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元,李馨宇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黑河分院,黑龍江黑河 164300
小麥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的產量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能夠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富足,就要重視提高小麥的種植技術。小麥的種植技術不僅對種植小麥有一定的要求,還需要重視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一些種植人員沒有正確認識病蟲害的防治過程,導致小麥的生長速度比較緩慢,使得小麥產量低。
小麥根腐病是種植小麥時常見的病害,可以發生在小麥的各個生育期,由于小麥的受害時期和部位癥狀不同,所以小麥根腐病可以稱為斑點病、黑胚病、青死病等。
小麥根腐病的癥狀表現與氣候條件有一定的關系,導致小麥的幼苗、葉片、根部、穗部、種子都受到侵襲。幼苗受害一般表現為莖基部、葉鞘、根部出現褐色病斑,并導致幼苗比較瘦弱,葉色黃綠,生長不良。葉片受害一般表現為葉片外緣呈黑褐色、中部顏色較淺的梭形小斑,如果土壤濕度大和處于發病后期,會導致葉片出現長紡錘形或者不規則形狀的黃褐色大斑,并且病斑上會有黑色霉狀物,嚴重時會導致葉片枯死。穗部受害一般表現為穎殼上出現褐色不規則形狀的病斑,土壤潮濕情況下還會長出一層黑色霉狀物,嚴重者會導致整個小穗枯死,麥穗上不結粒,或者結的粒比較干癟。
小麥出現根腐病的原因與禾旋孢腔菌侵染有緊密的聯系。小麥幼苗期發病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土壤或者種子含有禾旋孢腔菌。幼苗時期,天氣比較寒冷,當麥苗受凍或者土壤含水量低會加重根腐病對小麥的危害。
為了預防小麥根腐病,可以采取以下防控措施。一是將小麥種子進行消毒處理,比如在播種前可以使用種子重量0.3%的50%福美雙或者50%退菌特浸泡種子1 d,可以防止小麥根腐病的發生[1]。二是栽培防病,可以在收獲麥子后翻一遍土地,使土壤中的病殘體加快腐爛,減少病菌的來源,還可以加強田間管理,適時播種小麥,缺水時及時澆水,澇時及時排水,提高小麥的抗病性。三是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及時對小麥進行藥物處理,常見的治療小麥根腐病的藥劑有50%撲海因、15%三唑酮、25%敵力脫、75%代森錳鋅等,在噴三唑酮和敵力脫時只需要噴1次,其他藥劑需要噴2~3次。
小麥赤霉病還被稱為爛穗病、麥秸枯等,經常發生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川滇冬麥區、華南冬麥區、東北三江平原春麥區等地方。小麥受到小麥赤霉病的侵襲后會出現發芽率下降、出粉率低的情況,并且受到赤霉病侵襲的小麥含有毒素,人和牲畜食用后會出現急性中毒的情況。
小麥赤霉病可以發生在小麥生長的苗期與穗期之間,會出現苗腐、莖基腐、稈腐、穗腐的情況。其中,穗腐對小麥的危害最大,在小麥病部可以見到粉紅色的霉層。
小麥赤霉病主要是由多種鐮刀菌引起的,病原菌可以寄生在病殘體、種子、土壤中過冬。第2年春天,病原體可以依靠氣流、風雨進行傳播,侵襲麥穗,產生大量粉紅色霉層。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種植戶應該選擇農業部門在當地推薦的抗病小麥播種,還要對土地進行翻耕,減少并控制病菌的來源,培育沒有病菌的田地。二是藥劑拌種,藥劑拌種對預防小麥赤霉病具有很好的效果,常用的藥劑有2.5%咯菌腈、50%福美雙、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三是藥劑噴灑,在小麥抽穗期可以選用28%井岡霉素·多菌靈懸浮劑、咪鮮·甲硫靈可濕性粉劑、40%戊唑·福美雙可濕性粉劑。在小麥揚花初期可以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40%多菌靈·三唑酮·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等[2]。對于發病比較嚴重或者噴灑藥劑后下雨的麥地,可以在小麥灌漿初期選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5%氰烯菌腈懸浮劑、400 g/L戊唑·咪鮮胺水乳劑等藥劑對麥地進行噴灑。
小麥散黑穗病還有黑疸、槍桿等別名,可以發生在中國種植小麥的多個地區,對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小麥散黑穗病的發病率逐漸下降,但是最近幾年,散黑穗病的發生率又呈現上升的趨勢。
小麥感染小麥散黑穗病在孕穗前一般不會出現異常的癥狀。在孕穗期后可以發現染病的植株比健康的植株矮,并且病穗比健穗抽出的時間早。在染病的初期,可以見到染病小穗外面包有一層灰色薄膜,等成熟后薄膜破裂會出現黑粉。
小麥散黑穗病主要是由裸黑粉菌引起的,并且帶菌的種子是該病唯一的傳播途徑。致病菌藏在小麥的種子上過冬,隨著小麥的生長發育,侵襲穗原基。該病主要在小麥揚花期進行傳播,如果小麥揚花期的天氣有風、空氣中的濕度比較大,陰雨天氣較多,就有利于病菌傳播,在第2年發病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如果小麥揚花期天氣比較干燥,種子帶菌的概率一般較低,第2年就不容易發病。
一是農業防治,可以選用抗病品種,采用合理輪作的播種方式,在種植過程中使用無菌肥,增強小麥的抗病能力,確保播種的小麥種子都是健康的。二是化學防治,可以在播種前使用藥劑拌種,常用的拌種藥劑有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6%立克秀懸浮種衣劑。還可以對種子進行變溫處理,先將種子在冷水中浸泡4~6 h,再放入49℃水中浸泡10 min,然后放入52℃~54℃水中浸泡10 min,晾干種子后進行播種。三是生長期防治,在小麥抽穗揚花初期,可以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噴霧,預防散黑穗病,促使小麥健康生長。
小麥葉枯病可以發生在各個地區,并且對小麥造成比較嚴重的危害,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小麥葉枯病的發病率正在逐漸上升。
小麥葉枯病主要損害的是小麥葉片和葉鞘,有時也會對莖稈和穗部產生危害。小麥葉枯病一般發生在小麥拔節期到抽穗期之間,剛開始在葉片上可以看見淡綠色和黃色的紡錘形病斑,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斑逐漸擴展并聚合成形狀不規則的淡褐色大斑塊,斑塊上還會有黑色的小點。除了上述癥狀外,小麥葉枯病還會導致葉片上出現黃色條紋狀的斑塊,葉脈是黃綠色,與小麥黃矮病相似,只是小麥葉枯病造成的條紋斑塊邊緣呈波浪形,并且貫通全葉。受到病害的葉子一般從下部葉片開始向上發展,病斑從葉鞘向莖稈部擴展,并侵染穗部穎殼,使其變成枯白色。
小麥葉枯病的首次侵染來源一般是小麥病殘體和種子帶菌。小麥病殘體以及種子上菌源會對病害流行的程度產生重要的影響。小麥葉枯病菌比較喜歡氣溫比較低并且濕度比較高的氣候,因此當氣溫比較低、濕度比較高時,容易導致出現小麥葉枯病。
一是農業防治,在播種前應該選擇對小麥葉枯病菌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品種,如揚麥1號、67-777等。并將舊的麥茬和地里剩余的病株全部集中起來進行清除。二是化學防治,在播種前可以使用化學藥劑進行拌種處理或者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目前,種植人員最常用且最有效的藥劑包括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多福混合粉(25%多菌靈+25%福美雙)、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等。除了拌種處理外,還可以對小麥葉枯病比較嚴重的地區進行噴藥處理。在小麥分蘗前期,可以使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對小麥進行噴藥保護。同時,應該每7~10 d對小麥進行1次噴藥,一共噴2~3次,可以有效控制小麥葉枯病的蔓延[3]。
小麥葉銹病的別稱為黃疸病,該病主要危及的地區包括西南、長江流域、華北、東北的部分麥區。
小麥葉銹病會對小麥的葉片造成影響,會導致葉片出現皰疹狀的病斑。葉片上的病斑通常呈產生圓形或近圓形橘紅色的疹狀病斑,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的表皮破裂后,會出現黃褐色的粉末,通常見于葉片的正面。一些病菌可以穿破葉片,在葉片的兩面都形成夏孢子堆。在小麥葉銹病的后期會導致小麥葉的背面出現暗褐色甚至深褐色的橢圓形冬孢子堆,有時可能危害到葉鞘。
小麥葉銹病是由小麥隱匿柄銹菌侵染引起的。小麥隱匿柄銹菌夏孢子萌發后產生芽管從葉片氣孔侵入,在葉面上產生夏孢子和夏孢子堆。春天天氣回溫快,降水量較多,越冬的葉銹病病菌量過多,小麥對葉銹病的抗性較弱等都是該病發生的原因。
一是農業防治,在選擇小麥種子進行播種時,應該選擇當地農業部門推薦的具備抗病能力強的種子,同時注意盡量不要長期在同一塊土地播種同一種子,應該合理搭配多種類型的小麥種子,輪換種植。最近幾年,我國新研究出來的抗葉銹冬小麥種子有京冬1號、8號,京411,皖麥26、27、28號等,春小麥種子有墾九5號、蒙麥30號、隴春8139等[4]。各個地區可以根據當地的土地環境選擇最合適的種子播種。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強采取栽培的防病措施,比如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應該對土地進行精耕細作,清除田里的雜草和自己長出的麥苗,還要適量地施用肥料。當小麥出現葉銹病時,南方經常下雨的地區要想辦法排水,北方經常干旱的地區要及時為小麥澆水,盡量降低小麥的損失。二是化學防治,對于植物出現病害來說,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使用化學藥劑。為了能夠防治小麥葉銹病,可以在種植小麥前使用粉銹寧進行拌種,可以有效減少越冬菌源的數量,防止春季小麥葉銹病的流行。在小麥葉銹病剛開始發病時可以使用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不僅能夠防治小麥葉銹病,還可以防治小麥條銹病、小麥白粉病、小麥稈銹病等。
小麥白粉病主要會對小麥的葉子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除了葉子之外,還可能會對植株葉鞘、莖稈和穗部造成輕微的影響。通常受到小麥白粉病侵襲的小麥葉子的正面病斑較多,葉子的下半邊比葉子上部嚴重。葉子表面剛開始可以看見白色的霉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擴大成圓形或者橢圓形的白色霉斑,較大的霉斑可以覆蓋整片葉子,霉斑上會有2 mm左右的霉層,霉層會逐漸變成粉狀,逐漸導致葉子發黃、枯死。
小麥白粉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容易在15℃~20℃下發病,并且如果相對濕度大于70%,可能會導致病害流行。如果種植小麥過程中水或者肥料缺乏,導致土地干旱,會容易誘發該病。同時,小麥的抗病力差、生長緩慢,也容易誘發該病。
一是農業防治,在種植小麥時可以選擇抗病品種,比如可以選用鄭州8915,豫 麥9、15、16、21、24號,冀 麥23、24、26號、84-5418、138號,魯麥1、5、7號等[5]。同時還倡導使用腐熟有機肥,適當地施用磷鉀肥。南方種植小麥的區域,在下雨后要及時排水,避免濕氣滯留,北方種植小麥的區域可以適當澆水,增強小麥的抗病力。二是化學防治,當發現小麥發生小麥白粉病時,可以使用三唑酮、烯唑醇等單劑者復方制劑對葉片進行噴藥處理。
小麥黃矮病主要對葉片產生影響。受到小麥黃矮病侵染的小麥會表現為葉片發黃、植株矮小。如果小麥在苗期感染病害會導致植株的根系變淺,分蘗數減少,葉片凋零。冬小麥很難扛過寒冷的天氣,導致幼苗死亡。第2年春天,小麥葉片會從綠色變成黃色,并且變得又厚又硬,小麥的籽粒也較少。
小麥黃矮病的發病與麥蚜、天氣、病毒源有一定的關系。病毒源和麥蚜蟲是出現小麥黃矮病必備的條件。
一是選取具有抗耐病性的種子,目前我國已經有許多地區在播種小麥時會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栽培的地點選擇具有抗、耐病性較強的小麥品種。比如,目前我國冬麥區最常用的小麥品種包括太原89、晉農3號、衛東1號等,春麥區包括內鄉5號、勁麥1號等。二是要防治蚜蟲,蚜蟲是小麥黃矮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所以為了能夠控制小麥黃矮病的流行和危害,應該防治蚜蟲。我國在種植小麥的實踐中已經逐漸積累了一些防治蚜蟲的經驗。可以通過在播種前應用三九一一、滅蚜松等藥劑對種子進行拌種處理,可以起到治蚜的效果。同時,還可以根據各地蚜蟲的情況選擇噴藥治理蚜蟲。一般常用的藥劑包括50%滅蚜松乳油1:(1 000~1 500)、50%一六O五乳油1:(2 000~3 000)等。
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小麥可能會由于各種病菌導致出現癥狀不同的病害,許多種植人員在面對小麥病害時不了解小麥病害的原因,因此不能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控制和防治,所以小麥種植人員應該不斷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當面對病害時,能夠采取正確的措施進行防治,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