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麻風防治協會理事長、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副校長 張福仁
各位領導、委員、專家:
我是中國麻風防治協會張福仁,我交流的題目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協會為紐帶,團結帶領廣大會員攻堅克難,為創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貢獻力量”。 中國麻風防治協會成立于1985年,是黨和政府聯系麻風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原衛生部顧問馬海德博士任首任會長。 我從一名普通的麻風皮膚病防治工作者成長為領域內的知名學者和中國麻風防治協會理事長,和協會的支持培養是密不可分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1 搭建全國大合作平臺 麻風是由麻風分枝桿菌感染人體后破壞皮膚和外周神經、晚期可致殘、毀容的慢性傳染病。千百年來,人們“談麻色變”。雖然治療學的進步使麻風患病率至上世紀末大幅度下降,但由于缺乏預防措施,每年新發病人數并未減少,麻風所導致的毀容、致殘以及治療過程中發生的重癥藥物不良反應及其導致的死亡等危害遠未消除。基礎研究的滯后成了制約消除麻風危害的瓶頸,2006年,我們提出“依靠科技進步、促進麻風防治”的理念,開始探討造成麻風危害的免疫遺傳學機制。然而,要想取得突破,單靠一個團隊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中國麻風防治協會的支持下,我們與全國各省市麻風防治協會合作建立了國際上最大的麻風庫生物資源庫,以此為基礎通過國內外大合作發現了麻風發病風險因子,構建了麻風發病風險預測模型,研發了高危個體篩查芯片,實現了麻風的“精準化學預防服藥”;助力了麻風原發危害的消除;隨后,我們又發現了氨苯砜綜合征風險基因,在中國麻風防治協會支持下將上述科學發現轉化為應用技術服務于全國新發麻風患者,提供療前檢測,將患者發生致死性藥物不良反應由2015年的3.6%降至0,實現了麻風患者的精準治療,有效消除了麻風的繼發危害”。 這些研究成果加速了“全國消除麻風危害(2011-2020)”規劃目標的實現。“麻風危害發生的免疫遺傳學機制”項目也因此獲得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2 搭建國際大合作平臺 在中國科協的支持下,中國麻協于2016年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第十九屆國際麻風大會,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1000余名學者出席了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并指出“中國將加大投入力度和保障措施,繼續同世界各國一道,為全球消滅麻風作出貢獻”。隨后,我們舉辦了發展中國家麻風防治技術培訓班,把我們團隊研發的麻風防治技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我連續三次代表中國麻防科技工作者在國際麻風大會上做大會報告,推廣中國麻風防治的先進技術和經驗,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影響,正是由于這些工作,我本人被推選為國際麻風防治協會執行委員和WHO全球麻風防治規劃(2021-2030 年)專家組成員。
1.3 為團隊培養創新性人才 在中國科協支持下,我們舉辦了新觀點新學說和重癥藥物不良反應防治青年科學家學術沙龍等系列學術活動,助力了創新人才培養;在全國麻風防治工作者中涌現出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協首席傳播專家、中國青年科技獎等一批青年人才;他們先后成長為“863”青年科學家、國家優青基金獲得者和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高層次人才;我本人也被中國科協推薦為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士有效候選人。
記得2016年北京國際麻風大會期間,荷蘭麻協已年近80歲的Bernarol Naffs教授向我提到:馬海德博士上世紀80年代曾親口對他說過“國際社會援助了中國的麻風防治工作,將來中國的科技發達了,一定會回饋國際社會的”。
Naffs教授說:“是中國回饋國際社會的時候了”。會后,我從時任中國麻風防治協會會長的張國成教授那里核實了Naffs教授的話。 作為現任會長,我一直牢記著馬老的囑托,中國麻風防治協會一定會進一步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在中國科協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國麻風防治工作者,加速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的轉化和推廣,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第19屆國際麻風大會賀詞中指出的“為創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唱響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