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夢婕,林 倩,高毅超
1.福建省福清市氣象局,福建福清 350300;2.福建省連江縣氣象局,福建連江 350500;3.福州農業氣象試驗站,福建福州 350000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氣象科普,隨著全球的不斷變暖與氣象災害的不斷發生,氣象科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了充分體現。雖然氣象部門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普通大眾預防氣象災害的能力依然較弱。氣象科普如何才能滿足普通群眾的需求,必須提高基層氣象科普工作水平,不僅要有吸引人的內容,還需要構建適合的渠道,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氣象科普的作用。
暴雨是與降水截然不同的2種概念,不僅不會給農作物生長帶來益處,反而會威脅到農作物的生長。暴雨指的是短時間內降水量過大,遠遠超過了排水系統極限,會導致農田中聚積水量淹沒土壤縫隙,影響農作物的正常呼吸。空氣不能順利流動,無法及時排出有害氣體,侵害農作物,積累在農作物內部,導致農作物產量不高、品質下降。絕大多數洪澇災害都是因暴雨形成的,沖毀農田,使農作物倒伏,甚至大批死亡,當年收成堪憂,是現代農業生產中極力遏制的重大氣象災害之一。
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風災,大風經常與雷雨相伴而生,具有較強的破壞力。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風災會引起農作物減產,破壞房屋建筑,直接威脅到農民的生命。平均風速6級以上的大風天氣是比較普遍的,之所以會稱之為風災,原因在于給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危害,應將其歸類于一種異常的氣候現象,大風在疏花授粉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對農作物的破壞很大,甚至導致很多農作物死亡。科學預測大風災害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是氣象觀測與預報服務工作中重點設置的一項業務[1]。
從上千米高空降落的冰雹對農作物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有些農作物的開花期、結果期恰好出現了冰雹天氣,常規手段很難抵御冰雹的沖擊,冰雹打落果實,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冰雹災害常出現于春夏、夏秋交匯時期,此時氣候不斷變化,冷暖空氣較為活躍,局部地區降水、大風和冰雹災害同時出現,具有突發性特點。冰雹直徑多為0.5~2.0 cm,會砸傷行人和家畜,砸毀農作物,減少農民收入。加強氣象觀測與預報服務,防御冰雹災害,是農業氣象服務的重中之重。
農作物生長對溫度有特定的要求,低溫環境下農作物很難存活。由于農作物生長需要持續進行光合作用,霜凍災害來臨時,其光合作用急劇減弱,無法從外界環境獲得足夠的營養物質,自身還會持續消耗養分,因此農作物的生長速率下降,甚至導致不少農作物死亡,都是霜凍災害造成的不良后果。寒流波及范圍越廣,持續時間越長,對農作物造成的傷害更大。加大對霜凍災害的防范力度,維護農作物的長勢健康,是氣象觀測與預報服務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應用的重要意義。
我國部分地區屬于干旱和半干旱氣候,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對水分的需求,生長速度緩慢,減產情況時有發生。長時間的高溫加劇了農作物的蒸騰作用,導致農作物更容易患上日燒病,給細菌滋生創造了溫床,果實腐爛變質,品質下降,農作物的銷量成為難題。有些農作物在冬季播種,干旱天氣會影響播種時間,擾亂農作物的生長規律,若不能解決農作物因缺水而死亡的問題,當地種植業的發展會陷入困境。以創新氣象觀測與預報服務為著力點,提高農業氣象服務質量,是一種打破困局的新思路。
氣象與農業的關系是最緊密的,自古以來,人們已經認識到氣象就對農業的重要作用,并且通過日積月累地觀察積累了豐富的氣象知識。通過氣象預報趨利避害,可以保障農業生產,降低農業損失,獲得豐收。例如,不同季節、不同天氣,要合理安排農業生產。果樹、林木的移植或者栽培要選擇春季,而且在移植或栽培后的短時間內有較大的降雨,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樹苗的成活率,降低勞動成本。而晾曬果實、谷物,應該選擇天氣連續晴好的日子,否則有降雨或者高濕高溫的天氣會造成果實和谷物發芽、變質。
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氣象密切相關。諺語有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人們出門要看天氣,尤其是在變化較大的季節,出行時要特別注意冰雪天氣的影響。當前,旅游盛行,尤其是到一些風景獨特的山區,要注意氣象情況,尤其是汛期外出時,要重視預防洪水、泥石流等因氣象變化造成的自然災害。在日常生活中,高溫高濕容易造成食物腐敗、霉變,保質期縮短,因而要及時處理剩余的食物。在換季的時候,冷暖不定,人們的正常心理和生理適應性受到影響,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要注意起居穿衣。這些都表明氣象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2]。
工商業的發展目的是服務于人民群眾和社會發展的,因此工商業的生產、銷售等工作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工商業從業者會根據氣象條件、結節、氣候的變化適時調整生產產品的類別、數量和范圍,以適應氣象的變化。比如,在連續高溫的天氣,就會大大增加冷凍、冰鎮食品。生產廠家會加大生產力度,銷售商家也會大量上市冷凍、冰鎮食品,以滿足市場需求。在其他工商業領域,比如在汛期,就會暫緩施工,這樣會影響水泥、鋼鐵、建材、機械等材料和設備的生產與銷售。在市場經濟中,氣象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工商業從業者十分關注天氣變化情況,以便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在極端氣象的條件下,會引發自然災害現象,造成較大的人員財產損失。比如,在高強度降雨天氣的山區,會出現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我國的雷電災害十分頻繁,每年發生萬余次,造成約4 000人的傷亡,財產損失在百億元以上。
氣象科普宣傳工作最傳統和常見的方式就是通過板報、橫幅、傳單等進行線下宣傳。例如,在鄉鎮集市、村委會、居委會等鬧市區或者人員聚集區,通常會制作好圖文兼具的氣象科普宣傳板報,這種形式在基層十分普遍,而且宣傳持續的時間長。橫幅、傳單等宣傳方式一般被應用于氣象科技服務下鄉或者重大節假日的時候,其覆蓋的人群廣泛,可以達到氣象科普宣傳的目的[3]。
隨著手機、電視、網絡等宣傳方式的不斷出現,氣象科普宣傳的形式也在不斷拓展。手機短信是氣象科普宣傳的最佳形式之一,通過手機短信進行氣象預報,具有范圍廣、針對性強的特點,并且能夠提供有關生產、生活的建議。隨著網絡的興起,在移動手機端等接收設備上可以隨時隨地查看氣象信息,并且在網絡上有各種各樣的氣象專欄,能夠分期、分類、詳細地宣傳氣象科普信息,便于人們及時獲取氣象信息。例如,當前微信微博等信息傳播平臺,學習強國App等,可以隨時查詢氣象相關信息,而且這些信息平臺還可以主動推送氣象信息,實時針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氣象科普宣傳。
目前,氣象局將氣象科普工作劃分在市氣象學會的工作職責內,市級部門的氣象學會所有人員都是業務人員兼任的,相對應的工作也屬于兼職范疇,僅能利用空閑時間完成。根據調查可見,全國其他省(市)氣象科普工作的執行人員大多為兼職人員。但是從事氣象專業的業務人員專業性很強而親和力不足,要兼職科普宣傳工作,需要將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或視聽產品讓受眾接受,這需要有更多領域方面的人才相互配合,才能做出好的科普產品,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因此市局氣象科普工作存在較大短板。
氣象學會用于開展氣象科普宣傳工作的資金嚴重短缺,市級氣象部門對每年的科普宣傳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投入資金僅夠支付宣傳展板和傳單的印刷費用。因此,想要在氣象科普上吸引更多人才,創新科普手段、方式,添置科普設備都存在極大的難度。
氣象科普宣傳工作長時期以來采用展布板、發傳單、請市民參觀的宣傳手段,形式和內容都陳舊而單一,時間相對固定而集中,大多利用3·23世界氣象日、科技活動周、防災減災日等特殊時段開展宣傳工作。
在研究市一級的科普產品的受眾程度和活動參與度的過程中發現,宣傳單和展板的科普對象以社區中老年居民為主,科普讀本的對象以具備一定閱讀能力的未成年人為主,開放日活動的參與者則由中、小學生組成,但是僅僅依靠這3個渠道組成的科普宣傳體系,并沒有達到科普知識普及率,氣象科普渠道的建設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市級氣象部門對科普產品的研發能力薄弱,少有原創產品,更不要說針對不同科普人群開發有針對性的科普產品。
20世紀下半葉之前的科技傳播與普及是以“科學”為中心,強調向公眾普及更多的科學知識,20世紀下半葉之后的科技傳播與普及越來越轉向以“公眾”為中心。在現代科學普及階段,受眾已經由被動變主動,所以將科普理解成單純的知識灌輸是不正確的。氣象科普經歷了“科學普及”的單向傳播向“科學傳播”的雙向互動轉變。有研究表明“三位一體”氣象科普基地建設以廣大社會公眾為“中心”,促進“(科普)教育模式”向“(科普)服務模式”轉變,促進公眾被動接受氣象科普向主動認知并參與氣象科普乃至氣象工作的轉變。基于此,市局一級的科普工作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擯棄以前單純的“教育模式”向“服務模式”轉變。因此,開展科普宣傳時,所用的科普語言和傳播手段要進行全面的革新和創新。
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氣象科普品牌的重點是創新,認真研究,仔細觀察,善于跟蹤和抓住當地民眾需求的新切入點。例如,針對未成年人的科普教育,我國某市氣象局在2017開展了科普品牌氣象欄目,主要針對12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宣傳氣象科普和防災減災知識,三年來應運而生了“萌寶說天氣”“萌寶說科普”“萌寶說節氣”等一系列原創科普產品已經在當地具備一定的影響力,目前,活動在線累計瀏覽次數達60多萬次,發放光碟上千份,當地媒體也做過相應的報道,部分學校組織收聽、收看過相應的視聽產品,社會效應和科普成效顯而易見。可見,作為地市一級的氣象科普工作還是有很大的市場和有為空間。科普教育從娃娃抓起,是全社會的共識。氣象學會立足于未成年人科普教育,打造當地有影響力科普品牌的例子告訴我們,科普宣傳的工作大有可為,關鍵在于去發現、去創造,有品牌,才有人氣,有希望,有品牌,基礎氣象科普工作也大有可為。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的閱讀習慣已從“長、遲、慢”的紙張閱讀,過渡到“短、頻、快”的電子閱讀時代,新媒體的異軍突起,徹底顛覆了人們的傳統生活與工作方式。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將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引入氣象科普宣傳工作是市局一級氣象科普工作人員又一創新點和工作重點,例如,某市局在2012年開通了官方微信和微博,8年來“雙微”號逐漸取代了傳統媒體,成了氣象科普宣傳的主陣地,關注人數不斷增加,包含的信息也越來越多,目前該官方微信已成為擁有10萬以上粉絲群的公眾號,連續4年每月市級部門公眾號綜合排名前5。可見網絡新媒體已經成為搶奪公眾源,提高影響力,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新途徑。新媒體的優點在于及時、生動、包容性強,作為氣象科普工作者要善于運用生動活潑的網絡語言將晦澀難懂的氣象知識轉化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氣象科普知識就會被更多人所接受。
精心組織,多方聯動,在科普宣傳過程要注意整合資源,挖掘科普工作新潛力,通過跨部門、跨行業的氣象科普合作,探索氣象科普工作社會化、活動常態化。氣象學會就先后與物理學會、機器人學會、青少年文化宮等多家機構合作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即增加了活動開展的頻率和次數,也擴大了活動的規模,使更多的受眾能接受到氣象科普知識。
作為一種社會發展的產物,科普宣傳極為關鍵,不僅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還能提升人民綜合素質,滿足人們對知識的需求。氣象科普宣傳工作在突發氣象災難時具有重要作用,能夠提示人們預防減災。因此,在人們生活中融入新時代氣象創新模式,促進氣象科普宣傳模式時俱進,也是傳播氣象科學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