探究文化遺產和人居環境相結合的著手點,找出其結合要點。再依據實際情況從秉持和諧共生理念、增強群落凝聚力、彰顯文化印記等方面入手,對人居環境進行設計,進而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落實提供助益。■
引用
[1] 劉建成,肖林芝.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與路徑[J].鄉村論叢,2022(1):40-47.
[2] 李伯華,李雪,王莎,等.鄉村振興視角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2,45(1):1-10.
[3] 楊紅.遺產保護與文旅融合:關于露天博物館模式的探討[J].民族藝術,2022(1):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