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造林指的是采取人工措施將宜林荒山恢復成灌木林、林木或森林的過程。荒山會造成水土流失,尤其在中國西北地區情況更為嚴重,若水土流失情況未能得到控制將會使土層變薄,久而久之造成風化、石化,大量泥沙下泄,河床抬高且庫塘淤積,嚴重威脅群眾財產及生命安全。
荒山造林綠化技術應用價值如下:在政府補貼帶動下加大當地民眾參與荒山造林的積極性,促進荒山造林綠化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改變區域生態,優化區域環境,利用植被固土防沙,解決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河床抬高等問題;在新時代革新荒山造林綠化技術,控成本、提質量。
土地資源有限且環境問題具有區域性,為加強荒山造林綠化技術的應用,要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確保經濟、生態、城鄉建設統籌發展,以免出現土地資源分配矛盾。荒山造林科學規劃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生態優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人文效益及生態效益相協調,綠化目標是改善生態,發揮森林促進產業發展、增長經濟、改善生態等作用;二是針對性指導,結合不同地區生態環境及相關優勢統籌規劃,建設重點生態工程,凸顯區域特色。在荒山造林技術應用過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則:第一,漸進原則。一些荒山面積大且生態環境惡劣,造林綠化技術應用需持續深入,不可急功近利,以免因外力過度干預破壞荒山生態系統平衡與穩定。以增加存水量為例,需選用覆蓋保水、水袋滲漏等方法持續改善荒山水分蒸發條件,使荒山環境更適宜應用造林綠化技術;第二,適宜性原則。根據荒山實際情況制定客觀、可行且針對性較強的造林綠化方案,保障技術、生態、效益關系和諧,使荒山造林綠化技術具有選擇性,同時規劃方案具有包容度及實效性;第三,銜接過渡原則。有些荒山造林綠化工程間隔期較長,這就需要在宏觀規劃時對以往造林成果進行分析,不可盲目應用原有方案,需關注生態環境變化,適時調整栽植品類、存水方式等,預測荒山造林綠化技術應用成效,增強造林方案的前瞻性,有效降低荒山造林技術應用風險。
細致整地是荒山造林綠化技術的重要工作,主要分為2部分:一是植被清理。在翻墾土壤前將雜草、雜木、灌木等廢物清除干凈,可選用化學藥劑處理、火燒、堆積、割除等方式,當前火燒及割除方式較為常用,近年來,五氯酚鈉、氯酸鈉、敵草隆等藥劑應用范圍擴大,降低成本;二是土壤翻墾。根據荒山造林綠化技術應用范圍靈活選擇局部整地、全面整地手段。第一,全面整地。在造林區域,將土壤全部深翻30 cm左右,徹底清除雜草與灌木,強化土壤肥力,為幼樹生長提供良好條件,在整地過程中根據荒山地形采用機械作業;第二,水平條整地。順延等高線建成臺階狀條面,利于保土蓄水,根據荒山造林客觀條件決定整地寬度、深度、長度,基本要求為條面水平、外埂穩固、深度適宜、寬度合適、土壤松軟。水平條深度在細致整地過程中屬于較為重要的技術指標,因部分樹木根系生長于40 cm土下,深翻深度應為35~40 cm,經雨水滲透土壤還會下沉4 cm左右,幼苗根系通常為20 cm左右,若深翻不足將會出現窩根情況,不利于幼樹生長。荒山翻地時,各角落深度需相同。為避免影響水土流失及蓄水能力,在水平條帶外圍修建穩固外埂,寬度與高度通常為20、10 cm,外埂可用草根、碎石、土等整地產生的廢物堆成,邊修埂、邊踏實。通常條寬50 cm,條里面土質松軟。若荒山石頭多、土層薄,那么可在整地進程中就近換土,優化苗木生長環境;第三,塊狀整地。針對小塊狀荒山造林地可使用此方法整地,小塊地多為方形或圓形。荒山立地條件通常較差,土壤貧瘠、干旱少雨、養分較少,部分樹木需水量較大,荒山很難為樹木提供充足水分,所以應盡量選擇灌木或喬灌團塊混交,在整地時需控制苗木密度,為灌草提供充足生長空間,使之具有良好的固沙放風作用,可保留荒山原有灌木,并根據這些灌木選栽其他灌木品種,實現荒山造林因地制宜、品種多樣的目標。塊狀整地多為“品”字型,使用大穴整地,坑穴規格一般為1 m×1 m×0.8 m,株間距及行間距均為4 m。若苗木根系較大則可適度擴大穴。為便于栽植、灌水,需在整地時預留人行道,人行道一側統一在土壤下層放細沙石,將石塊置于株間或低洼不平的區域。挖坑需注意口底一致,坑驗合格后方可繼續展開造林作業。若坑底及四周由細石子、細沙、土、少量大石塊構成,那么為確保灌水不塌方,可回填土25 cm左右,降低塌方概率,若坑底及四周主要物質為大石塊及石子,不能有效保持水分,則需先鋪薄膜,而后坑內填土。不同立地情況需選擇差異性整地方式,優化荒山造林效果,在整地前充分了解客觀條件,做好規劃工作,理順整地思路,選定最佳方案,整地用料最好能就地取材,以免精細整地費時費工,同時選擇適宜整地的季節,降低返工概率,節約整地成本,提高整地綜合質量。
不同地區自然條件各異,合理篩選苗木不僅可提高綠化質量,還能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首先選擇強健苗木,確保其具有抗病、抗旱等能力,為提高成活率奠定基礎,其次,要評價苗木綜合價值,選出可改善當地生態條件的樹種,最后適當引入新樹種,優化生態環境,提高荒山造林綠化有效性。
荒山造林屬于系統性工程,若想提高造林綠化綜合質量,需在科學規劃前提下把握栽種時機,提高苗木栽種成活率,在栽種前充分掌握實地資料,了解造林區域氣候、降水、溫度等條件,合理選擇栽種時機。通常3~4月氣候較為穩定,可在這段時間實施荒山造林工程,同時關注荒山基礎條件,選擇合理的灌溉技術,避免灌溉不當影響荒山生態穩定性,為苗木提供充足水分,有效發揮涵養水源作用。應用保水劑提升存水能力,通過與土混合或噴灑的方式加大保水、吸水力度,為苗木栽種提供必要條件。荒山造林要看準時機,雨季營林時間較短且天氣多變,若栽后晴天將降低造林成活率,確保根系完整,苗木不受損傷。以栽植側柏為例,在荒山栽種側柏時要選擇大小適宜的容器袋,以免給運輸及移栽帶來難度,通常容器袋規格為20 cm×15 cm×10 cm,排水孔位于袋子底部,幼苗以2年生為宜,地徑及高度分別為2.5、50.0 cm,移栽速度要快,3月上旬~4月中旬定栽,120 d后穩定成活,便可用于荒山造林[1]。
林地撫育管理是實現荒山造林綠化目標的關鍵,專職部門需推行“七分管、三分栽”的原則,在造林后做好管理工作:第一,淘汰長勢差、有病害的苗木并及時補植;第二,加強日常管理,根據規定禁止放牧并及時除草,尤其要重視秋冬季節的火災預警管理,在割除雜草的同時優化樹木生長環境,造林5年后進行樹木整形,通常在春初及秋末修整枝丫,修枝約為樹高的1/3,而后間隔2~3年修枝1次;第三,加強病蟲害防治,以側柏為例,需做好側柏毒蛾、柏大蚜及葉枯病等病蟲害防治工作,可利用螳螂、胡峰、鳥類等天敵防治,也可使用化學藥劑防治,例如益果乳劑、水胺硫磷乳劑等[2]。在荒山造林綠化項目啟動前組織工作人員展開培訓,了解荒山造林綠化目標、難點、標準、流程等內容,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大設備、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工作人員專業素養。調動工作人員荒山造林積極性,做好績效考評工作,考評需客觀、公開、科學,定量、定性匯總考核結論,通過考評一方面發現工作人員荒山造林綠化能力短板,另一方面可通過績效獎勵肯定工作人員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