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泛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32)
在中央提出要“建設美麗宜居村莊”后,北京 市委、市政府為全面貫徹實施建設美麗鄉村的有關部署,相繼頒布《北京市鄉村規劃導則(試行)》《北京市美麗鄉村建設導則(試行)》《關于開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2018—2020年)的實施意見》[1]等文件,旨在引導美麗鄉村建設,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
目前,北京 通州區已有部分村莊完成美麗鄉村建設任務,是美麗鄉村建設向周邊有序縱深推進取得的重要進展,創建了一批美麗鄉村建設的典型。通州區其他村莊美麗鄉村建設排水管線工程已完成實施方案批復,全面進入實施階段。
通州區村內街道已基本硬化,占總長度的95%以上。村內水沖廁所普及率已達95%以上,產生的污水主要通過化糞池、滲坑、街面潑灑、明渠(雨污合流暗管、暗涵)等方式排放,部分鄉村污水截流進入污水處理設施。通州區依托黑臭水體治理和農村治污工作,采取“村外截污”方式,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部分鄉村已實施村外截污工程,農村缺乏規范的雨水管網系統,大部分鄉村雨水均以路面散排為主,并結合道路邊溝及蓋板溝排除雨水,現有排水管網系統大多以雨污合流的形式存在,且排水管網建設年代久遠,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情況。
1)鄉村現狀污水收集治理設施不完善或無治理措施。部分村莊的污水現況是雨污合流,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出,村民反映氣味難聞。同時,現狀合流管線大部分為平口管,合流管溝未做防滲,部分污水會慢慢下滲,從而污染地下水。
2)現狀污水管線設計標準低。部分鄉村雖設置了污水處理站,大部分村莊敷設了污水管線,但管材不滿足要求,覆土較淺,導致管線破裂現象嚴重,污水滲漏,而且大部分污水管線管徑較小,坡度未按規范實施,再加上常年不疏通清淤,因此,管內淤堵現象嚴重。
3)村內廚房、廁所、洗滌產生的污水主要通過化糞池、滲坑、街面潑灑、明渠(雨污合流暗管、暗涵)等方式排放,部分村莊污水截流進入污水處理設施。據村民反映,現地下水位上漲,滲坑污水無法下滲,需外雇車輛抽水或自行將污水運至污水可排放處。
4)雨水排放設施不完善,鄉村雨水均以路面散排為主,并結合道路邊溝及蓋板溝排除雨水,部分排水邊溝及蓋板溝由于常年不疏通清淤,淤堵現象嚴重。
鄉村排水建設應與上位規劃相一致,明確規劃先行,綜合布局與規劃相協調,統籌考慮鄉村規劃布局與鄉村雨水、供水、道路、綠化等相關工程相銜接;同時還應滿足相關法律、法規,符合城市總體規劃、排水專項規劃和相關部門的批復意見,滿足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規范的規定和要求。
鄉村排水整治應近遠期結合,既要重視近期建設需求,又要兼顧遠期發展規劃。結合相關基礎資料和前期調研成果,對農村現有排水系統資料做到準確掌握,排水方案選擇應滿足使用功能,尊重現狀、充分利用現狀,妥善處理項目建設中與現況的結合和近、遠期的協調關系,減少廢棄工程和臨時工程。
因地制宜根據鄉村實際情況,在確保排水設施運行可靠的同時制訂合理的排水設計方案,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雨水嚴格遵守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散就近排入水體;污水管道盡可能減小管徑和埋深,做到不設或者少設污水提升泵站,降低管網建設投資和運行成本[2]。盡量做到節省工程投資、節約用地、節省能源、降低運行成本。
通州區鄉村發展模式有規劃過渡型村莊、規劃保留型村莊和規劃搬遷型村莊3種類型。規劃過渡型村莊,位于城鎮建設區以及毗鄰區域,具有向城市轉型的基礎;規劃保留型村莊,在保持村莊完整性的基礎上引導村莊特色化發展;規劃搬遷村莊以保護村內生態環境為主。根據村莊規劃發展模式確定農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建設分別為:
1)規劃過渡型村莊,此類村莊全面實施完全分流制雨污排水系統,分別建設污水和雨水兩套管網系統,污水系統盡量保證一戶一井,強化污水源頭收集,優化污水處理設施。
2)規劃保留型村莊,村莊結合各村實施條件,對于村內現況管線無法滿足排水需求的村莊,采用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統,新建雨污水管網;對于村內排水系統較為完善,滿足排水需求的村莊,可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用“雨污合流、村外截污”的標準。
3)規劃搬遷的村莊,在確保污水不積存、不橫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現況管線作為合流管道,通過完善村內合流管道并利用現有合流管溝等排水設施收集污水,收集后污水采取臨時措施處理,如建設污水臨時貯存池、人工濕地、污水凈化槽等方式分散處理污水[3-4]。
以某村莊污水排除系統為例,該村莊屬于規劃保留村,村域總面積86.80 ha。村莊現有戶數360戶,村內排水現況是雨污合流管道,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河,戶內廁所為水沖廁,排入自建化糞池中,定期清掏。化糞池多為簡易化糞池,部分為3格化糞池。部分廚房及衛生間污水部分直接排入現況村內道路,存在污水橫流現象,部分排入自建滲井或雨污合流管。據村民反映,現由于地下水位上漲,自建滲井無法下滲,需外雇車輛抽水或自行將污水運至污水可排放處。
由于各村人口密度有較大差異,有的村村域面積大但是人口數量較少,因此,本項目采用通過人口數量預測污水量,而不采用面積計算法,以便更準確地估算污水量。
管道設計污水量為高日高時污水量,作為污水收集管網流量設計基數。污水管徑的確定,參考計算流量,同時根據GB 50014—2021《室外排水設計標準》和《北京市通州區美麗鄉村建設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細則》,最終確定主管管徑400 mm,干管管徑300 mm,支管管徑為200 mm。根據該村自然地形地勢和村莊上位規劃布局,同時結合街區布置情況,其新建污水管線沿現狀街巷鋪設,污水收集后排入村外截污管線最終排入污水處理站。
污水管道管材的選擇要從技術經濟、排水管道承壓形式(重力流還是壓力流)、管徑大小和埋深、水文地質情況以及當地常規施工技術等方面綜合確定。因此,村內道路下主干管及支管可采用HDPE雙壁波紋管,部分帶壓管道(如泵站出水管)或采用拉管施工的管段可采用PE塑料管。
雨水排除及利用應依據村莊總體規劃,并結合鄉村當地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對村莊進行豎向規劃設計,并綜合考慮排水、防澇工程方案。實施條件不充分的村莊需確保村內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確保雨水排除暢通即可。通州區鄉村按照規劃過渡型村莊、規劃保留型村莊、規劃搬遷型村莊3種類型,按照村發展模式制訂雨水排除方案。
1)規劃過渡村莊村:村內建設獨立的雨水管網系統,根據內澇積水情況,統籌考慮從源頭到末端的雨水控制過程,結合鄉村用地布局,合理布置雨水調蓄池、雨水泵站等設施緩解內澇積水問題,確保雨水能夠順暢及時地排除。
2)規劃保留型村莊:若村莊內澇積水較為嚴重,充分利用現有合流管、排水邊溝、水渠等排除設施,并對其進行疏通清淤,該村需新建雨水管網系統,完善雨水排除管網,確保村莊不存在內澇現象。
若村內有比較健全的雨水明渠排水系統,雨水沿天然地面、街道邊溝、水渠等明渠排入受納水體,基本滿足村內雨水排除需求,則近期不考慮開展雨水工程。
3)規劃搬遷型村莊:采取臨時雨水排除措施處理,充分利用村內現有排水溝渠,對其進行疏通整治,內澇積水處采取設置滲井、雨水泵站等,保障雨水排除暢通。
以某村莊雨水排除系統為例,該村莊屬于規劃保留村,根據現場實際踏勘,村內現狀合流管、排水溝和明渠基本滿足村內雨水排除需求,但存在局部內澇積水點,本次以解決村莊內澇積水點為主,現狀排水溝、明渠依據村內自然地形地貌對其進行清淤疏通,提高溝渠蓄水能力,現狀合流管作為雨水管道進行排水,按重現期3年,降雨歷時10 min核算雨水排除能力,經核算基本滿足該村莊雨水排除需求。為更好地恢復村內雨水設施排水能力,內澇積水處均擴建排水溝或增大下游雨水管徑,保證村內不積水,完善排水溝渠體系。
美麗鄉村建設需結合“海綿村莊”的理念,對村莊開展雨水資源化再利用,在村莊廣場、健身活動場所、學校等公共場所除集中活動區域硬化外,其余區城及內部道路均采用透水材料鋪裝,綠化區域則可建造為下凹式綠地、下凹式植草溝、生態樹池等,以利于周邊雨水徑流的匯入,可臨時蓄積雨水,滲入地下。引導村民在自家庭院中預留綠化用地,進行栽花種樹,實現庭院式的“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通過預留庭院綠化用地的方式提高村莊滲水、滯水、儲水功能,打造出更多“海綿體”,實現雨水滯留,讓村莊自然吐納、順暢呼吸。
完善農村排水基礎設施,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節約資源,緩解水資源短缺,不僅改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條件,而且在促進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農業與工業的和諧發展上都有客觀的社會效益,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項目開發建設為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創造了基礎條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勞動力主要來自當地居民,可以促進當地居民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帶動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間接帶動了建筑、建材行業的發展,增加了生活消費品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協調性與可持續性。
排水系統實施后將極大地改善村莊的生產生活環境,減少村莊污水橫流及傾倒現象。另外,由于污水傾倒的減少,項目區底下水源污染減輕,地下水水質得到提高,對村民的身體健康也有極大的好處。
美麗鄉村排水建設需依據各鄉鎮區域規劃和村莊規劃,因地制宜、科學論證,并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合理確定村莊排水處理模式和工藝,充分解決村莊排水問題。鄉村排水建設從根本上改善了鄉村的環境面貌,積極推動鄉村周邊河流水質改善提升,進而美化了鄉村水環境。美麗鄉村建設全方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提升農村整體形象的重要舉措,不僅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同時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