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水平直接影響果樹產量和果實品質,為了實現果樹種植效益的最大化,必須合理運用果樹栽培技術,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保證果樹健康生長,促進果農增產增收。果樹是農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根據目前形勢來看,果類產品在市場上的需求越來越大,如何生產出高品質和高產量果實成為當下果農首要思考的問題。
1.1.1 園址選擇
在選擇種植園區時,要考慮種植區域內的地質條件、土壤肥力、溫度變化及蓄水力等,盡量選擇在土壤肥沃且透氣性好,日間光照充足,水源充沛的地區建設果園,也要保證園區附近交通便利,為日后果實外銷提供便捷。同時,果樹建址應遠離化工廠及重污染區域,以免破壞果園土質和水體結構,影響果樹正常生長。
1.1.2 選取果樹
應合理選擇果樹品種。應避免引進外來品種,盡可能符合周圍環境,若需使用外來品種,則應充分滿足引進要求。果樹苗木質量應經過相關防疫部門全面檢驗后,確保其未攜帶檢疫性病害才能使用,同時,應保證苗木芽飽滿,木質化程度較高,苗干和主根未受到損傷,側根較為發達。需要注意的是,樹苗應不存在秋梢,外表光滑、茸毛量小,這樣能增加其越冬抗寒能力。此外,應選擇皮色明亮的樹苗,若樹苗干枯失水、脫水皺皮,即便種植也無法順利成活。
1.2.1 處理苗木
當苗木出圃后,貯存、運輸、包裝苗木時,其根系容易脫水,使其存活率受到嚴重影響,為此,應確保苗木根部有充分的混合泥漿保護,混合泥漿由水、黏土、保水劑拌制而成。與此同時,要想讓幼樹快速生長,減少緩苗時間,就應在保水泥漿里適當添加生根粉液。
1.2.2 栽植果樹
栽植果樹前,應先修整栽植土地,通常需要挖出80~100 cm的圓坑,隨后通過秸稈拌肥、坑底壓表土的方式進行回填。應避免回填土地存在農藥殘留,若農藥仍在發揮藥效,則應在藥期生效后再栽植果樹或開展換土處理。應在4~5月中旬栽植,灌水并將其踩實。于9月前完成挖坑工作,確保土壤封凍前完成栽植工作,灌水并將其踩實。栽植工作后,應確保80~100 cm或60~80 cm定干。在植苗過程中,應全面舒展苗木,確保充分踏實回填土且不可過于用力,防止其根部受到損傷。除此之外,在填土過程中應先回填存在肥料的表土,加快幼苗生長速度,促進幼樹新根迅速生長。
1.2.3 控制密度
若果樹樹干高大,通常株行距應為5 m×3 m,每公頃660株,還應選取寬行窄株,采用8 m×2 m~9 m×2 m標準。若果樹樹冠較矮,其株行距可為6 m×2 m~8 m×2 m,每公頃1 665株。管理養護工作主要包括整形、雜草清除、澆水、擴穴、培土等,當栽植幼樹后,其根部相對不固定,缺乏抗風性,此時應將苗木及時扶正,踩實培土。
1.3.1 適期密植
果樹種植前要對園區土地進行翻耕處理,將翻土深度控制在40~60 cm,并確定好果樹栽植規模,尤其要掌握好種植密度,適當增加果樹栽培緊密度,最大程度利用土地資源,但也不能過于緊湊,以免果樹吸收不到充足光照和營養物質,導致果樹產量和果實品質下降。在苗木栽種前還需要對幼苗進行浸泡,為使苗木根系吸收充足水分,應將苗木浸泡3~4 h,以免因根部缺水致使苗木移栽后死亡[1]。
1.3.2 定期修剪
果樹修剪具有調節枝葉合理分布、果樹生長與結果、枝類組成比例及平衡群體植株之間生長勢的作用,在果樹生長期間除掉余枝和干枯、病葉,可以有效避免病葉在土壤中堆積滋生大量細菌,從而保證果品質量和數量。以蘋果樹為例,在修剪過程中,要在果樹1.2 m高度定干,在傷口處涂抹愈合劑來鎖住果樹水分,并修剪掉果樹主干50 cm以下的幼苗,防止枝丫過多與主枝同爭養分,為果樹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1.4.1 科學灌溉
在澆灌過程中,應結合果樹生長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灌溉,也要控制好灌溉時間和次數,在降水量較多的雨季,要減少灌溉量,若遇干旱天氣,要適當增加水量,保證果園土壤蓄水量,為果樹提供充足水源。在入冬或開春時期,可以分前后2次灌溉,將土壤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同時采用隔行澆水或少灌勤澆的灌溉方式,防止澆水過多造成果樹根系腐爛。
1.4.2 合理施肥
在果樹栽培管理中,要重視施肥工作,但不同地區土壤肥力有所差別,施肥前一定要結合果園土壤條件及果樹生長需求,改善土壤肥力,對果樹進行追肥,保證果樹能夠吸收到充足的養分。可以在果樹花芽分化期施加定量磷鉀肥,并在果樹結果時,施加氮素肥料或補充少量磷肥,控制好肥料用量和施肥次數,以免施肥不當影響果樹生長。與此同時,要盡量選用綠色無污染、無公害的環保型肥料,可以施加3.75萬kg/hm2沼氣肥,為了延長肥效,應在肥料中添加0.2%過磷酸鈣,提高施肥效能。
果實品質和產量很大程度上受病蟲害影響,若要降低果樹病蟲害發生概率,應在種植前根據栽培區域環境條件、土壤質量及市場需求等,確定果樹品種,優選良種,提升果樹抵抗力。與此同時,在種植前要對土壤進行翻耕,做好除草工作,一旦發現種植土壤中存在大量寄生蟲或地下害蟲,要結合種植區域實際情況及時用藥,以免果樹大面積減產。
在果樹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做好果樹檢疫和監測工作,建立系統完善的檢疫和監測體系,搭建網絡監測平臺,利用遙感技術、GIS技術及無人機等先進設備對果園重點疫區進行實時監測,掌握果樹生長情況及病蟲害發生動態,運用計算機大數據技術,判斷病蟲害發生原因,為后期防治工作提供數據支撐[2]。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及機器人技術也被廣泛用于果樹栽培中,在病蟲害監測方面,果農也可以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時監管栽培區域,獲取果樹生長信息,并通過智能技術,將所獲得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與傳輸,及時采取可行的防治策略,降低果樹種植經濟損失。
病蟲害防治是果樹種植栽培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防治過程中,應貫徹落實“防大于治”的思想,除了采取藥物防治外,也需要做好果園日常管理。在選種育苗期,要盡可能選用抗病能力高的種子,以根系發達的品種為主。在果樹進入育苗期后,需要密切關注果樹生長情況,根據果樹生長所需進行水肥管理,適當施加有機肥,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同時,還要注意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有效提升果樹抗病害能力[3]。在果樹種植管理中,也要定期除草,清除果園內雜草,防止雜草與果樹爭奪養分,可以使用含毒量較低的除草劑,在使用中注意不能接觸樹葉表面,此外,還要定期修剪掉病枝、枯葉,將這些枯枝腐葉集中燒毀,以防落入土壤滋生大量病菌,避免對果樹周圍環境造成污染。
果樹極容易受到白粉病、炭疽病、腐爛病及天牛、蚜蟲、竹象蟲、白粉虱等病蟲害的影響,這些害蟲會寄生于果樹樹干或根系上,對果樹造成極大危害。在防治過程中,可以采用注射化學藥劑的方式進行防治,可使用40%樂果5倍液或50%甲胺磷乳油注射樹皮殺死害蟲,注射完成后立即封口,以免化學藥劑藥效過快揮發,在消除蚜蟲時,可使用1 000倍液吡蟲啉藥物,將濃度控制在10%左右混合成藥液進行噴灑,尤其在蟲害大量繁殖時期噴灑,可取得顯著效果。也可直接在果樹樹干根部埋藥,對1~3年生樹木,將藥量控制在100~150 g,對4~6年生樹木,應把藥量控制在250~300 g,防止細菌滋生和擴散。同時,在選用殺蟲劑、殺菌劑等藥劑時,也要兼顧環境保護,降低藥物防治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除了化學防治外,運用物理防治技術也有其一定成效,根據害蟲特點,利用燈具集中捕殺害蟲,或者按照2∶10∶8∶1的比例,將糖、水、醋、酒混合引誘害蟲進而殺滅[4]。以蘋果樹病蟲害防治為例,若在冬季出現凍害,可采取物理防治方法,使用石灰粉涂抹在樹干上,可起到良好的保溫作用。此外,若果園內出現蚜蟲、紅蜘蛛等害蟲,也可釋放益蟲或害蟲天敵,配合使用物理防治方法,對害蟲進行集中捕殺,即可達到果樹病蟲害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