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龍:現在國內優秀的汽車噴漆技術工人很缺乏。我喜歡當老師,能培養出更多的好技工,更有意義。現實中,往往實習生缺少實戰經驗,老師傅缺乏理論和規范操作技術。填補好這種落差,才能有一流的技工人才,這正是中國做強制造業的“軟肋”所在。我國技工隊伍已經進步很大了,比如維修車輛技術,現在與發達國家差距最大的是行業標準流程,這已經在不斷完善中。中國人這么吃苦耐勞,心靈手巧,只要不斷奮進,我們一定會有一個最好的技工團隊!
馬宏達:一把刮刀一把灰泥,手起刀落毫不費力,留在墻上的一抹白底平整細膩,行云流水間透著深厚功底——從膩子使用量,到刮刀與墻面的角度,再到上墻的力道,樣樣有講究。抹灰環節需要限時完成,操作誤差不能超過1 毫米,靠的是日積月累的肌肉記憶。從60 分到90 分并不難,但只有千錘百煉、精益求精,才能應對各種挑戰。
馮曉君:如何將技能教育的實踐與服務生產相結合,世界技能大賽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世界技能大賽的經歷讓我們感覺到,技能人才的培養,最終應該回歸技能需求的核心本質。
近日,2022 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落下帷幕。世界技能大賽是當今世界地位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職業技能賽事,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我國自2011年首次參賽以來,連續3 屆獲得金牌榜和團體總分第一名,成功踏入世界技能競技第一方陣。“金牌熱”的背后給了我們哪些經驗和思考?
吉正龍:我國各類技工院校的人才儲備量較大,選拔幾位頂尖選手并不難,但技能教育的現實困境依然存在。與培養幾位頂尖選手相比,為社會輸送青年工匠更有意義。要讓錘煉技能成為更多年輕人的興趣、事業乃至理想追求,才能讓工匠精神得到傳承與延續。
李德鑫:想做好一件事,必須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為了練好基本功,僅燕尾榫這一部件就做了上千個;為了鍛煉抗壓能力,模擬比賽時,教練常常帶著幾十個同學來到現場圍觀,做出各種正式比賽時可能出現的干擾……正是因為教練的嚴格要求和悉心指導,我的技藝才得到快速提高,成為一名教師的我也會將這種精神傳遞給我的學生們。
王珮:對美容行業而言,克服手的穩定性問題、實現“對稱”是必須攻克的難關。只有沉下心來,不斷琢磨、復盤,再訓練數千遍。一度走在路上,我會觀察每一個人的五官和體態,把每一個路過的行人都當成我的考題。雖然技能成才之路很苦,但只有不斷堅持,才能夠品嘗到成功的香甜。
黎勇:獲得世界技能大賽金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某一領域的產業發展水平、職業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體系。這些金牌選手投入職業教育和人才培養事業中,不僅能有力傳承高超技藝、冠軍精神,更能激勵帶動、培訓培養更多青年人才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