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背景下,玉米種植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和提升,這對玉米產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掌握先進的玉米種植技術,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從根本上控制病源和蟲源,為實現玉米高產、高質奠定良好基礎。
首先,要對玉米種植區域土地進行深翻,嚴格控制翻耕深度,一般保持在20 cm左右。在翻耕前要了解玉米種植區域土壤肥力情況及氣候條件,以便于對翻耕深度進行合理調整。若土壤翻耕深度過淺,會導致土壤中殘留一定量病菌,對后期玉米健康生長產生不利影響。若土壤翻耕深度過深,一旦遇到干旱天氣,會導致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不到足夠水分,不利于提高玉米產量[1];其次,嚴格控制土壤翻耕時間。若玉米種植區域干旱少雨,在收獲后需施加適量的底肥。若由于氣候條件及其他因素影響在秋季不能對土壤進行深翻,可在來年春天土壤解凍后對土壤進行翻耕;最后,在整地后還要確保土壤具有良好墑情,土地處于平整狀態,為后期玉米播種及生長奠定良好基礎。
玉米種子質量直接影響后期玉米產量和品質。首先,盡量篩選籽粒飽滿的玉米種子,清理干凈玉米種子中的雜質;其次,選擇外形均勻且完整無殘缺的玉米種子,確保玉米種子純度和凈度滿足相關規定和要求。同時,還要判斷玉米種子濕度。確保玉米種子質地堅硬且處于干燥狀態。可通過觸摸的方法來掌握玉米種子濕度,還可以通過儀器檢測玉米種子濕度;最后,要確保玉米品種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為后期玉米生長提供保障,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在播種前,需提前掌握當地天氣情況,將選好的玉米種子晾曬48 h,這樣可以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后期玉米種子發芽率。
在播種前要先了解土壤墑情和當地天氣變化情況。若播種春季玉米,可在清明節后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若播種夏季玉米,需提早播種,這樣可以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有助于后期提升玉米產量和品質。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玉米播種也逐漸向機械化方向發展,目前,通常采用播種機械設備開展大規模玉米播種作業。在播種過程中,要根據玉米種植要求合理調整設備參數,嚴格控制播種深度,降低機械播種過程中重播和漏播概率。此外,為了有效避免后期玉米病蟲害,需要在玉米種子正式播種前選擇適量的藥劑添加到種子中進行拌種處理。
首先,要優化玉米種植定苗和間苗技術。在玉米出苗過程中要高度關注玉米出苗情況,一旦發現嚴重的缺苗情況,需對缺苗地方進行移栽補種。若出現嚴重的斷壟問題,需重新選擇品質兼優的玉米品種,經過催芽后對斷壟的地方進行重新播種,進一步提高玉米出苗率。當玉米出苗后需進行間苗操作,當葉子增加到4~5片開展定苗工作,去除玉米苗中的弱株和病株,確保留下的玉米植株處于健康狀態;其次,優化玉米中耕除草技術。在玉米出苗生長過程中除草工作必不可少。一般中耕除草次數為2~3次,中耕除草深度為5~10 cm[2]。在中耕過程中可以采取適當的方法及時去除雜草。根據田間雜草具體情況,采用人工方法進行除草,也可以選擇除草劑除草。最后,優化玉米追肥灌溉技術。若種植春季玉米,一般無需進行灌溉和追肥工作。若種植夏季玉米,需在苗期對玉米進行灌溉和追肥。在追肥過程中盡量選擇有機肥并配合施加少量的化肥,追肥位置要與玉米植株保持10~15 cm的距離,施肥后覆蓋,有助于玉米快速吸收肥料,進一步提高肥料利用價值。
首先,在玉米穗期需實時了解玉米生長情況,及時拔除病弱植株,通過中耕除草為玉米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通過科學追肥滿足玉米生長過程中對養分的需求,在追肥過程中還可以施用速效氮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為了確保追肥效果,需控制好追肥的位置,并根據土壤墑情合理確定氮肥使用量及使用次數,追肥后還需進行適當灌溉;其次,在玉米花粒期,要選擇適量的粒肥。在玉米雌穗開花前后,可以施加適量尿素來進行試施肥。最后,在玉米灌漿期,若出現陰雨天氣,可能會增加玉米田間積水。為了避免玉米根系腐爛,需及時排出田間積水。在小喇叭口前期,若天氣條件較好一般不需要進行灌溉。若天氣持續干旱需根據玉米生長情況科學合理灌溉。在大喇叭口期要對玉米水肥進行嚴格控制,確保土壤濕潤度滿足玉米生長要求,表面土壤濕潤度過低不利于玉米正常生長。
玉米葉片感染大斑病概率較高,主要特點是葉片上會有條形斑點。嚴重時,整個葉片枯黃,影響葉片光合作用,降低玉米產量。首先,利用物理措施防治大斑病。在選種時盡量選擇抗病雜交品種,從源頭上避免大斑病發生;其次,采用合理密植的方法進行防治。保持玉米田間良好通風,采取農作倒茬的種植方式。最后,針對已感染大斑病的玉米可以通過化學措施及時防治,避免影響其他健康的玉米植株。
玉米銹病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它發生在玉米莖稈、苞葉和葉片上。傳染力很強,一旦發現需及時防控,否則會大范圍蔓延。首先,采用物理方法防治銹病。盡量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中晚熟玉米品種,與其他農作物開展輪作,輪作周期少則1年,多則3年。若已感染玉米銹病,需要選擇適量的2 500倍液30%拿敵穩對土壤進行消毒,通過陽光暴曬消滅土壤中的銹病;其次,采用化學方法防治。選擇適量的化學藥劑,例如適量的1 0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玉米果穗頂端是發生黑穗病的主要部位,一般以黑粉包狀態出現。黑粉包里面有黑粉菌,它會隨風飄落傳染其他果穗。首先,采用物理方法控制菌源。通過輪作模式及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降低黑穗病發生概率[3]。黑穗病比較喜低溫潮濕環境,不能過早播種,可以覆蓋地膜來保持地溫。對已經出現過黑穗病的區域,不僅要對土壤殺菌消毒,而且要輪作1~2年后才可以繼續種植;其次,采用化學方法防治黑穗病,可以采用適量的粉銹寧或羥銹寧進行拌種。
防治玉米螟蟲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技術。首先,利用天敵防治玉米螟蟲。可以選擇適量的赤眼蜂放養在玉米田間,減少幼小螟蟲及螟蟲卵數量;其次,利用菌體防治玉米螟蟲。可以在玉米螟蟲體內注入適量的蘇云金桿菌,影響玉米螟蟲新陳代謝,導致玉米螟蟲死亡,降低玉米螟蟲存活概率。同時,也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方法,首先,選擇適量的誘捕器放置在玉米田間,例如放置適量的黑光燈來吸引和誘殺玉米螟蟲;可以選擇適量的性誘劑散播在玉米田間,干擾螟蟲交配和繁殖,降低玉米螟蟲發生概率。
在玉米蚜蟲防治過程中可以選擇蚜蟲天敵防治,將瓢蟲放養在玉米田間來消滅蚜蟲。也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加強中耕除草工作。在收獲玉米后殺菌消毒,殺死土壤中的蟲卵。此外,也可以采用化學方法來防治玉米蚜蟲。選擇適量的1 400倍液50%吡蟲啉水溶劑。在噴灑前將適量的1%洗衣粉加入到藥劑中,讓藥液具有更強的粘性,藥效時間保持更長,優化化學防治效果。
玉米薊馬害蟲具有很強的趨光性特征,在防治過程中可以利用此特征對玉米薊馬進行誘捕,選擇黃色粘板或藍色粘板懸掛在玉米田間。在玉米生長過程中及時清理田間雜草,破壞玉米薊馬害蟲生長空間。同時,也可以采用化學方法進行防治,例如噴灑適量的1 800倍液6%高效氯氫菊酯,降低薊馬害蟲發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