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煜坤 彭小安
中國電影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在藝術性、商業性統一的基礎上成功塑造良好的“中國形象”。其實,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早在論述藝術的本質時就涉及到這個問題。馬克思最早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文藝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問題,認為“文學藝術作為意識形態,它的最根本特性應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結合”,①《湄公河行動》的上映刷新了觀眾的經驗。在藝術性方面,《湄公河行動》憑借扎實的視聽語言抓住了觀眾的心靈和視覺,讓觀眾感受到了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在商業性方面,《湄公河行動》依托前期的強勢宣傳和電影商業元素的精良制作,在上映以來長期霸占電影榜單,以11.84億元票房的商業成績雄踞2016年內地電影票房總排行榜第6名,這對于一部主旋律電影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更重要的是,在藝術性和商業性統一的情況下,《湄公河行動》還在意識形態上把握得非常到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這對中國電影來說,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和榜樣。
縱觀中國百年電影史,電影中的意識形態都占據主導部分。從電影發展初期到新世紀主旋律電影,意識形態便一直干預、介入電影藝術當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社會元素、政治元素滲入其中,甚至成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傳播媒介,如“左翼電影”“十七年電影”,甚至“鴛鴦蝴蝶派電影”都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滲透。這也是電影藝術的發展規律,因為“由于其本身的意識形態性質和表達意識形態功能的存在,電影不可能離開社會政治而獨立生存、發展”。②但在具體的電影實踐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強勢的意識形態入侵讓電影的藝術性明顯削弱。而電影藝術其商業性也是重要屬性之一,過于制度化的意識形態,會大幅度降低電影的商業價值。雖然新世紀以來,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在曲折而漫長的發展道路上不斷尋找到平衡,逐漸搶占了電影中的意識形態輻射范圍,三者慢慢走向和諧;但人們仍然能看到一個現象,主旋律電影在票房上始終敵不過娛樂片和商業大片。主旋律電影本在新世紀的電影文化氛圍中舉步維艱,還要承擔著國家意識形態的傳播任務,似乎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尷尬狀態之中。
馬克思對文藝的本質作了全方位的思考,他不僅從認識論角度對文藝作哲學的、社會學的思考,還從實踐論、生產論角度對文藝作美學的、心理學的思考。③也就是說,不能僅僅把文藝視為一種意識形態,或簡單歸結為精神生產,文藝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生產。這種特殊性在于:既不能過分強調意識形態,忽視文藝主體;也不能過分凸顯文藝的主動性,而隔絕意識形態。電影《湄公河行動》在這方面處理得很到位,這無疑給電影創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啟發作用。
要給國家形象下一個定義并非易事,西方學者研究較早,馬丁、巴洛古等人都在曾定義過,但筆者更傾向于科特勒等人的觀點。他們認為“國家形象是個人對某一個國家的親身經歷、領悟、觀點、回憶和印象的總和,它包括個人對這一國家的情感和審美”,④即個人主義匯總后,相互交叉而出的共同體所呈現出來的集體形象。在好萊塢電影中,觀眾經常可以看到個人英雄主義,而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往往帶有民族自豪感、認同感,讓觀眾能順其自然地從個人身上看到集體形象,進而接受“美國形象”。2012年1月13日,《人民日報》所刊李舫的文章《“中國夢”開啟銀幕傳奇》中披露:不久前,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等幾家機構聯合在北京25個中小學發放“電影對未成年人影響”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陸未成年人對當前中國電影中表現的中國國家形象的認同率在33%左右,美國電影中的國家形象認同率則高達73%”。⑤這結果讓人驚訝并且沮喪,同時也值得人們深思。而正是中國電影一直處于這種尷尬期的時候,《湄公河行動》的上映吹來一陣清風,把這種霧霾式的處境得到一定的緩解,并且看到了新的希望。
電影《湄公河行動》是根據真實事件——“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編的,這一真實的故事原型讓整個電影的骨架堅硬、穩固起來了。真實的事件本身就足夠喚起人們的愛國情感、正義感和民族認同感。13名中國船員無辜被害,人們有責任為他們伸張正義,討回公道。
《湄公河行動》在真實故事的基礎上再進行藝術創作,講述緝毒隊長高剛(張涵予飾)接到任務后,帶領特別行動組成員深入金三角,與長期潛伏在泰國毒梟老巢的方新武(彭于晏飾)解開層層陰謀,剝開層層迷霧,置生死于度外,全力維護正義,將真兇繩之于法,為中國無辜船員討回公道。在影片中,行動組在執行任務的時候,緝毒隊成員各個身懷絕技,配合默契,他們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無疑為國家形象的塑造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他們的集體影像所呈現出來的形象,就是國家形象的部分代言。這些人物的刻畫突破了以往電影的刻意美化或樣板化缺陷,真實而又飽滿地將人物樹立起來。大多數動作類型片,或者是人物與事件脫節,或者是動作場面與情節推進脫節,或者是故事缺乏強度而敘述也缺乏懸念,或者是人物概念化而情感又煽情化,甚至更多的是生硬地塞入各種“拳頭、枕頭、噱頭”……這些國產動作類型片比較普遍的毛病在《湄公河行動》中都被克服了。⑥電影中這種藝術真實性成功地塑造了自然的,值得信服的國家形象,也成功地使這部影片成為了一部優秀的作品。
影片開始就交待了金三角的現實環境,然后出現中國船只準備通過“鬼門關”,緊接著出現畫外音,中國船員被害。簡單的故事背景交待后便出現了特警軍事演練的恢宏場面,精良的裝備、高超的技術、高標準的演練燃起了觀眾心中的激情,讓觀眾對國家有信心。中國船員被害的消息傳開后公安部緊急召開四國會議,聯手老緬泰三國達成協議,共同整治金三角。這一次的“血雨腥風”成為了中國與老緬泰三國達成協議的契機,影片在第14分鐘左右,公安部長在前往會議的路上的鏡頭以及天安門的鏡頭,無疑呈現了一種大國氣勢的國家形象。
如果把這樣一些類似的鏡頭單獨拎出來,人們并看不到更多的深遠內涵。在《湄公河行動》中,這種體現國家形象的鏡頭往往是在有了足夠的敘事鋪墊之后出現的,讓這種政治意識很自然地滲入其中,不但不會被觀眾唾棄還能喚起觀眾內心深處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這也是《湄公河行動》的高明之處和成功之處。
電影《湄公河行動》對國家形象的成功塑造,讓中國電影在霧霾中看到了一縷陽光,在一定程度上燃起了觀眾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電影需要借助市場力量和產業整合,掌握更大的市場話語權,獲得國家形象塑造的主動權,用中國文化去豐富、補充和改造普世文化,擴展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影響力。⑦《湄公河行動》的成功經驗,讓筆者感觸頗深也深受啟發。筆者試著對今后國產電影在進行主旋律創作時,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電影在進行國家形象塑造時,并不是“強行包裝”一個國家的正面、光輝形象,極力回避本民族的負面、陰暗的一面。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會面臨不同的社會問題,那么電影工作者在進行創作時更要用辯證、客觀的審美眼光去挑選素材,在藝術性和商業性高度統一的基礎上,讓意識形態如春雨“潤物細無聲”般滲入作品之中。
第二,堅持藝術真實性,避免刻意去美化、夸大國家形象,要用事實說話。電影創作基于客觀事實,再進行藝術創作的真實性表達,這樣呈現出來的國家形象才能深入人心。
第三,融入普世性精神,電影在塑造各種形象差異的同時,要努力在不同的個人中尋找出其普遍存在并融入精神,讓整個“國家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更加飽滿,更加貼近民眾。
注釋:
①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導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
②盤劍.商業與政治:中國電影意識形態表達方式的時代選擇[J].北京電影學報,2013,(04):8-14+23-103.
③李建華.怎樣確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本質[J].文藝爭鳴,1991,(02).
④P.Kotler.Country Images in Marketing Strategies:Conceptual Issues and Experiential Asian illustrations[J].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02(10).
⑤李舫.“中國夢”開啟銀幕傳奇 [N].人民日報,2012,1(13).
⑥尹鴻.打造主流的大眾電影文化——評電影《湄公河行動》[J].中國文藝評論,2016,(11):95-98.
⑦尹鴻,石惠敏.中國電影與國家“軟形象”[J].當代電影,2009,(0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